10月14日-18日,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的首届香港演艺博览即将举行。
香港演艺博览作为表演艺术的旗舰平台,涵盖演艺博览节目、国际精品演出、讲座、展览等活动超100场。据介绍,香港演艺博览届时将吸引约1400位业界人士参与,其中约600名来自海外。
这两年,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筹备首届香港演艺博览。香港演艺博览即将登场,是否能够打响口碑?最终能否形成品牌?日前,霍启刚接受了深圳卫视驻港记者的专访,解码筹备香港演艺博览的心路历程。
“希望将演艺博览打造成
业界和市民齐参与的演艺盛事”
回顾香港演艺博览的筹办,霍启刚笑称,“万事开头难”。
霍启刚认为,演艺博览不应该仅仅是业界的交易会,也希望让更多的文化艺术团体都参与其中。
因此,在会场考量方面,除了以香港西九文化区作为主要场所之外,香港艺术发展局还将在香港演艺学院、湾仔艺术中心、中环大馆等地举行多场演出和文化活动,旨在将演艺博览打造成全城盛事。
实际上,国际上不乏文化艺术博览会的成功品牌。例如有加拿大艺术博览交流会,韩国的首尔艺术市场(PAMS),以及澳大利亚的艺术博览会等。
霍启刚表示:“我们借鉴很多艺术博览会的成功经验,但不是把周边的拷贝过来,而是分析、结合香港的优势,再把艺术博览会做得更好。”
他认为,在香港举办演艺博览的首要优势是香港本身的城市吸引力。“我在国外讲解艺术博览会时,提到香港,很多人说很亲切,他们去过香港,喜欢香港,到这我觉得我已经省了一半的功力,不用去推销香港了。”霍启刚说。
此外,香港在交通、法治和金融等方面的优势,为艺术博览会的举办提供了稳固基础。
霍启刚强调,香港演艺博览不将其他艺术博览作为竞争对手,“我们不是在抢客人,而是想怎样去丰富整个艺术博览会,为艺术界人才流动提供机会。”
香港演艺博览的举办时间恰好在韩国博览会之后,“很多世界友人会先到韩国再来香港,再通过香港去到大湾区,这就是一个巡回。”霍启刚说。
据介绍,从2023年8月开始,香港演艺博览公开征集了全球300多个艺术人员及团体的 “国际精品演出” 提案。
霍启刚告诉记者,由于是首次举办,对于有多少团队愿意申请演出,他心里其实没底。直到300多个国际团队投递作品,希望在香港演艺博览平台上展示,才让他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筛选流程上,香港演艺博览通过精挑国际行业专家组成委员会,以长时间的审阅和面试沟通,从300多个提案中筛选出15个精品项目。霍启刚认为,这样的高标准可以确保演出达到国际顶流水平。
“我想借这个机会建立属于香港自己的品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所以我们希望第一次就能邀请到顶级的艺术家,向外打出口碑。”霍启刚表示。
大湾区商机为香港演艺博览
带来巨大市场潜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文化”也因此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霍启刚在谈到自己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理解时表示,他希望大家一提到香港就想到文化艺术,而且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艺术中心。“对外交流是香港的DNA,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吸引力,新定位能给香港带来新的精彩。”霍启刚说。
霍启刚还说,希望通过香港演艺博览的平台促成更多的业界洽谈和思想碰撞,带来既有中华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融合国际口味的艺术演出。展望未来,他希望可以并船出海,呼吁内地优秀文化演出,通过香港的国际市场进行融资、IP开发,营销推广等,从香港走向海外。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也成为香港演艺博览的独特卖点。
在香港演艺博览的活动结束后,国内及海外参与者可选择与主办方一同前往广州、深圳等地进行考察,并与当地艺术界同仁展开交流。
在这样一场汇聚全球业界人士的博览会,主打大湾区元素有怎样的考量?
霍启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讲述大湾区的强吸引力。“我在澳洲宣讲演艺博览的时候,经常提到大湾区的发展潜力。从香港出发,坐高铁15分钟就能到深圳,香港有700万人,但到了大湾区,就有了7000万-8000万人的广阔市场,现在大家都愿意为这种精神文化去消费。”
霍启刚进一步指出:“现在深圳、广州也好,大湾区也好,有很多非常好的国际级场馆,我相信大家希望看到对它们更加多元化的利用,香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整个大湾区的建设当中。”
文化艺术的交流是双向的,不仅内地的优秀作品可以通过香港走出去,国际的演出项目也希望通过香港打开内地市场。从香港的角度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着力点。
“很多人愿意来到香港,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商机,我很期待他们在香港有更多合作,并且在未来一两年,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在大湾区开花结果。”霍启刚强调。
深圳卫视驻港记者 / 丘倩怡 黄俊强 杨振华
编辑 / 李婷
审校 / 庞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