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与那英、汪峰一样,都是罗刹海市的国民,而大众才是建造者

内地明星 15 0

近日,刀郎和汪峰、那英又上了热搜,不知道是谁复出,还是因为演唱会。从网络反映看,民众对刀郎的热情依旧高涨,甚至还有观众在汪峰演唱会上高呼刀郎的名字,故意恶心汪峰。

一首罗刹海市,为什么如此之火,持续点燃大众情感,直到今天还让人们的情绪不能平息?到底应如何看待这一首歌、这一波民?今天谈谈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民众的情感爆发

刀郎的《罗刹海市》发布后,即刻席卷网络,成为现象级歌曲。歌曲的隐喻与现实的强烈关联,使得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被许多网民当作表达情绪、批评现实的媒介,直指社会肌理,成为公众情绪的共鸣箱。

网友们纷纷在讨论区留言,称这首歌犹如为他们发声,表达了他们长期以来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不满和压抑感。正是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导致了《罗刹海市》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了网民宣泄情绪的渠道。

二、寓言中的批判

《罗刹海市》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主要在于它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扭曲现象。歌曲里虚假的美好、扭曲的价值观、无处不在的欺骗和幻象,构成了一个充满荒诞感的国度,它美丑不分,黑白是非颠倒。这不仅是一个虚幻的空间,更是现实社会的映射,深深触动了人们对当下社会的共同感受。

正因如此,使得《罗刹海市》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现实之镜”。许多网民在听到这首歌时,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认为自己也是“罗刹海市”中的受害者,感觉刀郎在为他们发声。这首歌就这样戳中了时代的痛点,让人们如痴如醉。

三、荒诞之上的荒诞

然而,在这种集体共鸣之下,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既然大家都意识到生活在荒诞里,为什么还仍然生活在荒诞里?既然有诸多的委屈和不满,为什么对此还都如此适应和安然?既然都厌恶荒诞,为什么又走不出荒诞?意识到荒诞,却适应于荒诞或者走不出荒诞,这就是荒诞之上的荒诞。

另外,虽然意识到了荒诞,然而,有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谁制造了荒诞?人们认为找到了他们要找的目标,于是不断地对其宣泄。

四、那英、汪峰与刀郎一样,都是荒诞国度的臣民而非国王

《罗刹海市》火爆后,许多人将矛头指向那英和汪峰等音乐圈的知名人物,认为这些人正是这个罗刹国度中的代表人物。尤其是那英和汪峰曾经对刀郎的负面评价,更是被许多网友认为是“颠倒黑白”的一例。于是,那英、汪峰等人成了汹涌舆论批评的对象,被认为是这个不公正的、扭曲的音乐世界的“施害者”。

但民众的这种认知其实过于简单。不管刀郎的个人态度如何,他可能对一些特定的个体有不满或批评,这可以理解。然而,作为听众和旁观者,应该有宽阔一些的视野,有更客观的态度和更理性的认识,那英和汪峰没有能力、也没有能量塑造社会的荒诞格局。相反,他们和刀郎一样,都是这个荒诞国度中的普通人,尽管他们有一些名气。

人们把批评的矛头对准那英和汪峰,暴露了大众对社会问题认知的肤浅,他们更愿意找到一个具体、可见的对象发泄情绪,而不是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源。事实上,刀郎、那英和汪峰都是社会的产物,都是“罗刹海市”中的一员。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既是这个罗刹海市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无法真正改变社会的运行机制。民众把明星当作批评的对象,反映出他们缺乏对自身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

五、荒诞世界,人人有责

大众本是荒诞国度的受害者,但是,当他们不假思索地将责任的矛头指向他人时,这就突显了他们自身的责任与问题。

实际上,大家都是汪峰、那英一样的人,很多人甚至还不如他们,有什么资格指责他人?国人的最大问题,常常是当有任何问题的时候,总是毫无不责己,专门责人,从来缺乏反躬自省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在这里特别揭示一个真相:荒诞世界,人人有责。

社会的荒诞不是由个别明星或名人制造的,而是由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共同构建的。大众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同时也是他们所批判的荒诞世界的建造者,而且每日都在为这种荒诞添砖加瓦。

在人们批评那英、汪峰时,忽视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沉默、顺从或无意识的选择,参与了这个系统的运作,并且毫不知情。而这种缺乏反思的态度,反映了社会中的一种集体心理,即人们习惯于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却不愿正视自己在系统中的参与性和责任感。

最后,《罗刹海市》以寓言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荒诞与扭曲,人们感性上认识到荒诞国度的颠倒是非,然而却找错了责任人,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那英、汪峰等个体,而没有意识到荒诞国度的建造者正是他们自己。每个人荒既是诞国度的受害者,也是建造者和受害者,而当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时,所谓的受害者也就不值得同情,没有人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