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参与春晚30年,宠爱妻子一生,为何去世后,万人相送?

内地明星 2 0

《感动中国》自播出以来,评选的都是对社会、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上至一生奉献给国家的科学家,下至身边书写不平凡的普通人。

“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燃烧生命为大山女孩改命”的张桂梅……

在2015年,却有一位85岁的老艺术家入选了。

这位艺术家是阎肃,一位将一生奉献给艺术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老兵。

他在基层部队说过快板,也为国家擎过巨笔。

从艺六十余年,创作了一千多部作品,《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红梅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阎肃曾多次担任《感动中国》的推选委员,为人物撰写评语,那一年,却成了被书写的主角。

他幽默、随和、有趣,每次看到他都是朝气蓬勃的,走到哪里都像“一团火”。

只是,这位文艺界的泰山北斗,人们印象里总是哈哈大笑的老爷子,已经离开我们八年了。


闫肃1930年出生在河北保定,原名阎志扬,是家里的长子,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父母做小本生意勉强支撑起这个家。

7岁那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阎肃一家躲到了武汉。

阎肃(左二)

特殊时期,一家人在武汉待不下去,逃难到了重庆,暂住在天主教会的一间小瓦房里。

阎肃在一所天主教教会学校读书,每天就是读书、念经、祷告,学国文、数学、拉丁语。

教国文的老师是一位前清秀才,满脑子都是四书五经,阎肃的古典文学基础就是从那里打下的。

时局动荡,环境艰苦,但阎肃父母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从没有放弃过对孩子们的教育。

阎肃知道父母供养自己学习不容易,铆足了劲儿地学习,先是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重庆南开中学,之后又考入了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

进入大学后,阎肃学习依旧十分刻苦,还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有一次,团里要在西南地区办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大家都觉得阎肃读书多,文笔好,把他叫了过来。

恰好阎肃也想当一名文艺创作者,双方一拍即合。

阎肃(中间)

1950年,阎肃大学还没正式毕业就被调到了西南青年文艺团,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生涯。

在艺术团里,阎肃既能演戏,还会拍戏,乐队、合唱团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也在。

闲下来他还会自己创作一些作品:曲艺、戏剧、话剧等等,是团里有名的“杂家”。

那时文艺作品少,团领导发现,阎肃写的东西生动有趣又有精神力量,是块好苗子,把阎肃调去担任创作员。

1953年,阎肃加入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在党旗下,他立下誓言:“军装要穿一辈子,今生铁心跟党走。”


阎肃由青年团一路到了西南军区文工团、空政歌舞团、空政文工团。

他喂过猪、做过饭、打扫过卫生、种过地,还跟着机务队洗飞机、维修部件等等。

他坚信只有这样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好作品。

有一次,阎肃和连队的战友们在地上等待着清洗训练返航的飞机。

他抬头望去,那架飞机在飞行员的精准操控下,按照训练的既定轨迹驰骋在蓝天上。

那一刻的震撼与自豪溢于言表,阎肃当即创作出了《我爱祖国的蓝天》。

“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

战友被这份深情感染,为词谱上了曲,这首歌曲很快传唱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那一年,阎肃28岁,事业开始正式起航,爱情上还是孤零零一个人。

阎肃的领导亲自出马,找到了自己昔日的战友,战友把自己的外甥女介绍给了阎肃。

外甥女李文辉也是个文艺兵,和阎肃通过书信往来,两人情感逐渐升温。

1961年,阎肃与李文辉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两人因为工作原因,只能见缝插针地利用探亲的时间在一起。

当时正在经历3年困难时期,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社会很需要一部坚定信念、振奋人心的文艺作品。

阎肃受《红岩》启发,利用新婚休假的18天,写出了歌剧《江姐》的剧本。

剧本初稿只写了18天,谱曲、排演、修改、加工却用了整整两年。

经过8次谱曲,20多次修改,歌剧《江姐》最终成形。

1964年,《江姐》公演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上海演出的时候,有的人连续5次排队买票,有的人连歌词、台词都背下来了,凡是上映《江姐》的剧场一定是座无虚席。

上映第四天还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他们自己买了票,谁也没告诉就进了演出大厅。

阎肃还凭借这部歌剧的创作,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变迁,歌剧《江姐》被污蔑为“毒草”,很多人给阎肃贴大字报,阎肃事业严重受创,甚至面临“流放”的可能。

他怕连累妻子,主动提出了离婚,妻子说:“你到哪,我跟你到哪,怎么都得有人给你做饭呀。”

两人相互扶持,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历史的风波远去,一切尘埃落定,阎肃重新开始创作。


十年的沉淀让阎肃厚积薄发,相继创作出了《军营男子汉》《我们万众一心》《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雾里看花》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1983年,《西游记》开拍,导演杨洁找到了阎肃。

阎肃看过样片后,脑子里想着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形态,写出了“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写到最后一句“敢问路在何方”时,卡了壳。

“敢问路在何方”,答案呢?

阎肃闭门几天,冥思苦想,着急时就在屋子里来回踱步。

一旁复习功课的儿子说“地毯上都走出一条道来了”,这句话让阎肃猛地想起了鲁迅小说《故乡》的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敢问路在何方”有了答案,“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随着《西游记》的播出传遍了千家万户,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

《西游记》中“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的《天竺少女》,“腾云驾雾,追风逐电,一个跟头十万八千”的《大圣歌》,“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的《相见难别亦难》都是阎肃的手笔。

《西游记》一共十三首歌曲,阎肃写了十一首。

除此之外,阎肃还是很多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人和央视各种比赛的评委。

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年除夕夜,他都是在央视演播大厅度过的,经常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

1989年阎肃因忙于春晚的筹备工作,未能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

阎肃作为春晚的艺术顾问,肩负着为晚会出谋划策的重任,是整个团队的灵魂人物。

在那个关键时刻,阎肃只能强忍个人的悲痛,毅然投入到春晚当中,为千家万户送去欢乐和祝福。

80岁那年,阎肃一个人颤颤巍巍地爬了一百多阶台阶,走到母亲墓前,说了一句:“儿子不孝”。

这份在心里停留了十年的枷锁,终于得以释放。

2015年,85岁的阎肃受央视邀请担任猴年春晚艺术顾问。

在此之前,他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首席顾问,已经和大家一起连续工作了几个月。

9月14号,阎肃在家中感到身体不适,被家人紧急送医治疗,被诊断出脑干主动脉阻塞。

在昏迷之前,他还一直念叨:“我一直还没有找着今年春晚的魂应该是什么,还得捉摸捉摸。”

昏迷时,只有播放他熟悉的作品,才能唤起他些许意识和反应。

春节刚过,阎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追悼会当天,无数自发前往灵堂吊唁的群众站在路旁齐声高呼“阎老,一路走好!”

虽然叫阎肃,可这位老爷子一点也不严肃。

从80岁以后,阎肃一直称自己是“80后”。

生活中,说话幽默,爱开玩笑,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欢声笑语。

在院里不管是见到花匠、打水的,还是烧水的、扫地的,阎肃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微微鞠躬说:“您好!”

儿子问他你认识人家吗,他摇摇头说不认识。

耄耋之年的阎肃仍然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好奇心,他是一名忠实的李宇春粉丝,对当下流行的《小苹果》《江南style》也都了然。

他经历过社会的动荡,见证了改革开放,手中的笔从未停歇。

军旅生涯的磨砺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一千多部作品,三分之二都是军旅题材,《红梅赞》中的那句“一片丹心向阳开”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

标签: 春晚 阎肃 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