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柳岩上节目拒绝被夸“贤妻良母” | 为什么有些夸赞值得警惕

内地明星 1 0

不知道你有没有刷到过类似的视频?

一群年轻人在拍照,其中两对情侣互相拥抱,只剩下一个落单的女孩,显得有些拘谨。

这时,一个陌生女孩路过,似乎看到了这个女孩的尴尬,径直走上来轻轻拥抱了这个女孩,两个都女孩笑了,而这温暖的一幕则恰好被记录下来。

网友纷纷表示被女孩之间这种细腻温柔的情感照顾所打动,而视频则不失其时地煽情:

女孩真是天生就有爱人的天赋。

看似并无不妥,甚至流露出对女性一种深深的赞美,也让评论区很多女性感觉舒适,认为“夸在了点子上”,并顺着这个主题延伸出了许多关于“女孩天生就懂得如何爱人”的例子。

但也有一部分网友抛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什么叫做爱人是女性的天赋?难道“爱人”这件事是女性天生该做的,而男性就理所当然地当成“加分项”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家从惊愕,到争吵,再到平静,细细品读这个观点,突然感觉颇有道理,这种让人愉悦的美妙夸赞之下,似乎暗含着另一层含义——女性被“道德绑架”了。

“天生”这个词,本就带着“应该”、“必须”之意,换一句话来解释,其实是在说:

女性必须要有爱人的能力。

这难道不是一种性别偏见吗?

但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性别偏见如此之隐蔽,以至于它无孔不入。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柳岩被男嘉宾定义为“你就属于那种贤妻良母”,并且举例说“每次做饭的时候她都是一个人弄,做饭弄饭洗锅刷碗”,甚至代替柳岩发表感受“她其实在做饭过程中就是在享受”。

这种夸赞非常可怕,大部分女性在被夸赞的同时,会无意识就接受了这种设定,甚至一起去加固这种设定。

结果就是,在父权制文化的塑造之下,女性可被利用的价值越来越被包装和放大,而女性完整的自我价值,却越来越被忽视和缩小。

当女性接受了“善意”夸赞

电影《贤妻》把这种特殊的性别偏见呈现得淋漓尽致。

女主角琼从年轻时就展露出非凡的文学才华。

然而,由于她是女性,这份出众的才华却被视为不合适的“野心”,她的丈夫乔以及其他人都认为一个女人天生应该把重心放在婚姻和家庭上,做一个贤妻良母。

于是,她默默地收起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丈夫背后的隐形人。

当丈夫乔开始写作生涯时,琼在一旁给予他灵感,甚至在很多时候,直接代笔完成了大部分的创作。

在公众眼中,乔是文学天才,而琼完全被乔的光环所淹没,成为背后那个默默无闻、受人夸赞的 “贤妻”。直至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都无人知晓琼才一直是丈夫作品的幕后写手。

哪怕在丈夫去世之后,琼本有机会将真相公之于众,但她依然选择了维护丈夫名誉,让自己彻底将“丈夫才是举世闻名的作家,而自己只是他的妻子”当作了事实。

真相被琼永远深埋心底,而她也在“贤妻”这个角色中坚守了一生。

这部电影从片名《贤妻》开始,就充满一种暗含性别偏见的讽刺意味。

一个贤惠的妻子是什么样的呢?

她需要埋没野心、才华和价值,将本该属于自己的事业编织成“嫁衣”,双手奉献给男人,同时甘愿退居男人之后,为他打理一切家庭琐事,全力支持与配合他的发展。

这种极大的隐忍和牺牲,换来了家庭和社会关于“贤妻”的认可与赞美,可付出的代价,却是自己本该真实、丰富而完整的一生。

难道琼从不曾感觉痛苦、矛盾和委屈吗?

电影中有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是在一次聚会上,人们围绕着乔,赞美他的文学成就,而琼则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这一切,眼中却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失落;

第二个则是在乔获得诺贝尔奖之后,邻居们纷纷前来祝贺琼,夸奖她是一个 “好妻子”,这些夸奖却让琼感到无比压抑。

琼内心的挣扎和苦闷,其实是琼那残存而微弱的自我意识在抗争,她真正渴望的,或许是自己的天赋与努力被认可,而不是活成一个被夸奖的附属品。

这是人的天性啊,人活一世,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真正绽放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同时也希望能这份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光芒被世人所看见。

可惜的是,琼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力量去打破这层性别禁锢,反而顺从了“贤妻”的名号,为丈夫和家庭献祭了自己的人生。

其实,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驯化秘密”:

在父权社会文化中,想要引导女性奉献最大化,实现男性利益最大化,应该怎么做呢?

那就是先规训——告诉女性应该如何做,塑造女性的核心价值观;

接着夸奖与赞美——用温良恭谦让这类美妙的赞词来歌颂女性,进一步引导女性通过自我牺牲和奉献来获得存在感与价值感;

最终女性沦为一个只能被婚姻和家庭所束缚的工具人,心甘情愿接受这种隐形的剥削。

糖纸背后的炮弹

这类“性别偏见”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想一想平时对女性那些耳熟能详的“夸赞”:

“你真适合当老婆”;

“母爱最伟大”;

“女孩天生就是善良柔弱的”。

无一不充斥着对女性完整性的分裂和别有用心的诱导,说得更直白一些,相当于裹了一层糖纸的“洗脑术”,只为把女性塑造成对他们有利的模样。

从心理学的视角,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自性,就像荣格所说,是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统一体,只有两者被很好整合,才能够获得发展。

正如八卦太极图,有阴也有阳,有黑也有白,有光明也有黑暗,正负两面融合交汇,才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

而这些所谓的“夸赞”,却只是在隐蔽地强化女性的人格面具,甚至大有焊死在女性脸上,让其再也无法摘下的意思。

如果接受了这些设定,对女性会有什么影响呢?

首当其冲就是生命广度与深度的严重受限。

就如《贤妻》中的琼,本该是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巅峰之上闪闪发光的女人,这是多么宝贵难得的生命体验啊,但她却甘愿被束缚在丈夫乔的身后,当了一辈子的“贤妻”。

再比如《小妇人》中的大姐Meg,从小被灌输隐忍、奉献、善良等品质,接受关于完美传统女性的赞美。

以至于为了维护这些人格面具,表达对爱情的不渝,Meg选择嫁给了一个贫穷的男人,过着艰难的生活。

且Meg婚后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放弃了探索其他人生发展的可能性,将自己的人生轨迹牢牢锁定在任劳任怨的家庭主妇角色中。

原本是旷野的人生,被局限在了婚姻和家庭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其次是阴影的爆发。

只发展人格面具而无法整合阴影的人,注定要承受心理的痛苦和折磨。

“你真适合当老婆”——我只能温柔贤淑,哪怕被家暴、受委屈了都要忍下来;

“母爱真伟大”——我只能当一个好妈妈,无私奉献,任何自我享乐都是不允许的;

“女孩天生善良柔弱”——我只能善良柔弱、小鸟依人,不能独立有主见,也不能为保护自己而刚强。

当阴影被全面压制时,它并不会消失,反而会在看不见的地方越来越浓重,逐渐发酵,直至发生反噬。

一种反噬是攻击性朝内,所以大多数“贤妻良母”,都有着严重的内耗、抑郁和焦虑,有些直接躯体化表现为各种乳腺和子宫疾病。

由于无法接纳自己人性中黑暗和阴影的部分,尽己所能地与其斗争,最终郁郁成疾。

另一种反噬是攻击性向外,也就是当被阴影吞没时,她们“黑化”的一面呈现出来,有的精神或肉体出轨,有的迁怒小孩,有的甚至密谋杀夫。

总之,被肢解的完整自我感,是扼杀一个人的罪魁祸首。

活出真实的自己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提到一个观点:女性是被环境塑造而成的。

也就是说,温柔似水也好、贤良淑德也罢,都是女性为了迎合社会环境的要求而发展出来的人格面具。

真实而天然的女性,也许拥有丰沛的情感、细腻的心思、发达的共情,但也同时拥有攻击性。

就如荣格分析师埃斯戴斯在《与狼同奔的女人》中所说,狼性、虎妈、铁姑娘、铁娘子,这些坚毅而彪悍的狼权,也是女性的原始成分。

在女性觉醒的时代,或许我们应该对此保持一种更具有洞察力的状态:

第一, 对“善意”的夸赞保持警惕。

当面对一些刻意强调性别的赞美时,要有识别它背后意图的能力,并与其保持距离。

在上文中提到的综艺节目里,柳岩被男嘉宾定义为“你就属于那种贤妻良母”。

如果柳岩接受了这堆赞美,就意味着她以后都要努力维持这样的人设。

庆幸的是,柳岩立马警觉地予以了拒绝,并澄清她这样做“真不是享受,只是出于对朋友的礼貌照顾”。

只有能够及时认出并撕下这层“糖衣”,才不会被后面的“炮弹”所裹挟和影响,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人。

第二, 认同女性特质,但自己决定何时使用,何时保留。

如前所述,女性天然拥有一些特质,而这些特质在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之下,可能成为了自我性别认同的一部分。

比如,“女孩拥有爱人的能力”,这项能力的发展,就是基于女性在情感和关系中的敏锐、细腻和超强直觉。

可是,拥有爱人的能力,就意味着需要去爱每一个人吗?

当然不是。

有能力的一方,才是同时具备选择权的那个。

要先确认对方是否值得我们付出,再决定要不要去付出、何时付出、付出多少,而不是被道德绑架着滥用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说,自己可以决定何时“女性”,何时“不女性”。

第三, 追求圆满,发展潜能。

不要被任何美好的设定所限制,要拥有随时打破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我是一个柔情的“好老婆”,但我也可以是一个强势有野心的“坏老婆”;

我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好妈妈”,但我也可以是一个懂得如何取悦自己的“坏妈妈”;

我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好女孩”,但我也可以是一个有脾气性格的“坏女孩”。

阴影中所蕴含的潜能是巨大的,但前提是愿意接纳它,并知道如何去转化这股能量。

只有打破了性别禁锢,才有可能解锁一个更开阔、更完整的生命旅程,活出层次更丰富、品质更高的人生。

我是女性,我也可以是无限可能。

最后祝福每一个女性,都能抛弃性别枷锁,奔向属于自己的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