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播客的人,在听什么?|睡前聊一会儿
迎面走来的耳机党,脸上忽地绽放笑容,不必觉得怪异,这很有可能是Ta正在听的播客,抖了一个包袱。有数据显示,某平台中文播客听众数已超2.2亿,相当于每10个网民中就有2个在听播客。近几年,播客正渐渐突破小众圈层,独立的播客平台涌现,一些传统的音频、音乐平台也纷纷布局加码,俨然一片内容创作的新蓝海,“耳朵注意力”的争夺并不平静。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播客现象。播客,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络个人电台,是以口述、对谈、闲聊等为主的音频内容制作。作为音频产品,播客,是听众友好的。有调查显示,通勤路上、健身跑步、做家务和睡前是主要收听场景,情感需求、知识需求是两大主要诉求。面对一些机械性重复事务,播客提供了一种双频道生活的可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时间,播客也提供了轻松消磨时间或快速学习充电的备选。这是所有音频节目的共性。同时,口语化表达还具有其它音频内容难以比拟的亲近感、陪伴感。作为内容创作新赛道,播客,同时也是创作者友好的。一人能讲,两人能播,三人可聊……不限时间地点,无所谓穿着打扮,只要你对某个话题有表达欲、分享欲,一部手机或电脑,一个麦克风,搭配录音、剪辑软件,就可以入门试试水。网络上,类似“如何从零开始一档播客”的经验帖十分常见。故而,有人说“播客是试错概率最低的创业,也是最小单元的创业”。或许也是因为这种相对低成本,创作者们更有可能通过兴趣驱动去触碰一些小众、冷门议题。在播客线下派对“声量”现场,创作者们在一起录制播客。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人类最主流、最长久的方法其实是聆听。”声音是重要的媒介形式。在电视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广播电台不仅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也播出文化娱乐和社会教育节目,陪伴一代代人成长。只是,随着电视节目尤其是网络视频的出现,音频内容生存空间被挤压。而今,从有声书,到音频课,再到播客热,音频内容创作大花园日渐繁盛。“耳朵经济”的红火,从一个侧面反映大众娱乐休闲偏好的嬗变抑或说是分异。随着图像、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过多的视觉元素充斥眼球,带来“视觉疲惫”。音频内容“后退一步”的特点,恰好回应了一些人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的诉求。播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人人都是自媒体”在音频创作领域的落点,很大程度上重塑着创作者与用户的关系。在播客领域,不乏企业、机构、品牌入场,通过泛文化、泛生活方式的交流,维护品牌形象、扩大受众范围。但更多的,是一个个普通你我,很多播客主播本身就是重度用户。大家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工作经历、生活阅历和关注领域、兴趣爱好,操着各自的口音,表达意见、抒发感情。对个性化表达的尊重,奠定了真诚底色;对多元化观点的包容,成就其缤纷多彩。播客这一活力场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驻扎,成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有人说,相较于广播,播客是窄播。当下,播客很大程度上是去中心化、反推荐算法的。从人文、社会、文化,到商业、投资、个人成长,有主打生活分享的情感向的,有侧重干货分享的知识型的,同温层里的“老友交心”令人慰藉,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也同样精彩。当然,入行门槛低,不意味着成功门槛低。和其它所有的内容创作相似,长期、稳定的高品质输出,才能形成好口碑、提高听众粘性。盘点各平台上订阅量排名靠前的播客,从栏目定位、议题设置到嘉宾挑选,都有各自的辨识度。而从行业来看,由于商业化、变现渠道不太明朗,很多播客主播处于“为爱发电”或副业阶段。如何从小众走向大众,如何平衡表达与流量,等等,是这个行业终将面临的挑战。但可喜的是,播客,或许正在让更多人重新审视表达的魅力,感受声音的力量。(文 | 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