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采访《破•地狱》:许冠文与黄子华的谈话,幽默不失温度

港台明星 13 0

“香港喜剧之父”许冠文和“栋笃笑鼻祖”黄子华,坐在一起互相采访的画面,实在是罕见。

提供这次促膝长谈机会的“中间人”,是下个月14号要上映的电影《破•地狱》。

也是宣传造势的安排,但对于“揾钱”已放其次的两人,他们似乎更想为香港电影或社会做些什么。

许冠文虽然尚是前辈们的大前辈,但没有一点压人一头的凌人气势,反而还称后辈黄子华为“子华哥”

黄子华则亲近地称前辈许冠文为Michael(Michael是许冠文的英文名)

许冠文说“怎么舒服就怎么称呼吧”。

没有街头巷尾常见的“老师”称呼,很有保养之道,比实际年龄显年轻的两位,也有贴近大众的亲和力。

两位互相采访的起话点,都特别有料。

黄子华说许冠文29岁时就已经成名,算是年少有成,但自己就从没有经历过这样光彩夺目的时刻。

(黄子华1990年30岁才做了第一场栋笃笑,这场心酸血泪史般的告别仪式,是三十而立后才找对的路数)

许冠文则说29岁电影拍的成功但收益不高,所以称不上成功,接着问黄子华为何用自我毁灭式的方式寻出路呢?

黄子华则半开玩笑似地回应,他入行是想成为明星多一点,但意识到自己不够靓仔,就只能走更辛苦的一条路。

stand-up comedy,粤语里称作“栋笃笑”,类似长篇单口相声的表演,被黄子华以调侃自己失败的方式打响。

不管是做栋笃笑的黄子华,还是做喜剧电影的许冠文,他们都要自己搜索素材,自己写剧本,然后再拿出成型的作品。

他们做的都是深入观察社会与人的工作,每一个创意或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不脱离实际。

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打工仔》和《卖身契》,是即使到4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何况许冠文的电影,也如他所描述,希望电影故事能帮到人,起码有一丁点明天会更好的想法也行。

人在极端困境里待久了,会很难对未来抱有什么过高的期待的,思维里的不安定因素多了,人会相当迷茫的。

许冠文好像以他的视角,看到不少人的迷茫,也想利用电影的形式,帮着人们消除一些迷茫。

黄子华写一个栋笃笑的剧本,动辄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去搜集与整理素材。

今天,刚看了他在1999年的《拾下拾下》那场栋笃笑,也学会“拾下拾下”就是“糊糊涂涂”的意思。

当时的香港社会,很多人突然失业,对经济前景失去了信心。

就像1990年准备退出演员梦想的黄子华 对自己的前景在哪,也是迷迷糊糊的。

但他不想追梦追了一大段,连一点痕迹都找不到,所以,为了证明他是有能力认真做事的人,他做了人生第一场show。

其实,黄子华以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在阐述一个古已有之的道理,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许失败的终点,就是成功的起点,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机会也会越大,转折期,也是难熬期,但熬过去就赢了。

喜欢他的观众赞他是“子华神”,黄子华却搞笑地解释,只不过是他和神通过电话而已。

“只要笑着说话,已经赢了一半”,许冠文做了一个精彩的补充。

真正做喜剧的人,其实都很严肃,比如,周星驰私底下也是不苟言笑的人。

作为甚至是星爷前辈的许冠文,或是站在偌大的红磡体育馆,为上万人讲笑话的黄子华,他们同样是做人非常认真的。

黄子华先开口,说他们两位私下一点都不好笑。

许冠文对应着说,他们两个几乎是面对面却不说话,互相盯着,又其实在各自构思着内容。

两位大学时期就读于哲学系的大师,想问题会很深入,不会流于表面。

想问题一深入,人肯定是笑不出来的,那些嘻嘻哈哈做喜剧的人,也不会是真正的喜剧人。

所谓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就在于思索问题的态度够不够认真,这恰巧是如今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