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我的人生角色了!”

内地明星 13 0

随着电影《只此青绿》的热映,片中饰演北宋天才画家希孟的张翰也被大家熟识。

三年前,刚接到饰演希孟的通知时,张翰内心的兴奋难以抑制,“终于等到我的人生角色了”!但同时,自责、愧疚感和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接踵而至。如今,张翰已经演出300多场,变得更热爱自然、自信笃定。

央视新闻《中国UP!》国庆75周年特别策划,舞蹈演员张翰讲述《只此青绿》带给他的成长与改变。

张翰出生于湖北荆州,由于小时候“长得像个洋娃娃”,当音乐老师的妈妈便送他去学习跳舞。11岁时,张翰考上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拖着比自己还高的行李箱,北上求学。之后,他又顺利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逐渐走上职业舞者的道路。

△张翰小时候

23岁那年,张翰接到了饰演希孟的通知,在此之前他从未了解过《千里江山图》,“没有一次为它驻足,更别提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那时的张翰并不知道创作这幅画时希孟只有18岁,更别提有朝一日会扮演这个少年。

除了对《千里江山图》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自责、愧疚,张翰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依据极其有限的史料,塑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希孟。

“形似容易,神似难”。张翰把手机壁纸、手机壳全换成了《千里江山图》,还买了书画,每天练功回来,就盯着画作“神游”。睡觉前也不再刷手机,而是翻看书里名家对这幅画的赏析。“我想尽最大可能去揣测这个少年的性格、触摸这个少年的脉搏。”张翰说。

张翰还拜访了央美的老师,专门学习画《千里江山图》。上手作画,更让他深深体会到创作这幅画的不易。

有一次,他坐在桌前一下午,才白描出半个手掌大的局部。因为笔尖很细,落笔要极专注,张翰起身抬头时腰酸背痛,看东西都重影了。“简直不敢想象900多年前的希孟,要俯身挥笔多少次,如何呕心沥血,才绘制出这样一幅近12米长的巨型画卷。”

受希孟的影响,张翰那段时间对英年早逝的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人生只为一件大事来,燃尽青春,拂衣而去。他也想拿出“人生为一大事来”的劲头,他想让观众看完他扮演的希孟后能说出一句:“900多年前的希孟,就该是这样子”。

创排期间,像希孟在绢布上一笔一笔作画那样,张翰把自己关在教室,把身体当做“画笔”,不分昏晓,一遍遍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被无数次地否定重来。

《千里江山图》题跋上,关于希孟的介绍有一句:“数以画献,未甚工”。即使是这样的天才少年,也有不被认可的经历。而在大小舞蹈比赛中一路金奖的张翰,怎么能共情希孟?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因为身高缘故,张翰曾被老师否定“考大学都难”。对此,张翰能做的只有加倍努力。“先天条件我没法掌控,但是努力练功这件事我擅长。”

或许每个人身上都有希孟的影子,那是从未轻易妥协的自我。哪有什么一鸣惊人,不过是漫长蛰伏后的大亮天光。

“从导演、编剧、演员,到配乐、舞美、灯光、造型,我们都是把自己逼到绝处,做到极致,把一个惊艳于世的舞剧,留给这个时代,无负这个时代。”张翰说。

那段时间,张翰总会做一个梦,梦见希孟身着青灰色长袍,头戴东坡帽,从树林里走来。希孟就像来探望一位老友,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静静地在月下和他对望,无声却足够治愈。

2021年8月,《只此青绿》首演,到今年国庆已经演出近600场,场场满座,这在当代舞剧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张翰眼中,《只此青绿》团队本身就像一条传承中华文化、中式美学的河流,跑遍大半个中国巡演,到过港澳,出过国门。让他印象很深的是穿着汉服走进剧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只此青绿》大火得益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和眼光,得益于最值得我们传颂的文化自信。”

三年来,张翰演出了300多场《只此青绿》舞剧,有时一场跳下来,脚指甲盖掀飞,流一脚血,都忘了喊疼。可能投入过于彻底,在饰演希孟之后,张翰变得比以前更感性,更热爱自然,也更自信笃定了。

张翰说每到一地,无论多累都会抽空看看当地的风景名胜,替自己看,也替希孟看。画出《千里江山图》的少年一定心里装满热爱,要把世间一切美好的景物装进自己眼里,要付诸于画上。“作为一名舞者,我也想把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揉进我的舞姿里。”

无论舞剧还是电影,《只此青绿》每一场结尾都会有这样的字幕:“谨以此剧,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继承者。”致敬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这些不曾被记住姓名的平凡匠人。

在剧外,祖国大好河山正是《千里江山图》的实景,每一个平凡却努力的人,就是执笔人,把梦想的景色绘成现实。

往期节目

9年来,他帮1200多名无名烈士找名字!

全世界都用中国科技,雷军说请为中国骄傲

“I人”如何克服爱多想的毛病?覃海洋说……

监制/李浙

编导/张乔雪 梁宁

撰稿/王若璐

摄像/刘威辰 钟大剑 高源

灯光/王振振 张家乐 房天翼 李振洋

剪辑/刘澳 调色/魏欢

包装/徐云峰 崔圆圆

视觉/毕野 蒋秋飞 统筹/袁嘉琪

鸣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