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姚宗滨 李冬冬
图源@电视剧山花烂漫时
影视创作,尤其是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需要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类作品所承载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及人物情感的真实性是创作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为我们在影视剧创作中“深入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深入生活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刻,而是对生活本质和内在精神的求索。创作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与多角度的研究,方能洞察生活,进而用艺术的手段虚构出更深刻、更富有象征意义的生活真实。
深入生活有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创作者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生活,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灵感。这种方式要求创作者深入社会基层,与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亲密接触,从而获取最为真实、直观的感受。例如《山花烂漫时》的主创团队深入云南,通过实地采风,重走张桂梅的家访路线,力求在剧中还原出华坪女子高中的日常生活。《超越》的编剧团队为展现三代短道速滑人的拼搏精神,用3个月时间扎根黑龙江省队、青岛队观察体验生活。这种方式通过将创作者置身于故事发生的现场,充分体现了“同吃同住同生活”的创作态度,从而确保了作品中的生活细节和情感纠葛具有高度的真实感。
然而,在许多历史题材或无法亲身经历的创作中,创作者只能通过间接经验来深入生活。这类创作依赖对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史料的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分析,重构一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在这种创作模式下,创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还需具备超越生活真实的艺术感知力,能够通过虚构的方式将历史的精神、情感和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再现出来。诸如《觉醒年代》这类剧作,便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编剧对历史人物的精准把握与艺术加工,塑造出鲜活的历史人物群像,既忠实于历史,又具备艺术的张力和戏剧性。
但无论是通过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创作者都不能忽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真实的生活细节不仅是作品的立足点,更是其情感共鸣的基础。场景、道具、服装、语言等元素共同构成了真实生活的表象,而生活习惯、习俗等才能够反映真实生活的内在机理,彰显作品的在地性。近年来,一些影视剧作品正是因为对历史年代和地方风情研究得不够深入,才导致作品的细节失真,引起了观众的质疑。比如江南是以吃米饭为主的,但剧情里却总是出现吃面条的场景,而且家家都有擀面杖,这种细节上的误设容易造成观众的疏离感。
反之,细节的真实性也并非意味着必须严格复制生活中的每个元素。在艺术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背诵《人民日报》的片段,尽管细节被艺术再创作,但却通过这个细节凸显了人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被网友调侃为“《人民日报》十级读者”。这种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艺术加工与象征性处理,很好地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深刻社会意义与历史精神。
因此,在重大题材剧的创作中,编剧既要保持对历史和生活真实的敬畏,又要具备艺术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生活、细致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才能够创作出既具历史真实感,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再现,更是对人物精神、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与再生。虚构与真实,生活与艺术,最终在影视创作者的手下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