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推开咱的世界冠军,咱推开她的可口可乐!
有网友这样解读:一是,王楚钦是国家队队员,不是资本捧的演艺明星,为美国产品代言,极不合适! 二是,王楚钦的咖位和杨洋是有差距的,那个女士做的没错。
咱先回顾下事件本身。
那一刻,王楚钦——一位世界冠军、国乒新星,被优雅但坚决地"挪"到了一边。当时的舆论风向其实对她不算友好,很多人认为她此举"目中无人","不尊重人"。但事情的走向却戏剧性地发展了:人家不仅没有为此道歉,反而直接站上了广告C位,带着标志性的微笑,与那瓶巨大的红色可乐瓶同框。简单一句话:可口可乐的广告已经不需要明星了,因为她就是明星。
但问题来了:这种"强势刷脸"的手段真能赢得消费者的心吗?
还是只会让更多人心生反感?
广告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看出:既然风口浪尖挡不住,那就干脆顺风起飞。这种以争议为燃料的公关策略并非新鲜事,但有用吗?不见得。
她的形象固然吸睛,但细心的消费者却开始质疑:为啥要让一位"推冠军的人"成为品牌的代言符号?
有人说,这广告更像是她个人的舞台秀,而非品牌营销。
更讽刺的是,不少网友直言:她这一推,推走了王楚钦,也推走了自己手里的可口可乐。人们的愤怒情绪开始转化为实际行动,"不喝可口可乐"、"支持国产品牌"的声音此起彼伏。再这样下去,可口可乐是否会被"推"向舆论深渊?
这个问题,才是整件事的核心。
公司资源加持: 她背后显然站着一整套精英化的公关团队。在争议发生后,公司迅速以她为中心重新包装形象,甚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她站上广告核心位置,这无疑显示了她在公司内部的分量。事件"精算": 一次推人行为,看似突兀,但或许从始至终就是公关的一步棋。她的冷静与笑容中,或许藏着对舆论反应的十足把控。人们的愤怒与讨论,实际上为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量,至于后续的口碑与销量问题,显然在这一步中并未被优先考虑。社会"免疫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消费者已经对许多争议事件产生了免疫力。甚至有人认为:"有争议才有价值,大家最后还是会买账的。"这可能也是她无惧道歉、不避风头的底气所在。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件事确实令人心生不快。运动员是国家的荣光,他们的尊严不应该被如此对待。而品牌作为国际企业,更应该懂得尊重与合作的分寸,而不是一味放大争议,为自己制造热度。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次事件却是一堂"危机公关"的反面教材。与其说是品牌在推销产品,不如说是品牌在"消费"事件本身。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女士的确"能量不小",不仅稳住了自己的位置,还让自己的形象与品牌一起被深深嵌入公众视野。但这份能量的背后,却未必能换来持久的认可。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一瓶饮料的选择权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你会因为这则广告重新选择你的饮料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