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哑巴演员”层出不穷,流量小生占大头,粉丝也不嫌丢人

内地明星 22 0

最近热播剧评论区,出现一种令人迷惑的现象——演员用原声台词,居然成了粉丝吹捧的“优点”

仿佛这是一项多么稀缺的技能,足以盖过演技上的所有不足。

难道台词,这项演员的基本功,如今已沦落到需要被“夸赞”的地步了吗?内娱“失声”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乱象?

先来看看引发热议的导火索。近期几部剧集,演员纷纷用原声上阵,结果却是口碑两极分化

有人凭借清晰的台词和情感表达获得认可,但更多的是暴露了自身短板,被网友无情嘲讽。一些尴尬的“翻车”案例,将“演员配音”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而其中最受诟病的,莫过于“哑巴”现象的蔓延。“哑巴演员”,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空有漂亮外壳,却缺乏台词功底,只能依靠配音演员“代劳”的演员。他们就像舞台上的提线木偶,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也失去了角色的灵魂。

金星曾在节目中犀利吐槽过“数字小姐”——拍戏时不记台词,只顾念数字,反正后期有配音“擦屁股”。

这种不专业的行为,无疑是对演员这个职业的亵渎。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数字小姐”只是冰山一角,大量演员都陷入了“配音依赖症”的怪圈。

王鹤棣、刘诗诗、成毅……这些当红演员,几乎每部作品都采用配音。有人认为,部分演员因方言口音问题,使用配音情有可原。

但问题是,出道多年,难道就不能花时间纠正口音,提升台词功底吗?如果连最基本的台词都无法胜任,又如何能塑造好角色,赢得观众的认可呢?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粉丝非但没有督促偶像进步,反而将“使用原声”视为一种“敬业”的表现,大肆吹捧。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无疑是在变相鼓励“哑巴”现象的滋生。

事实上,“哑巴”现象的出现,既有技术便利的客观因素,也与行业乱象脱不了关系。

一方面,后期配音技术的成熟,为演员依赖配音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古偶、仙侠题材作品,为了赶进度、抢占市场,往往压缩拍摄周期,演员档期紧张,配音也成了“快速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部分演员自身缺乏职业素养,不愿在台词上下功夫,抱着“反正有配音”的侥幸心理,敷衍了事。而粉丝经济的盛行,流量至上的风气,也让一些演员迷失了方向,不再追求演技的精进,只顾着收割流量,赚快钱。

“哑巴”现象的危害不言而喻。它不仅拉低了影视作品的质量,也损害了演员这个职业的声誉。试想一下,如果演员都变成了“有口难言”的“哑巴”,那么影视作品将会变得多么乏味可陈?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配音的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合理使用配音,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当演员的音色与角色性格不符时,配音可以帮助弥补不足,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

孙俪在《甄嬛传》中,就采用了配音来塑造角色。她本身的声线偏温柔,而甄嬛前期柔弱、后期霸气的性格转变,需要更具力量感的声线来演绎。因此,配音演员的加入,恰到好处地提升了角色的气场,也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周迅在《射雕英雄传》中,也因为音色问题使用了配音。她独特的“烟嗓”,在诠释黄蓉的灵动活泼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而配音演员的加入,则为角色注入了更多青春活力,使之更加符合原著形象。

此外,当演员因身体状况、技术故障等原因无法使用原声时,配音也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例如,李雪健老师在拍摄《流浪地球2》期间,因病导致声带受损,只能依靠配音完成角色的演绎。这种情况下的配音,不仅体现了对演员的尊重,也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观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

然而,如果将配音作为掩盖台词缺陷的“遮羞布”,那就本末倒置了。近年来,一些演员的原声台词水平每况愈下,却依然被粉丝追捧,这无疑是对“演员”这个职业的讽刺。

王俊凯在电影《万里归途》中使用了原声,却因咬字不清、气息不足,被观众吐槽“像在念课文”。钟汉良在电视剧《今生有你》中,也因口音问题,将一句台词念得“滑稽可笑”,引发网友群嘲。

这些案例表明,使用原声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如果自身台词功底不过关,强行用原声反而会弄巧成拙,暴露缺点。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将“用原声”作为宣传噱头的行为,会误导观众,降低大众对演员台词水平的要求,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回归演员的本质,台词是演员的“声音武器”,是塑造角色的利器,而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鸡肋”。那些在表演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老戏骨们,无一不是将台词视为生命,苦练基本功,才成就了无数经典角色。

陈道明老师的台词功底,堪称教科书级别。他不仅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更能将角色的情感融入到声音的表达中,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王志文老师也是如此,他独特的“低音炮”,总能将角色的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过耳不忘。

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生代演员,在台词方面展现出了可圈可点的实力。张若昀在《庆余年》中,有一段长达几分钟的念诗片段,他凭借着扎实的台词功底和情感投入,将角色的豪迈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满堂喝彩。

肖战在《梦中的那片海》中,也有一段在长城上慷慨激昂的独白,他用充满力量的声音,展现了角色的热血与梦想,感染了无数观众。

这些优秀的演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原声台词,不仅是演员的基本功,更是塑造角色的“灵魂”。一个好的演员,应该像珍视自己的羽毛一样,珍视自己的声音,用心去打磨每一句台词,让它成为角色的一部分,而不是依赖配音来“粉饰太平”。

实力派演员殷桃,曾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配音依赖症”的困惑:“台词是演员最基本的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依赖配音,这个是我想不通的事情”。

在她看来,演员就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演绎角色,这是对职业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负责。

事实上,观众对演员使用原声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反映了大众对优质影视作品的期待。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演员的真情实感,听到的是角色的内心独白,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配音。

对于演员来说,要摆正心态,端正职业态度,将台词训练放在首位,苦练基本功,提升自身实力。不要把“使用原声”当成一种“炫技”,更不要将其作为掩盖演技不足的“遮羞布”。只有真正具备了过硬的台词功底,才能在表演时游刃有余,塑造出更多有血有肉的角色。

对于行业而言,要摒弃“流量至上”的浮躁风气,建立健全演员评价体系,将台词功底纳入其中,引导演员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不是一味追求流量和热度。同时,也要加强对剧本创作的重视,为演员提供更多展现台词功底的机会。

对于观众而言,要理性追星,不盲目吹捧“流量明星”,要将关注点回归到作品本身,用实际行动支持那些演技精湛、台词过硬的优秀演员。只有当观众不再为“哑巴”买单,倒逼演员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推动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哑巴”现象的出现,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病症”,需要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内娱的“失声”困境终将被打破,观众也将迎来更多“声”入人心的优秀作品。

让“原声”回归本位,让实力成就演员!

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观众的共同期待。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演员,用真情实感的声音,去打动人心,去诠释角色,去创造经典。

信息来源:
为什么有些演员成了“演贝”?

光明网2023-06-23

工人日报艺评:“演贝”缺少的,不只是一张嘴 2023-06-18

标签: 演员 原声 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