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内生活质量好了,娱乐产业下的“明星”,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扎堆涌现。
但他们部分人“大字不识一个”拿着天价工资,明明被批“德不配位、演戏也不会”,身后却粉丝拥趸无数。
在现在这个社会,如果说“颜值就是正义”,什么都看脸的话,那么文化、学识、涵养又该谁来继承?
这些被央媒点名批评的“文盲明星”,该醒一醒了。
娱乐圈的“文盲”现象,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不识字或未受教育,而是指那些在文化素养上存在明显缺失的明星。
这个特殊含义下的“文盲”,更多地指向那些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与其专业相关的领域内,展现出对文化知识掌握不足、理解能力有限的明星。
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变得尤为明显,公众对于明星的期待远不止于外貌和才艺,更包括了对其文化素养的期待。
然而,现实却是,不少明星在文化常识上的失误频频出现,如读错字、写错字、对历史事件的无知等,无不令人啼笑皆非、直呼汗颜……
当红小生王一博,可以称得上是娱乐圈内的顶流了,然而在一次电影《无名》的路演中,面对观众关于所饰演角色的问题,王一博的表现显得无所适从,“一问三不知”。
当被问及“叶先生这个角色在塑造时身上最难捕捉的点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这个确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王一博的这些失误,最经典的还要数在一次直播中,书写“到此一游”时,他只能正确写出“到”和“一”两个字,而“游”字则被错误地写成了“放”。
这种基础文化知识上的失误,不仅暴露了他在基础文化知识上的不足,也让人对他的文化素养产生了质疑。
在和肖战宣传《陈情令》,你画我猜游戏中,他看着肖战画的图片,知道是什么,但就是想不出来“瓮中捉鳖”这个成语,而是说出了“伸手抓鳖”。
再来看看小花赵露思,作为娱乐圈出了名的网红出圈典型,她的形象和言行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匹配。
在被问及最简单的入门级问题:演员是什么时,赵露思憋了半天说不出来,最后只能说“是我自己哈哈哈哈”。
在宣传其主演的电视剧《胡同》时,赵露思将剧情背景误认为是建党时期,而实际上该剧讲述的是解放初期的故事。
这一失误暴露了她对剧本时代背景理解的不足,央视网对此进行了不点名批评,指出有演员:
“花几个月拍完了一整部年代大戏,竟然还分不清故事的发生背景是在建党初期还是在解放初期”。
此外,在某当网络综艺节目中,她自嘲数学成绩不佳,曾考过16分,并以此作为选择演艺道路的原因之一。
虽然这不能代表考试成绩不佳,就不能当明星,但作为公众人物,赵露思的这一言论很可能被认为是对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可能会对年轻粉丝产生误导等不良影响。
而在中法建交六十周年的外事活动中,她更是将“60周年”错误地说成了“40周年”,这一明显的错误让场面变得尴尬,网友们的质疑声随之而起,说她“丢脸丢到了国外”。
还有另一位小花刘浩存,这位新晋“谋女郎”在一次电影之夜活动中,刘浩存用“单纯”一词评价张艺谋,她认为这种单纯不是懵懂,而是经历了磨难后仍能保持初心的难能可贵。
单看这似乎没什么,但最怕的就是对比,而当时与之同台的,凑巧还有另外一位“谋女郎”倪妮,她则用了“匠心”二字评价导演,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学识水平和谦逊态度。
再看看刘浩存的评价及其苍白解释,对于一位资深导演,是不是多少显得过于轻率,缺乏对前辈的足够尊重了呢?
而刘浩存的争议不仅限于此,在某次采访中,她将张译和易烊千玺归类为“努力型演员”,而对自己则暗示拥有“天赋”,“怎么不算呢”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词。
而她和赵露思一样,也没躲过这个最基本的却被她俩回答成“灵魂拷问”的问题:“演员是什么”。
她则支支吾吾半天蹦不出来一个字,只能尴尬撒娇,蒙混过关,直言“会播出去吗”?
除了对前辈的评价引发争议外,有网友指出,刘浩存的父母在经济困难时期仍然给予她优越的生活条件,这与她家庭对外宣称的情况不符。
更引发公众愤怒的是,刘浩存的家庭被指与一位因舞蹈事故而终身残疾的女孩有关,而刘浩存对此却未有任何公开的道歉或回应。
这些争议不仅影响了刘浩存的公众形象,也让人质疑年轻演员如何正确理解和尊重前辈。
而下面这位就更厉害了,因为她不尊重的不是某个前辈,而是中央级别的媒体平台——央视。
这位“胆大包天”的女演员叫周也,作为新生代,她的演技一度可圈可点,面对老板还是前辈的李冰冰更是显得乖巧可爱,甚至恨不得“长在”李冰冰身上,尽显谄媚。
而在一次电影宣传活动的后台,周也面对央视电影频道记者的采访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冷漠和不合作态度。
视频中,她身穿蓝色长裙,面对镜头时全程黑脸,甚至故意避开镜头。
这种表现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批评,质疑其职业素养和态度问题。
而央视也是只放了她的后台表现,并无其他BGM或解说,再参照同期其他对明星的剪辑,对周也这种表现疑似“无语到了”。
参考之前女明星“翻车”案例,周也的这一行为不仅影响了她在公众中的形象,也可能对她的职业生涯造成潜在影响。
除了态度问题,周也还被曝出在拍摄《女将星》时使用五个替身,包括武替、文替、脚替、背替和马替。
你说一个女孩,加上现在拍摄手法好了,不会动作戏,甚至不会或者害怕骑马,这都暂且忍了,但文戏也需要替身,甚至局部肢体为了美观上镜也采用替身,这也真是绝了。
还有类似的“目不识丁”、“耍大牌”、“采访磕磕绊绊说不出来一句话”的例子那时数不胜数,如果说一个两个还是个别现象,那三五成群就不得不让人反思,“内娱”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仔细想想,娱乐圈“文盲”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互联网内容产业中,“流量至上”成为主导逻辑,深刻影响着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在这种环境下,内容是否能够吸引用户流量、是否具有“爆点”,取代了内容本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这种流量思维的作用形式、发展原因及可能带来的社会隐忧,使得一些明星为了追求流量和曝光度,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而一些明星由于年少成名,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积累,或者由于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他们在文化常识上的频频失误。
还有就是粉丝为了维护偶像,甘愿同做“文盲”,甚至为了给偶像的演技镀金,发明了一系列令人看不懂的玄学理论,去洗白,对此我们只能说:
这种粉丝文化不仅助长了明星的不良行为,还可能对心智并未成熟的低龄受众产生不良影响,暗藏“读书无用论”的隐患。
“文盲”现象对娱乐圈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好在在探讨如何提升娱乐圈文化素养时,我们还能看到老一辈刻在骨子里的教科书式的表率,和令人惊醒的言论,还有一部分正在成长起来的年轻实力派。
比如从草根逆袭成为影帝的王宝强,虽然他最初连剧本都看不懂,需要随身携带字典查字,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角色深刻的理解,最终赢得了观众的尊重和认可。
像什么《hello!树先生》、《士兵突击》,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角色,更是自导自编自演了《八角笼中》。
更别说再往上一辈的演员,那真的可以称得上是老艺术家的存在,就像赵丽蓉老师,虽然也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她在小品中的表现却让观众赞叹,至今仍不失为是经典。
在87版《红楼梦》的海选角色过程中,陈晓旭为了争取林黛玉一角,主动写了几页纸的人物理解,并附上自己写的小诗寄给导演,最终从全国几万人中脱颖而出。
以上几位的成功,说明文化从来不局限于学历,不只来源于书本,只要有一颗向上学习的心,谦虚好学,踏踏实实。
郝蕾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个演员,不认识字,连剧本都读不懂,怎么演戏?”
她的话直接指出了文化素养对于演员职业的重要性,暗示了那些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明星无法深刻理解和诠释角色,从而影响了整个表演的艺术质量。
陈道明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和国家一级演员,在2021年北京一次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说:
“这些所谓的明星,他们不是文艺界的,他们是流量界的。他们是被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
他进一步指出,看不起很多拍古装剧的导演,认为他们的审美肤浅,不看重演员的演技,只顾着让画面养眼,只选颜值高的,他毫不客气地评价这是文化的退步。
另一位老戏骨王劲松,也曾对某些青年演员的不敬业行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在一次论坛上,王劲松怒斥:“你多不要脸哪”,表达了对那些不背台词、不敬业的年轻演员的愤慨。
他认为炫耀演戏吃苦是一种矫情,真正的演员应该把背台词看作是基本职责,而不是拿来炫耀的资本。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曾说:
“演员在台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以及对角色的创造程度,什么也掩盖不住。”
这也是为什么,在直播中某人会写错字,在电影宣传里一个简单的问题都能回答“不知道”,要不就是说错话,将自己“几斤几两”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有待提高的,就有努力的,比如《封神》九年磨一剑,演员于适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被“雪藏”好几年,就为了保持新鲜感。
期间他更是专业系统性地学习了武术、骑马、射箭等,只为了贴近角色。
还有朱一龙,他在拍摄《叛逆者》时,为了符合剧本要求,不惜瘦到脱相。
一个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能走多远靠的也是文化。
当流量退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明星”终会露出破绽,沦为观众的笑柄,被时代淘汰。
希望有问题的明星们自省,永远不要把观众当“傻子”骗,到时候受害者是自己。
信源:
央视网2023.2.13——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
没文化敢上镜?人民日报评论:文化是演员的必修课 极目新闻
澎湃新闻2023.3.16——“绝望的文盲”因何绝望?
陈道明怒轰流量明星:他们是被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 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