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过去了,那个与徐敏离婚后改嫁富商的张金玲,如今怎么样了?

内地明星 2 0

在娱乐圈的历史长河中,张金玲的故事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了她从农村出身到在演艺界崭露头角,再到经历人生起伏后的转型与坚守。

张金玲于 1951 年出生在河北沧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务农为生。作为长女,她早早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每天放学后,她忙碌于做饭、打猪草、喂鸡和给弟弟们洗衣服等家务,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在油灯下学习。尽管家庭条件艰苦,但父母坚持让她继续上学,而她也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学习成绩优异。

在她十几岁时,村里的一场露天电影点燃了她对电影的热爱。毕业后,她成为一名代课老师,这份工作令人羡慕,但她心中的电影梦却从未熄灭。19 岁那年,得知湖北话剧团在河南挑选演员的消息后,她毅然请假从河北赶到河南参加选拔。凭借容貌和普通话优势,她成功被录取。父母虽不情愿,但在她的坚持下,还是含泪为她送行。

进入湖北话剧团后,毫无表演经验的张金玲从零开始学习。她一边做报幕员,一边跟着老演员学习,还帮忙做杂活。由于她手脚勤快、不怕辛苦,深受老演员喜爱,他们都乐意教她。短短 4 年,她就成为了话剧团的女主角。

1974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拍《渡江侦察记》,张金玲报名参加选拔刘四姐的演员。为了一个撑船跳的镜头,她在沙坑中练习了三个月,每天鼻青脸肿,甚至眉尾骨骨折差点毁容。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脱颖而出获得出演机会。电影播出后,她的 “刘四姐” 形象英姿飒爽,一炮而红,这一版也被观众评为最佳版本。此后,她正式进入影视圈,拍摄了《大河奔流》《从奴隶到将军》等电影,还出演了《瞧这一家子》,迅速走红成为全国知名的电影明星。

尽管事业有成,但张金玲依然保持着农村的淳朴和善良。农忙时,她会回老家帮忙,工资也大多交给父母供弟弟们上学。1976 年,她在拍戏时结识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徐敏,两人在朋友撮合下成为情侣,并于两年后结婚。当时张金玲名气大于徐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感情,他们被观众视为银幕伉俪。

1979 年,张金玲申请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与徐敏双双迎来事业巅峰。徐敏主演的《405 谋杀案》上映后大获成功,他成为当红小生。张金玲的《从奴隶到将军》等影片也深受喜爱,她还因《从奴隶到将军》获得文化部优秀青年创作奖。她与刘晓庆、李秀明合作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更是引起轰动,31 岁的她站到了事业的顶峰。

之后,张金玲在电影选择上遇到了一些波折。她接到《爱情与遗产》的邀约,但因北影厂和珠影厂联合推出的《姐妹俩》,她只能放弃前者。然而,《姐妹俩》最终被禁演,这对她打击很大。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表演经历,整理优缺点。

1982 年,《火烧圆明园》开拍,张金玲和刘晓庆联袂出演,她饰演慈禧,刘晓庆饰演慈安。为拍好这部电影,她们学习礼仪和历史。但在拍摄期间,张金玲发现自己怀孕了。导演让她在拍戏和孩子之间二选一,经过痛苦的抉择,她选择了孩子。她的这一决定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徐敏也渴望有一个孩子。张金玲离开剧组时,虽有不舍,但母性的光辉让她坚定。

1983 年 6 月,张金玲生下儿子徐艺倍,她深感幸福,觉得所有成就都不及儿子。三个月后,《火烧圆明园》上映,刘晓庆替补她的角色,电影大获成功,两人事业差距就此拉开。

儿子半岁时,张金玲试图复出,但因无法集中精力,她最终决定息影回归家庭。尽管领导和朋友都劝她,但她为了儿子和家庭,还是毅然放弃了事业。她的这一决定令人动容,她也从一个优秀演员转型为一个好母亲。

然而,息影后的她与徐敏的矛盾逐渐爆发,最终在 1988 年离婚。此时的她,事业和家庭都失去了,只有儿子相伴。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商人张正出现了。张正高大儒雅,有文艺造诣,与很多书画家是朋友。他给了张金玲和儿子归属感,儿子也很依赖他。

1989 年,张金玲为了儿子和自己的幸福,嫁给了张正。婚后,她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儿子身上。张正介绍她认识了齐白石的弟子娄师白,娄师白欣赏她的勤奋,收她为徒。此后几年,她上午练书法,下午学画画,每周都去娄师白那里交两次作业,风雨无阻。1994 年,她出师后举办了画展,成为圈内广受好评的书画家,她的画最高曾卖一百二十多万。

如今,张金玲最感谢的是丈夫张正,他不仅给了她幸福,还给予儿子父爱。在他们的教导下,儿子徐艺倍三观正,每逢佳节都会看望亲生父亲徐敏。徐艺倍留学归来后成为企业高管,年薪丰厚,但他的婚事却让张金玲忧心。年过 70 的张金玲,一生都与儿子紧密相连,为儿子息影、再婚,她从不后悔。她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从演绎别人的故事到书写自己的人生,她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标签: 富商 徐敏 张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