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万峰:怀化是电影人向往的地方
文/图 陈甘乐
韩万锋。
【人物档案】
韩万峰,河南洛阳人,1969年7月出生,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编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学专业毕业,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业界导师,河北传媒学院客座教授等。
1986年11月至1989年12月在怀化某部当兵三年,1990年在长沙广播电台从事记者工作,1996年开始从事影视创作。先后两次回到怀化,并于2009年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拍摄了侗族电影《我们的嗓嘎》,2010年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拍摄了苗语电影《锹里奏鸣曲》。
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担任编剧、导演,有作品二十余部,作品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全国及省电影“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夏衍文学优秀剧本奖、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音乐奖、中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北京民族电影展“金杉叶”最佳导演等。
祖籍河南洛阳,大学毕业,曾在怀化某部当兵三年,对怀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编剧、导演韩万峰,为他特别认同的第二故乡怀化编导了两部电影,一部是2009年在通道拍摄的侗族电影《我们的嗓嘎》,另一部是2010年在靖州拍摄的苗语电影《锹里奏鸣曲》。
从两部电影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质,民族风情来看,韩万峰对苗侗人民倾注了满腔的热爱,他用心、用情、用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唤起公众对苗侗民族文化的认同……
《我们的嗓嘎》海报(截图)。
编导《我们的嗓嘎》筹谋已久
为什么选择通道拍摄侗族电影《我们的嗓嘎》?
“产生要拍摄一部侗族电影的愿望,积蓄已久,首先要感谢蜚声海内外的侗族大歌。因为早在数年前,还在怀化靖州某部当兵的时候,就被天籁般的“大歌”给震撼过,所以,许多年后,在心里一直没有忘记侗族大歌和关于“侗歌”的梦想。后来从事电影工作后,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去通道采风,对通道侗族文化以及风俗民情保留、传承和发扬心存敬意。”韩万锋说出了埋在心底多年想说出的话语。
“看过《我们的嗓嘎》这部侗族电影的专家、学者和有情怀的观众,无不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如何发展和传承自身的文化而感动。”韩万锋说,电影讲述了生活在湘黔贵边界一家侗族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烦恼,特别是几代人在对待学习侗歌的态度上所呈现的不同结果,让人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侗族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的故事。
“如何去完成这部电影,当时对我们艺术创作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我们尝试把对侗族文化的危机隐藏在电影故事之中,让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影响着观众的判断,在观众获得感官上愉悦的同时,对侗族文化危机意识也产生认同感,从而达到关注濒临危机的侗族传统文化。”韩万峰认为,影片风格因为侗歌的特性,决定了这部影片核心是一种诗意的气质特征。国内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如果仅仅说侗族人喜欢唱歌,是无法在本质上区别其他少数民族的。所以,把侗歌气质提升到一种境界,让侗歌的灵性充满着梦想,这就是我们这部侗族电影的全部意义。
“在通道完成这部侗族电影,我觉得非常好地体现了这部侗族电影的特点,拍摄地主要在通道皇都侗文化村和芋头侗寨等地,那里很多老百姓都参加了我们的拍摄,民族气氛很浓厚,饮食、建筑、服饰、语言都很有魅力,所以,要感谢通道,让我完成了历史上首部侗语电影的拍摄,后来这部电影还在美国好莱坞家庭电影节获得最佳音乐奖。”韩万峰接受采访时说。
《锹里奏鸣曲》海报(截图)。
编导《锹里奏鸣曲》记忆犹新
为什么选择靖州拍摄苗语电影《锹里奏鸣曲》?韩万锋回答,靖州是我国苗族的一个重要聚居地,拥有丰富的苗族文化和历史。这里的苗族人民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语言,为电影提供了真实、丰富的文化背景。
“我们这部电影是一部讲述靖州苗族歌鼟的电影,故事发生在靖州锹里苗族地区,主人公潘秋子一家和寨子其他人一样,原本平静地生活着,每天晚饭后大家聚在一起唱歌鼟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然而,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彻底打乱了他们的生活,有人搬走了,有人却坚持留了下来。两年后,高速公路开通了,古老苗寨因歌鼟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俗村,来自各地的游客除了被大山深处的自然风光吸引外,那天籁般的歌鼟声,更让他们流连忘返。”韩万锋介绍苗语电影《锹里奏鸣曲》的概况。
众所周知,歌鼟是靖州锹里地区苗族独有的一种民歌形式,所谓歌鼟其实就是居住在深山的苗族人们与大自然在长期的相处中,自然而生的一曲天人合一的乐章,因此,韩万锋编导的这部苗语电影在讲歌鼟的同时,同样也是在讲人和自然相处的故事。
“靖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为电影增色不少。这里的山川河流、村落民居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为电影拍摄提供了绝佳的场景选择,尤其是地笋苗寨,真是不可多得的电影场景,我们很多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到今天,地笋苗寨还保留着我们电影拍摄的场景。”韩万锋念念不忘。
“在靖州拍摄期间,我有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与苗族同胞们的深入交流和互动。苗族人民心地善良,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苗族同胞的帮助和支持,戏中女主角潘秋子就是当地的一位农民,她非常质朴,苗语说得也很好,影片上映后,大家对这个演员都反映很好。”韩万锋把靖州当成他的第二故乡,因为18岁青葱岁月就到这里当兵,靖州给他留下许多美好印象。
编导民族文化电影心之所向
民族文化电影,是指以国内发生的人或事为题材拍摄的国产影片,旨在反映国家民族精神。这些电影通常通过讲述国内少数民族的故事来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韩万锋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文化自信,崇敬民族文化的民族电影工作者。
韩万锋的电影作品很多,诸如《那山那人那狗》(文学编辑)《青槟榔之味》《尔玛的婚礼》《乡村环保事件》《我们的嗓嘎》《云上的人家》《马奈的新娘》等,作品颇具民族文化特色,很受观众喜爱。
“2006年至今,先后拍摄了13部涉及多民族的电影,在拍摄这些电影的过程中,对于民俗风情、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体会很深,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自觉性。因为民族电影的核心在于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韩万锋畅谈编导民族文化电影的体会。
他认为在民族文化电影创作中,要深入挖掘民俗风情的内涵,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画面,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呈现给观众,更要在生活细节中捕捉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如服饰、饮食、节庆、信仰等,要通过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氛围。
“我编导的早期民族电影,大多以少数民族区域为拍摄核心。当我在拍摄《屋顶上的马奶节》的时候,我对民族电影的理解也更加成熟,并开始尝试改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进入了民族融合的过渡地带,我把民族电影的场景从乡村转移到大都市,也开始加入汉族专业演员。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民族大融合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同样在与时俱进。”韩万锋谈论编导民族电影的表现手法。
“总的来说,我希望能记录编导民族电影过程中少数民族人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处境和选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和我们一样,是每天都为生活努力奋斗的普通人,只不过由于各少数民族受不同历史背景、文化地理区间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意识而已。”韩万锋表达编导民族电影的态度。
专家学者点评民族文化电影
据了解,韩万锋的民族电影作品曾入围开罗国际电影节、印度浦那国际电影节、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环保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英国伦敦电影人国际电影节等,说明电影业对韩万锋民族电影作品整体看好。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侯光明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原生态”立足,或壮阔瑰丽的自然生态景观,或眼花缭乱的民族风俗风情,这些令人着迷的“原生态”现象则赋予民族最本真、最原始的状态,简略而纯美。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韩万峰导演的这些电影,不仅将独特的语言特征与思想情感、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也为一些面临语言消亡的少数民族保留下了准确的常用语标本;既体现了电影创作对原生态、真实性的美学追求,也展现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责任担当。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认为:我们需要大量的文艺作品,来让后代记得我们曾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记得我们的故乡,留住我们的回忆。韩万峰导演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日常性中,都能够感受到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责任感和巨大价值。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安华认为:潇湘电影集团和韩万峰导演的少数民族题材系列电影能够以平民现实主义的视角,关注少数民族族群,勾勒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生活变化的生动印记,实属难得。
著名导演谢飞和韩万锋在一起。
“怀化一直是电影人向往的地方,从地域文化到人文特征,无论是通道、靖州等地的侗族苗族文化,还是沅陵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都是电影取之不尽的源泉。我虽然在怀化已经拍摄了两部影片,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对怀化人文的情感,对雪峰山脉、沅水五溪的思念,更加幽深。”韩万锋说,其实,他一直在寻找在怀化拍摄的电影题材,前不久他随谢飞导演到怀化沅陵采风,第一次去沅陵,第一次就感受到了沈从文的文学与芸庐的魅力,那一刻,他站在酉水河畔,一部电影雏形就在脑海里诞生了。所以,他想沅陵也许是他下部电影拍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