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翩然飞去了,她对我们说——
各位亲爱的朋友知音们,不要哭,不要伤心,不要为我难过,我已经「翩然」的去了,「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
回顾琼瑶的一生,是为爱情与梦想执着追求的一生。她用文字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梦,让我们在现实生活的疲惫与无奈中,找到了一片净土。
乱世童年,梦想萌芽
琼瑶本名陈喆,1938年4月20日,琼瑶出生于成都四圣祠街的仁济医院,琼瑶的父亲陈致平是历史学家,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曾任台北建中的中文老师,这样的家庭环境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因时局动荡,这个小家并不平静。
战争的阴影如影随形,1944年起,琼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从衡阳到重庆,再到四川泸县、上海,又返回衡阳。
在这动荡的迁徙过程中,她目睹了世间百态,人性的善与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她眼前,这使得她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到生活的复杂与艰辛,变得早熟而敏感,既坚强又脆弱。
1947年,琼瑶随家人迁居上海,第一次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彼时年幼的她,就已显露极高的文学天赋,写下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并在上海《大公报》1947年12月6日第九版“现代儿童副刊”发表。
琼瑶和母亲到了初中,她又痴迷于翻译小说,暑假整日泡在师大图书馆,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这些丰富的阅读经历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石,也成为她在那段动荡童年中心灵的慰藉与寄托,默默塑造着她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她对人生与情感的感悟与表达。
青涩初恋,情殇成诗
随着年龄增长,琼瑶步入了青春花季,也迎来了她人生中第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那时的她,纯真而热情,爱上了自己的国文老师蒋仁。这段禁忌之恋,美丽却又充满了无奈与痛苦。
他们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注定是一场悲剧。家庭的压力、社会的舆论,如同重重山峦,横亘在他们之间。
最终,这段感情以心碎告终,留给琼瑶的,是无尽的伤痛与惆怅。
琼瑶并没有让这份痛苦将自己淹没。她将心中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创作出了小说《窗外》。这部作品,是她对那段初恋的深情纪念。
“多少胳臂曾拥着你,不让你走远。有多少,有多少,我怀疑,但我真的不想知道。多少嘴唇曾吻着你,让你的灵魂发光,有多少,有多少,我怀疑,但我真的不想知道。”
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她心底深处的呐喊。
《窗外》发表后一炮而红,琼瑶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为她奠定了在华语言情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自此开启了她长达数十年的辉煌创作生涯。
1973年,《窗外》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林青霞、秦汉等主演,成为了中国台湾地区1970年代的爱情经典电影之一,也成就了林青霞和秦汉这对经典银幕情侣。
琼瑶与林青霞婚姻波折,创作不辍
经历了初恋的伤痛,琼瑶逐渐走向了新的人生阶段。她与庆筠在文学创作中相遇并相爱,步入婚姻殿堂,并育有一子。
然而,婚姻生活并非如她所愿的那般美满幸福。两人在性格、生活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矛盾与隔阂。
在这段婚姻期间,琼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梦想。她在家庭琐事与情感困扰的间隙,坚持写作,寻找慰藉与力量,相继出版《在水一方》《烟雨濛濛》等。
她用文字描绘出的爱情世界,或凄美、或浪漫,让读者们沉浸其中,感受着爱情的酸甜苦辣。她的作品情感细腻、情节曲折,逐渐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琼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丈夫却频频遭遇退稿,在这种不平衡之中,琼瑶与庆筠的婚姻还是走到了尽头。
年轻时的琼瑶离婚后的琼瑶,便与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平鑫涛相遇相识。
1963年,琼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完稿后投稿至《皇冠》杂志,当时平鑫涛是《皇冠》杂志的主编,阅读完稿件后,他被深深吸引,对琼瑶的才情和作品中大胆而热烈的情感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迫不及待地给琼瑶寄去回信,表达了自己对《窗外》的看法和感受,并希望能与琼瑶见面深入探讨,琼瑶欣然答应。
为了这次见面,琼瑶带着年幼的儿子来到平鑫涛所在之地。平鑫涛绅士地照顾起她们母子二人的生活,还为她们租了一套房子。
初次见面,平鑫涛就被琼瑶冷清出众的气质所吸引,而琼瑶也因平鑫涛温文尔雅的书生气以及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和赏识而心生好感。
两人见面交流后,平鑫涛发现琼瑶此前还在《皇冠》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小说,对她的才情更为折服,随后两人签订了长期合同。
琼瑶早期的作品都是平鑫涛设计的字体此后,随着合作的延续,他们的接触日益频繁,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彼此了解不断加深,平鑫涛被琼瑶的才情和气质所吸引,琼瑶也对平鑫涛渐生情愫,平鑫涛开始频繁地送琼瑶鲜花、礼物以及写浪漫的诗歌,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此后,两人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合作与相伴之旅,将一部部琼瑶小说搬上了银幕。从《婉君》到《还珠格格》,从《一帘幽梦》到《梅花烙》,这些影视作品一经播出,便在华语影视圈掀起了一股 “琼瑶热”。
剧中那些美丽动人的女主角,英俊潇洒的男主角,以及他们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句出自《还珠格格》中紫薇之口的经典台词,成为了无数情侣表达爱意的誓言。
《一帘幽梦》中的紫菱,在爱情与梦想之间徘徊挣扎,“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她的情感世界,让观众们为之动容。
琼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也让她在影视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捧红了一位又一位风华绝代的琼瑶女郎。
琼瑶女郎陈红,惊艳了一代人争议风波,坚守自我
琼瑶作品在拥有庞大受众群体与深远影响力的同时,也饱受争议。
一方面,部分批评指向其作品的情节架构。琼瑶笔下的爱情故事常常被诟病为套路化明显,多是俊男美女间曲折离奇、缠绵悱恻的爱恋,常见三角恋、多角恋以及身份地位悬殊等设定,比如《一帘幽梦》中紫菱、费云帆与楚濂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在一些读者和评论家看来,这种情节模式在多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缺乏足够的创新性与深度,仿佛陷入了一种固定的创作公式,难以展现更为广阔多元的现实生活画卷与人性深度探索。
《一帘幽梦》剧照另一方面,琼瑶作品中的爱情观引发诸多讨论。她笔下的爱情往往浓烈得近乎极致,主人公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抛弃家庭责任、伦理道德等诸多现实因素。
像《新月格格》中新月与努达海的忘年恋就挑战了传统伦理观念,这种爱情至上的理念被认为可能会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使他们过度理想化爱情,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与责任。
再者,从文学性角度而言,有人觉得琼瑶的文字风格偏向于抒情浪漫,辞藻华丽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力的厚重感。
相较于一些追求深刻社会剖析、人性复杂挖掘的文学作品,琼瑶的创作似乎更多地聚焦于个体情感世界的构建,这使得部分追求文学深度的读者认为其作品文学价值有限。
《情深深雨濛濛》剧照尽管存在争议,琼瑶作品在流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却不可忽视。
它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满足了广大受众对于浪漫情感与理想爱情的心理需求,成为了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其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也恰恰反映了不同读者群体对于文学作品多元的价值评判标准与审美期待。
暮年之思,生命终章
随着岁月的流逝,琼瑶步入了暮年。她的丈夫平鑫涛患病离世,这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人生变故后,琼瑶开始对生命、爱情、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她创作了《雪花飘落之前》记录了自己与平鑫涛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对生命尽头的感悟。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文字中尽显对生死的坦然与豁达。
琼瑶与家人2024年12月4日,琼瑶在家中离世,享年86岁。她的离去,让整个华语文学与影视界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但她留下的那些作品,那些温暖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将永远活在读者与观众的心中。
琼瑶的一生,是为爱情与梦想执着追求的一生。她用文字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梦,让人们在现实生活的疲惫与无奈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
-THE END-
曾为《海鸥飞处彩云飞》的悲苦爱情深深感动,多年以后看到林瑞阳都觉得他还是那么的邪恶悲惨,台词历历在目;也和大家一起看《六个梦》,《还珠格格》;看林青霞版的《在水一方》;看小说全集,反复看……
琼瑶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保持美美的姿态,在自己选定的日子里翩然离去,这不是悲歌,更像一首优美的序曲,是她为自己的来世今生谱写的最后一篇著作,名字叫我来过,我爱了,我走开,这的确是她能做出来的事儿;
而我居然一点也不为她伤心难过,涌动的只有祝福,无尽的,爱的祝福;
今天在一个群里看到有人说——琼瑶教会了所有中国人谈恋爱,在此之前只有婚姻,很不幸的是,深受她影响的我们,恰好是一整个时代的恋爱脑;
我想,大家都是恋爱脑,又有什么可怕的?
爱是这个宇宙最高的智慧,缠绵悱恻的情爱,更是让人纠葛最深的羁绊;琼瑶以一支笔,以一生情向我们诠释了她心中的至情至爱;
“生命翩然起舞,生命似玉如琼”,就此祝福这个影响了我们如此至深的琼瑶一路走好,在天堂在来世在各个存有的时空里,仍剔透如美玉。
—— 姜艳艳,英诺天使基金执行董事,中关村女性成长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她的作品如《窗外》《梅花三弄》《烟雨濛濛》,陪伴了无数人的青春岁月,教会了我们如何爱与被爱。
那细腻的情感描绘、浪漫的叙事和对爱情主题的深情探讨;那不受传统束缚,追求真爱,不拘泥于社会阶级,勇敢去爱的超前的女性意识,不知不觉的承载起我们这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启蒙,给女性以勇气,唤醒觉知。
如今,琼瑶虽已远去,但她所描绘的爱情世界依然在我们心中闪耀。那些泪水、那些希望与幻灭,那些极致刹那的存在,都化作了永恒。
也许,我们相信爱、用力爱、历经风雨也永葆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对她最好的怀念!
悼念琼瑶,愿你一路走好!
愿你在天堂,还可以肆意的爱:去牺牲,去拼抢,去救赎,去绽放,那样的不管不顾,那样的幸福着。
—— 张雪琴,腾讯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关村女性成长委员会发起人及理事
也就是整体的生命过程都在她的控制之中了。这就是一种生活的创造性。
其好坏优劣大概需要个人结合自己的生命替体验去判断。
—— 孙 立,北京电影学院在职教师,中关村女性成长委员会理事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评论互动、点赞
您的支持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