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芳生,这个名字也许并不家喻户晓,但只要提起抗战剧里那些眼神怪异、神态诡谲的“鬼子”军官形象,你可能会猛然恍悟:“哦,原来是他!”然而,曾经在抗战剧中饰演鬼子专业户的芦芳生,如今却毅然放弃这条戏路,甚至说出“宁愿不红也不演鬼子”的豪言壮语。
芦芳生出生在上海,但这段日子如同江河中的一抹涟漪,很快被改变的命运卷走。小学时,他跟随做教授的父亲东奔西跑,最终辗转到了日本。
没有朋友,语言不通,连学校功课也比别人慢半拍,这让小芦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平行宇宙。但事实证明,他的适应能力堪比野草,三年时间里,他不仅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日语,还成了班级的尖子生。
大学毕业后,芦芳生成为了一名高级白领,他的职场生活乍看光鲜亮丽,实则无聊至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朋友怂恿去试试当演员。
这种感觉让他永生难忘,决定回国上学,最终成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他当时已24岁,比同班同学刘亦菲、朱亚文大了整整一轮。有人打趣道:“你这都能当学妹们的叔叔了。”
毕业后的他并没有像刘亦菲那样星途坦荡。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登上大荧幕,他却在片场跑龙套。
凭借抗战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那个“精神病”日本军官的角色,他一夜成名。导演当时的一句“就照着精神病演吧”简直成了咒语,让他彻底与“鬼子专业户”绑在了一起。
一开始,芦芳生对这样的关注并不排斥。可角色定定型并不是好事,“鬼子”这个标签仿佛在他额头上烙了印,无论换了多少戏服,观众都觉得他下一秒会拔出一把军刀喊“八嘎”。
芦芳生有段时间甚至自嘲:“我好像已经不是在演角色,而是在演自己被鬼子附身的日常。”这种既自黑又无奈的幽默,背后藏着多少辛酸,大概只有他自己清楚。
45岁,芦芳生突然宣布“我宁愿不红,也不演鬼子了!”这番话不仅掷地有声,还引起了一片哗然。
在众人眼里,芦芳生的选择似乎是一场“自杀式”转型——拒绝演鬼子意味着放弃稳定的戏约和不菲的片酬。
他开始挑选更具深度和挑战性的角色。在《长安十二时辰》里,他饰演前期懦弱、后期复杂多面的姚汝能,这一角色让观众又爱又恨。
此后,他的戏路逐渐打开。从古装剧《海上牧云记》里的威严皇帝,到现代剧《明日有晴天》中为病重孩子隐忍逞强的父亲,他用表演打破了过往的标签。
转型是痛苦的,但芦芳生用坚持换来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没有像爆红的流量演员那样站在聚光灯的中心,却用无可挑剔的表现让人记住了一个努力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