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影咖娱乐圈
编辑 | 影咖娱乐圈
近日网友拍到了一张韦东奕食堂用餐的照片,让这位数学天才重新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中。
韦东奕,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可称是中国数学界的传奇人物,曾在国际奥数竞赛上连续两届以满分的成绩获得金牌,被广大网友誉为“韦神”“北大数学系扫地僧”。
天才展现在众人之下深受议论
要说“韦神”第一次被大众所周知,是来自一段《某某来探校》发布的视频,让网友们看到了另一面的韦东奕。在视频中韦东奕手提一大瓶矿泉水和几个馒头,在食堂就餐完后接受了采访。
视频中的他形象同校园内的学生相比并不显得那么光鲜亮丽,一件灰黑色的运动衣和一条黑色的运动裤,头发也显得有些凌乱。面对up主的提问回答也很简单,没有太多的修饰和炫耀
“现在是北大数学系的老师,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通过数学竞赛山东省第一名、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保送进的北大 ”
这段视频一经上传迅速登上了各大娱乐平台的热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对“韦神”外形进行吐槽,但是一些网友的的回复让人感叹还是网友会说话:“我倒是想吐槽,可是我算......”“加油来北大,这个油加不起,你们加吧”“用一个学霸的说法,韦神看其他人那么慈爱”
也有人对韦东奕的生活方式表示心疼,觉得他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形象,不要太过于节俭和苦行“看到他拿的水,忽然觉得,他眼睛里除了数学,大概没有别的......”
还有人对韦东奕的才华和成就感到敬佩和羡慕,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他的故事和经历,而当了解完韦神之前的光辉事迹之后,直呼“人与人之间果然是有差距的。”
其实韦东奕从小就展现出了超凡的数学天赋,2008年和2009年他连续参加了两届国际奥数竞赛竞赛,以让人不可思议的满分成绩连夺两届金牌。
这在当时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也让人了解到了一个中国数学界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2010年从小到大上学一路免试的韦东奕,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在北大期间,他不仅在课程学习中表现优异,成为了一名助教老师,让任课老师极为惊叹,更是声称:“数院教授原话:有不会的问我,我不会的问韦助,韦助要是不会应该是题出错了”可见“韦神”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何等的深刻。
可以说韦东奕是一个数学上的强者,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是在生活上他却是一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朴素人,没有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认可,而是保持着一种简单和纯粹的态度。
02
万众关心的“韦神”近日状态
近日有网友在食堂拍到了“韦神”的近日照,只见他还是如往同人们悉知的一样,孤身一人坐在那里,桌子上没有现代人吃饭都离不开的手机。
一身朴素的穿着专心吃着眼前的米饭配蔬菜,好像吃慢了一分钟就占用了接下来要去研究数学的时间,嘴角残留的米粒也显露出韦神并不想在吃饭上耽搁太多的时间,就连周围人拍照他都没有丝毫的介意。
如此简谱的生活让网友们看到只有心疼不已:“他对生活要求很低,全部兴趣都在数学上了,所以他的内心应该是很快乐的。为他点赞”“走路姿势不太对,希望大家关注他的健康,天才应该被尊重”
他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变得傲慢和自满,而是保持着一种谦逊和好学的精神。
也有网友声言:国家对于这样的特殊人才应该请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最起码让他现在的生活过的更好一点。
但是韦东奕对于这些外在的东西好像并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像他这样的天才人物要只要提一嘴自己想要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相信学校肯定会立马给他安排上,但是他对此好像真的没有太多的在意,一心扑在了研究数学上。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时代,韦东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追逐名利和虚荣,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为了成功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有时候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里做出一些贡献,并且保持一颗平常心和纯真心,也是一种幸福和美好。
无论网友们怎么看待韦神,韦神本人却似乎并不在意外界对他的评价和期待,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正式采访,也从不回应任何网络上的评论和留言。
对于网上一些夸大其词的神话他的舆论也不去关注,最后还是院长亲自出来发声,他只是继续着自己平淡而又充实的生活。正如采访中北大数学院院长说的那样“他有点像现代版的陈景润”
陈景润: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并不熟悉,但是对于数学爱好者来说却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他被誉为“中国数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曾经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过轰动,被法国教授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陈景润1933年福州生人,自幼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了他惊人的天赋,在福州英华中学求学时,在听到沈元教授讲述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时大感兴趣,后来与其请教之时受到启发,开始了对数学奥秘的探究和追寻之路。
由于“天才”之称,高中时期的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被厦门大学录取开始深究数学的奥秘,1953年秋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被安排到北京的一所学校担任一名数学老师。
但是讲课并不是陈景润所擅长的事情,相比之下他更喜欢研究攻克数学中的难关,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爱好而荒废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他一边教书一边继续进行数学理论探讨,在不知不觉中身体逐渐垮了下来。
躺在病榻上的他,无聊之中意外地发现了同时来看望他时给他带来的华罗庚教授的著作《堆垒素数论》,顿时就像找到了宝贝一样专心地阅读。当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到北京开会时,听人讲起了陈景润的近况,对他十分感兴趣。
在王亚南与陈景润交谈后,他觉得让陈景润继续留在北京当中学数学老师实在是有一点太屈才了,不如把他调回厦门大学做研究工作更有前途,对于陈景润来说也更适合他。
于是他通过组织程序,把陈景润接回了母校,专门让他在图书馆做管理员,给了他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其自由地探索数学的奥秘,可以说王亚南的关心,是陈景润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04
不是天才是“慢才”
陈景润于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新的工作岗位和更好的研究环境让他更加勤奋钻研,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研究和计算,在1966年5月公布了他已经证明的(1+2)成果:
任意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能写成一个素数和一个最多有两个素数相乘的数之和。这篇论文中的定理被英国数学家哈勃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称为“陈氏定理”,是“筛法”的辉煌巅峰。
陈景润的数学成就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赞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攻克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英国数学家称赞他“移山填海”。然而陈景润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满,他仍然继续追求更高更难的目标:(1+1)即任意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陈景润自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聪明的人,在思考问题时可能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能得出答案,但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陈景润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怕别人比我聪明或者比我有天赋,我只怕别人比我勤奋。”因此有人称他为“慢才”。
令人惋惜的是肝癌夺去了陈景润的生命,他在1996年4月19日在北京与世长辞,年仅63岁。他一生都在为哥德巴赫猜想而奋斗,直到最后一刻,他还在思索这个数学界的终极难题,并留下了遗憾的话语:“我没有完成我的任务。”
他的逝去震动了国内外的数学家们,他们纷纷表示悲痛和敬佩,许多人相信如果他能够多在世一段时间,或许就能够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史上最困难的问题。
作者感言
陈景润和韦东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中国数学界的传奇人物,有着惊人的数学天赋和才华,在国际数学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他们都保持着一种简单和纯粹的生活态度。
陈景润曾经说过:“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而已。”韦东奕也曾经说过:“我只是一个北大数学系的老师,只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而已。”这两句话虽然简单平常,却透露出了一种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清醒认识和对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坚定追求,这也许就是他们最真实而又最动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