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离世的反思——让老人们有“尊严”的离开

港台明星 5 0

近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的飘然离去,将讳莫如深的生死话题带入公众视野,将等待死亡的边缘人群置于社会关注的中心。

令人感慨万千的,不仅仅是一位爱情教母的陨落,不仅仅是自己的年少时光正式宣告落幕,还有琼瑶留下的一封“很琼瑶”的遗书,和她自述的“尽力燃烧过后的翩然”。

各大媒体报道了琼瑶的“轻生”始末,也有网友在评论区第一次质疑起了“轻生”两个字。人们惯常使用“轻生”二字来形容自杀,指的是对生存失去意愿、不重视、轻视生命。作为一名从事老干部工作的我,经历过太多与老干部生离死别的情景,这绝不是所谓的“轻生”。“「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从中让我看到了一名资深女作家敢于冲破世俗的勇气,在她生命行至尾声时,再一次激起了时代的波澜,将生与死的选择赤裸裸地置于公众视野,引发了一波大范围的、深刻的关于生命的思考。

琼瑶在遗书中写到:“上苍对于生命的过程,设计得不是很好。当人老了,都要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的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对于必将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万一不幸,还可能成为依赖「插管维生」的「卧床老人」!我曾经目睹那种惨状。我不要那样的「死亡」。”这段话不禁使我想起了2019年去世的一名离休干部,她同样经历过老伴临走前过度抢救后,弥留之际在给子女的《临终嘱托》中写道:“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活百年终有一死,恰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花开自有花落时。自然进入到‘船到码头,车到站之时’,今后如当我病情危及生命时,千万不要用生命支持疗法抢救,如插管,心肺复苏等支持疗法抢救,必要时可给予安眠、止痛,让我安静的回归自然,无痛苦的走完人生之旅,不必太哀伤,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需要鲜花陪伴和儿孙送别,尽量通过网络进行悼念。”同样在电视剧《有盼头》中,一位老太太,她曾是一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在得知自己患胰腺癌晚期后,坚决拒绝治疗,不愿让自己身上插满各种管子,躺在冰冷的病床上离开,而是在保姆的陪伴下回到自己的老家完成自己的遗愿,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可见琼瑶选择的离去方式在部分老年人中引起了共鸣。

据统计,2023年末,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2.97亿,占比21.1%,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有研究统计了我国微观层面老年人死亡质量的现状,结果显示:接近四成的老年人在痛苦中离世,超过八成的老年人临终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接近九成的老年人临终前由家庭成员而非专业人士提供照料。

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程序化的医学治疗,延长了临终者的生命,却剥夺了他们与家人共度最后时刻的权利。另一方面“百善孝为先”,很多子女在得知老人的病情后,往往剥夺了他们选择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一边隐瞒病情,一边竭尽所能配合医生治疗,直至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但整个过程在子女看来这是在对父母尽最后的孝道。然而在此期间,一方面病情每天都在变化,有极大的偶然性,谁都无法掌控。另一方面对有些老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有的老人一直被蒙在鼓里,对自己的病情全然不知,根本没有机会选择和规划好临终前的生活,甚至有的老人一进医院就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直至生命的终结,根本没有时间和家人说话道别。

现代医学的进步给人予希望,让人觉得有征服死亡的可能性,让人觉得在“病”和“死”之间可以无限延长。但这场和死神的拉锯战中,最终获胜的都不会是人类。前不久我发小的父亲患癌症晚期离世。在此期间他经手术、放疗、化疗后,生命延续了3年,可还是没能抵挡住癌细胞的转移、扩散,最终病情急剧恶化,在临终止痛药难以减轻身体剧痛时,他无奈地对请求妻子和女儿:“你们不要再救我了,我实在疼得受不了了。”没想到这竟是他留给家人的最后遗愿……

对于死亡,《最好的告别》的作者、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说:“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因此让人体面安详地离开胜过无谓而痛苦的坚持。

“不拖累所爱,也超越病魔”,字字句句,饱含着深情,流露出琼瑶不愿拖累子女的真挚情感。如今70末、80后的独生子女已人到中年,他们的父母已步入老年,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困境”将接踵而来,试想如果他们的父母得知自己身患重病,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子女和家庭的经济状况,难免一时想不开也许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一走了之。这对老人虽然是一种解脱,但是对子女来说这是很残酷的事情,他们不忍看到父母就这么匆匆离去,认为自己没有尽孝,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活在愧疚不安的阴影中。

因为人的死亡这个话题虽然普通,但它涉及到公序良俗、伦理、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正如琼瑶最后向世人发出的呐喊“但愿那时,人类已经找到很人道的方式,来帮助老人们快乐的归去!”因此我们不得不从琼瑶的离世中反观这一系列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社会问题,呼吁社会有关方面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为老人们寻求到一条既不违背自己意愿,又不违背世俗的路径,让他们有更好的选择,有“尊严”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