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当过饲养员,丈夫去世10年,她的坚持让人泪目

内地明星 4 0

文 |以苒Yran

编辑 |以苒Yran

马玉涛,曾以那一把激昂深情的歌声征服了无数观众,成为了中国歌坛的代表性人物。

鲜为人知的是,今天的她并非一开始就走上了光鲜亮丽的歌唱之路。

曾经,她只是一名普通的饲养员,生活的重担让她的歌声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命运的转折,却在她遇到一位深爱的丈夫后悄然展开。

可惜,幸福短暂,丈夫的去世让她孤独前行。

面对失去爱人的痛苦,马玉涛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持在歌唱的道路上行走了整整10年。

这份坚守的力量究竟来自何处?

"1936年,那是个动荡的年代。"

马玉涛的声音徐徐响起,手指轻轻摩挲着茶杯边缘,"我出生在山西保德县的一个小山村里。

那里的山连着山,沟连着沟,放眼望去尽是黄土高原的沧桑。

说来有趣,我的歌声或许就是从那里的山野间学来的。

每到夏天,晚风吹过山梁,都会带来一阵天然的韵律。"

回忆起童年,马玉涛的眼神变得温柔,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我们家很穷,九个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七。

那时候,吃饱饭都是件奢侈的事。

一家人挤在土坯房里,冬天特别冷,但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心里就是暖的。

可是我记得,每次干活累了,母亲都会哼着小调。

她的歌声里有着化不开的愁绪,却总能给我力量。

那些古老的山歌,是我最早的音乐启蒙。"

"您小时候经历过被送人的事情,是吗?"

我小心翼翼地问,看到她的神情略有些凝重。

窗外的鸟儿正在枝头欢快地鸣叫,形成了一个奇妙的背景音。

"是的。"她平静地说,目光望向远方,"那时候家里实在困难,父亲想把我送人换些粮食。

那年冬天特别冷,家里的粮食所剩无几。

但每次我都被母亲偷偷带回来。

记得有一次,母亲摸着黑走了十几里山路找我。

现在想想,那些经历造就了今天的我。

苦难教会我珍惜,也让我明白了歌声的力量。

在最艰难的时候,唱歌能给人莫大的勇气。"

"您是怎么走上音乐之路的呢?"我看到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马玉涛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笑着说:"说来也巧。

1950年,我14岁那年,包头的文工团在招新。

那时候正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到处都充满了朝气。

母亲知道我喜欢唱歌,二话不说就带我去了。

临走时,她给我缝了一件新衣裳,是用老布单改的。

那时候根本没学过专业的歌唱,就是凭着一股热劲儿。

记得选拔那天,前面有个姑娘唱的是《小白菜》,唱得特别好,我都紧张得手心冒汗。"

"刚进文工团时,可没人把我当回事。

我是饲养员,每天给马洗澡、喂料,打扫院子。

有时候天不亮就要起床,干完活嗓子都哑了。

但我觉得,只要能在音乐的地方待着,干什么都行。

每天工作时我都在唱,一边干活一边练嗓子。

那些马儿都成了我最早的听众,它们吃草的时候,我就对着它们唱歌。"

转折点

说到《马儿啊,你慢些走》,原创作者李鉴尧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至今记得当年的情景。

在他位于昆明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幅西双版纳的风景画,正是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1年我在西双版纳采风,那是我第一次去那里。

看到当地的景色实在震撼。

肥沃的土地,起伏的山峦,还有那悠然的马帮。

每天清晨,晨雾缭绕中,马帮踏着露水前行的景象,让人终身难忘。

诗意自生,那些文字就这样流淌出来了。"

李鉴尧说,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仿佛在回味当年的韵律,"但说实话,我没想到这首歌会这么火。

是马玉涛让这首歌有了生命。

她的演绎超越了文字本身,把西双版纳的神韵完全释放出来了。"

作曲家生茂则坐在他收藏的老式钢琴前,回忆道:"我第一次听马玉涛唱这首歌时,就知道找对人了。

她的声音里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既有北方的豪迈,又透着江南的婉约。

创作曲子时,我特意融入了河北梆子的元素,又加入了江南丝竹的韵味。

马玉涛把这些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歌曲既有高原的阔达,又有江南的细腻。"

舞台上下

1962年的那个春天,《马儿啊,你慢些走》首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播音室里,年轻的马玉涛正襟危坐,心跳如鼓。

当悠扬的旋律通过电波传向四方,没人想到这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很快,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从城市到乡村,从茶馆到广场,处处能听到人们哼唱这首歌。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传播渠道,但是歌声依然能穿越千山万水。"

著名音乐评论家张教授坐在他堆满书籍的书房里说道。

阳光透过书架的缝隙洒在泛黄的老唱片上,那是一张珍藏版的《马儿啊,你慢些走》。

"马玉涛的演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她把草原的辽阔和山野的深情都融入了歌声里。

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闻到了大地的气息。"

马玉涛一直记得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情景,那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台下坐着全国各地的观众,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着期待的光。

那天我穿着一件红色的旗袍,化着淡妆,心里既紧张又兴奋。

灯光打在身上的那一刻,所有的忐忑都消失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唱歌。

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传递感动。

当我唱完最后一个音符,台下掌声如潮,我看到好多观众眼里含着泪光。"

生命和声

坐在家中客厅的真皮沙发上,马玉涛的女儿翻开一本老相册,里面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家庭照片。

"在我记忆中,妈妈总是很忙,经常全国各地跑演出。

但每次回家,她都会给我唱歌,有时是儿歌,有时是她在演出的曲目。

我最喜欢趴在她腿上听她唱歌,那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回忆。

爸爸更多地承担了照顾我的责任,他们之间有种特别的默契。

爸爸总说,要让妈妈专注于她热爱的事业。"

提到丈夫黄河,马玉涛的眼里泛起泪光,手指轻抚着相框中黄河的照片:"他比我大13岁,但从不觉得我年轻不懂事。

相反,他总说我的热情让他也变得年轻了。

他支持我的事业,照顾家庭,还经常给我创作歌曲。

我们之间不只是夫妻,更是知己。

每次我遇到困难,他总能给我最中肯的建议。

他懂音乐,更懂我的心。"

"爸爸去世那年,我真的很担心妈妈。"

女儿说,眼神中流露出心疼,"那段时间她很少说话,经常一个人坐在钢琴前发呆。

但她很坚强。

她说,要用歌声告诉爸爸,她过得很好。

这些年,她一直坚持在清明节给爸爸唱歌,就唱他生前最爱听的那些曲子。"

多年来,她用歌声传递温暖,用坚韧诠释人生,用真诚打动观众。

在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成长,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如今的马玉涛,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她说:"只要有人还记得这些歌,记得这些故事,音乐就永远不会消失。

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