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走了!86岁的她,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告别了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世界。
12月4日下午,她在台湾淡水的家中选择轻生,留下遗书《我已经翩然的去了》。
这位书写了一代人爱情梦想的作家,最终用“翩然归去”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一时间,网上炸开了锅,有人叹惋,有人愤怒,也有人冷眼旁观。可是,琼瑶的选择,真的值得我们如此议论吗?
她不是普通人,她是华语文坛的传奇!从《窗外》的初出茅庐到《还珠格格》的全民狂欢,琼瑶用她的笔,打造了无数令人心碎又心动的爱情故事。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个写尽爱情的女人,最后却选择了孤独的诀别?她说,她厌倦了晚年的病痛和无尽的折磨,不想被插管维生,不想拖着一具残破的身体苟延残喘。于是,她走了,潇洒而决绝。
但她的潇洒,真的让人完全释怀吗?让我们回到她的遗书。她写道,她喜欢“翩然”这两个字,因为它代表着“自主、自在、自由”。
她的死亡是她自己的选择,是对生命终站的掌控。可是,她也在遗书中强调:年轻人不要学她,不要轻生,活到老年后再想如何面对死亡。这话听起来矛盾吗?
一边是对生命的抗拒,一边又是对年轻生命的珍惜。琼瑶的告别,既让人感到深刻,又让人感到复杂。
她的一生,活得太用力了。从童年的战乱颠沛,到少女时期的初恋创伤,再到婚姻中的争议和晚年的孤独,琼瑶从来没有停止过与命运的抗争。
她说,“我为爱而生,我为爱而写。”正是这种对爱情的极致追求,造就了她笔下一个个经典的琼瑶式爱情故事。
可这也让她的人生,始终笼罩在一种过于浓烈的情感氛围中。或许,正是这种用力过猛,让她在晚年的孤独和病痛面前,选择了放手。
有人说,琼瑶的死,是一种勇敢。的确,在一个将长寿视为幸福的社会里,琼瑶用自己的方式,颠覆了这种观念。
她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不想被医疗手段困住,不想在无尽的病痛中苟活。她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像一只翩然飞舞的蝴蝶一样,告别了这个世界。可是,这种勇敢,放在普通人身上,又是否真的合适?
琼瑶的遗书里,还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她说,希望家人和朋友不要为她悲伤,而是为她笑,为她歌,为她“飞舞”。
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浪漫,多么诗意,可在现实面前,又是多么残忍。她的家人真的能笑吗?她的朋友真的能歌吗?
对于一个刚刚失去至亲的人来说,这种要求,未免太过苛刻。或许,这正是琼瑶的矛盾之处——她始终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却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
有人批评她的死是一种“逃避”。逃避老年人的病痛,逃避家庭的责任,甚至是逃避社会的期待。可是,谁又有资格去批评一个86岁老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
琼瑶用她的一生,书写了无数人的爱情梦想,打破了无数传统观念。她的死,或许也是她最后的一次叛逆,一次对命运的抗争。
琼瑶的选择,让人想起她的作品。从《窗外》到《一帘幽梦》,再到《情深深雨濛濛》,琼瑶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宿命的悲剧色彩。
这种对爱情的极致追求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也贯穿了她的一生。她说,“我手写我心。”这句话,不仅是她的创作信条,也是她的人生态度。她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她内心深处的真实表达。
可她的选择,也让人深思。在一个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里,如何面对老年人的孤独和病痛?如何为他们提供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琼瑶的死,或许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但它背后暴露的问题,却是整个社会都不可忽视的现实。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现在的医疗体系和家庭伦理,真的能满足老年人对尊严和幸福的需求吗?
琼瑶的死,也引发了关于“轻生”的争议。她在遗书中警告年轻人不要轻生,但她自己的选择,又是否会给一些心境低落的年轻人带来不良的影响?
在一个信息高度传播的时代,琼瑶的轻生,是否会被某些人误读为一种解脱的方式?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
但无论争议如何,琼瑶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否认的。她的65本书、15部电影剧本、25部电视剧本,影响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
她用细腻的文字和感人的故事,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爱情传奇。她的作品里,有人性的复杂,有情感的真挚,也有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她的文学地位,不会因为她的选择而改变。
有人说,琼瑶的死,是她最后的作品。这句话,既是对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她选择的评价。
她的一生,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有高潮,有低谷,有喜剧,也有悲剧。她的死,或许是她为自己这部小说写下的最后一章,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可是,琼瑶的故事,真的结束了吗?她的作品还在那里,她的影响还在那里,她的争议还在那里。
她的离去,虽然带走了她的生命,却留下了无数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她的选择,虽然让人心碎,却也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琼瑶走了,但她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用她的一生,书写了无数人的爱情梦想,也用她的死,为我们留下了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她的“翩然归去”,虽然让人惋惜,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或许,这就是琼瑶留给我们的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