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世间的风波,自有人评说,归去了,琼瑶

港台明星 4 0

我一直感觉,一个人的离去,真正伤心的可能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

而如果这个人名气比较大,社会影响也要大得多,可过去这一阵之后,和普通人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毕竟,能被捧上神位的人,没有几个。

1、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琼瑶是一个没法抹去的文学符号。

虽然现在文学已经死得七七八八了,但是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个社会,到处还有弥漫的文学气息。

我们这一批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正好赶上了琼瑶小说和琼瑶剧从无到有到兴盛到落幕的整个过程。

内地琼瑶剧的发端,应该是在1988年以后了,琼瑶剧爆火,琼瑶的小说也是遍布地摊。可对于一个即将长大的男同学来说,无论是琼瑶剧还是小说都没啥吸引力。

小说,你可以不去看,但这琼瑶剧,真的是让我避之不及,无处可躲。

我那时候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我们还住在父亲一开始来的那个厂的家属院,外面那间屋大,当做客厅兼餐厅,主要功能是看电视。

里面的分成了两间小卧室,父母住外间,我和老哥住里间。

我母亲这人心善,不管到哪里,人缘都是特别好。在老家的时候,只要她在家,家里白天就没有关过大门,周围的奶奶婶子大娘甚至没出门子的姑姑姐姐从来不断。

搬到城郊家属院以后,这好人缘不仅得以延续,还不断发扬光大。

明明她们家里都有电视,可这些阿姨大娘的,都喜欢凑我家里看电视。有时候还带着花生瓜子,看完了还得扫地收拾。

可母亲从来不烦,这似乎是她们独有的社交方式,看看聊聊,一晚上嘻嘻哈哈就过去了。

八十年代有很多经典电视剧,《红楼梦》、《西游记》、《济公》、《霍元甲》、《陈真》、《上海滩》、《射雕》等等,这些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一家人都能看得很投入。

能看到热播的电视剧,是我们回家赶紧写完作业的唯一动力,那时候作业也确实不多。

看完了之后,第二天就能到班里和同学对吹,那是一个相当快乐的时刻。不管男生女生,甚至老师上课开场白都来句,昨天的《霍元甲》大家看了吗?

我们就很开心,扯着嗓子说看了,真过瘾呀,男生就会跳起来嘿哈摆几个招式。

可这种全家欢乐的场景很快就成了母亲她们那帮人自己的快乐,因为突然冒出来一部神剧,叫做《几度夕阳红》。

这部剧,具体什么内容我没有一点印象了,唯一能记起来的就是它的主题歌的最后那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让我一度以为这两句话是琼瑶写的,好像作词署名就是琼瑶,后来多亏看《三国演义》,才给我拨乱反正。

这句出自大明第一才子杨慎的《临江仙》,因为写得太好,被毛纶毛宗岗爷俩直接放到了百年前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前面当了开篇。

但是我敢说,对于这事,罗贯中也得叫一声好。这首词的苍凉悲壮和对历史兴衰神一般的诉说视角与小说本身珠联璧合,成为跨域时空的神来之笔。

能记住这句,就是因为境界太高,句子太美。其他那些大概是琼瑶自己写的,所以记不住。

在自己的句子里面,插上这两句,真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胆量。

回到电视剧本身,就记住俩人,刘雪华和秦汉。

现在搜一下网上的图片,感觉那时候的刘雪华真是好看的无以复加,可当时那个年龄,宁愿看个猴或者猪或者打架的糙哥。

这应该是第一部在内地播放的琼瑶剧,似乎给母亲那一代人打开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大门。

2、

最要命的是,这剧占了黄金时间段,当时就那几个电视台,这时间也没法干别的。

我和老哥在里屋写作业,外面要不一阵哈哈大笑,要不就是一连串不大干净的抱怨甚至咒骂。因为这些婶子大娘,大部分也是从村里出来的,那淳朴的情感没有太多词来表达,只能让我一遍又一遍复习当时农村妇女骂街的精华。

我实在是不懂,这就是电视剧而已,感觉就像演的她们自己,怎么就那么投入?

在我崩溃之前,老哥先要疯了。那时候他应该刚上初中,虽然不是很拿学习当回事,但是成绩还不错,起码作业还能按时完成。

一有动静,老哥就砸桌子,可没用,再说砸重了手也疼。

三个女人一台戏,再加上电视剧,七八个大娘婶子的动静赶得上好几台戏,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更听不到他砸桌子。

我很乖,只希望他砸得更狠点,反正我的手不疼。

那时候父亲比较忙,事情也多,经常很晚才回家。

难得能回家吃顿饭,刚收拾完,家属院这些大娘婶子都来了,有空的做沙发,没空的做马扎,叽叽喳喳,等着电视剧开始。

然后,随着外面的喧嚣骤起,就看到父亲推门进我们屋,手里拿着一本书,我记得很清楚,是《巴黎公社史》!

我后来觉得父亲当年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这种书有几个人看?父亲进来,一边摇头一边打开书,要命了,要命了,咱家电视咱爷仨都捞不着了。

你说这哭哭啼啼的有啥好看的呀!

我心里也感慨,这把父亲逼成啥样了,好多年不看的书都拿出来了,还是这么冷门的《巴黎公社史》。

父亲说,这个我还能看进去,那个咱看不进去呀!

为了表示抗议,老哥坚决要求父母把外面那间放杂物的平房腾出一张床的空,就是再冷再热,我也不听你们这动静。

好不容易把《几度夕阳红》熬过去了,后来又有好几部续上,我能记住的是它们的名字。印象比较深的是《庭院深深》、还有《在水一方》,同时期应该有个《烟雨蒙蒙》,就是后来重拍的《情深深雨蒙蒙》,但是这个实在没啥记忆。

能记住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两个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插曲。

《在水一方》的主题曲,也是琼瑶填词,是填词不是作词,因为这首歌词取材于《诗经》里的《蒹葭》, 用白话文的方式重新演绎,我认为这次比较成功。

尤其是这句,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这种眼前清澈远处迷离的感觉,像极了小时候懵懂的梦。

当时我就特别喜欢听这句,明明对剧情毫无兴趣,偏偏怎么也得听完这首歌再回屋说无聊。

后来再读原诗,又觉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似乎更能感受到年轻古人的含蓄和勇敢。

可能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古文基础都是比较好的,从里面汲取的营养,真的可以滋养自己一辈子。

同样的风格,《庭院深深》这部剧里面出了两首好听的歌曲,一个是主题曲《庭院深深》,精华内容仍然是来自古诗词。

就这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是《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首句,可到现在这词的作者到底是欧阳修还是冯延巳,都还没有说清楚。

李清照说是欧阳修的,毕竟她离他们年代近,又是大词人有说服力,现在很多人也就跟着她说了。即便错了,那也是怨易安居士。

前一段时间刚去世叶嘉莹老人则认定这是冯延巳的作品。

《庭院深深》还有一首挺不错的插曲,叫做《不如归去》,依然是化用了古诗词,语出苏轼,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我也搞不清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也把这首叫做《庭院深深》,时代太久远了吗?还是压根就是我记错了。

这两首歌的作曲都是刘家昌,也刚刚去世,上一代的古风余味就这么逐渐飘散。

有点宿命意味的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似乎真成了琼瑶最后的选择。

不如归去四个字,用的人很多,但用的最好的,是无意中看的这一首,宋代丘濬的《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中华不是胡居处。江淮赤气亘天明,居庸是汝来时路。不如归去。

大气磅礴,一腔热血,家国故土,必将回归。

3、

琼瑶剧的高峰期,大概是1990年以后了。

因为那一段时间,琼瑶剧已经不止是霸屏,好像就没断档。而且一来就是六个,叫做《六个梦》,这六个梦,可把我折腾死了。

我觉得对于母亲她们来说,这六个梦,好像就是幻想中的自己,看得如痴如狂。

我数来数去,怎么就少了一个梦,《婉君》、《哑妻》、《雪珂》、《望夫崖》还有《青青河边草》,怎么数也是五个。

红遍两岸三地的小童星金铭

老哥说,你管她几个,那一个估计还没做出来,反正你又不看,瞎操心!

可我有点强迫症,因为这事,在班里我还和人吵了一架。我说是五个梦,他们都说是六个梦,我就给他们数,他们说人家说的就是六个梦,我说做出来的就是五个梦。

这一吵,连班主任都惊动了,他说你们几个大小伙子竟然为了琼瑶剧几个梦吵架,传出去丢人不?

班主任也搞不清楚几个梦,男的真没有多少看这个的。可你说你也不知道不就行了,你非得说这一句,这下本来班内解决的搞得全年级都知道了。

从那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出去都怕有人问你是几个梦啊?尤其是其他班认识的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后来有个女同学告诉我,确实是六个梦,还有一个是《三朵花》,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一部到底有没有播出过。

这六个梦具体是啥,我看得很少,记住的也不多,毕竟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没有重温过。

当然,这六个梦里的歌还是很好听,尤其是那句有个女孩名叫婉君,还有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到,好听,确实好听。

之所以说基本没啥记忆,说明还有一点记忆,就是以前是哭哭啼啼,现在开始有了马教主的咆哮,哭天抢地地咆哮。

我觉得看一集马教主的咆哮,耳朵就要死一回,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演出来的。

父亲有句很中肯地评价,说这演员也真是不容易,这么一集下来,都能上乌龙山剿一半土匪了。

我也不知道他咆哮了几个梦,反正感觉是挺多的。 这是真的,因为那时候我想不听都不行。

也就是那一年吧,我家流年不利,被迫从家属院搬到了附近农村租了一套民房。一句话就知道多惨,除了有个进屋的门,里面两个卧室都没有门。

没有门,就更没法阻挡外面看电视的声音。这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了,和周围的村民也不熟,家里诸事不顺,只有父亲陪着母亲看琼瑶剧。

看剧里人痛苦,现实生活又不如意,父亲经常叹气,母亲则是泪珠儿涟涟。

尤其是听到了教主的咆哮,让处于病休期间的我感觉到这病是好不了了。他伤的是嗓子,我伤的是耳朵和灵魂,到底犯了什么罪,能让我听到这个声音。

好不容易把《六个梦》熬过去,耳根也得清静一些了,结果后面又来了个《梅花三弄》。还好,数字变小了,要再是九个梦啥的,这日子也没法过了。

这三部剧组成的《梅花三弄》,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开始喜欢听传统民乐,轮到听《梅花三弄》的时候,我竟然开始犹豫要不要听。

三弄马教主占了两弄,因为他的存在,我连陈德容陈红这样的盛世容颜都看不到一点美了,更别说坐下来看上一集。

可以这么说,琼瑶剧真的是母亲她们的专属,让她们这一代人的情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说看琼瑶剧哭,实际上哭的是她们自己,哭的是自己的生活,哭的是自己的经历。

但对我们来说,即便是看拖沓无比的《乙未豪客传奇》,还有烂得丧心病狂满屏光膀子的《江湖恩仇录》,也比听马教主咆哮舒服得多。

就这样,整个中学时代,都没有摆脱琼瑶剧的霸屏。

其中有两部我感觉还不错的,可能还看过几集,一个是《海鸥飞处彩云飞》,另一个是《一帘幽梦》。

《一帘幽梦》让我记住的是陈德容和萧蔷两个大美女,还有那首上口的主题歌。

这时候已经上高中了,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感觉就敏锐了好多,只可惜,啥美好的回忆也没有,看这种电视剧也只能过过眼瘾。

至于琼瑶的小说,我应该是看过几本,都是草草翻过,不像女同学那么痴迷。

到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琼瑶的小说开始不被我同龄的女生喜欢,她们开始读席娟和于晴的小说。

4、

这好像是一股风潮,似乎一夜之间,铺天盖地都是席娟她们的纯情小说。

琼瑶,似乎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可能她写的东西,越来越不符合当时女孩子的审美需求。

为什么我对这事记忆犹新啊,因为当时在我家附近那一条街,开了很多个图书批发店。那时候盗版书横行,也没大有人管。

感觉那几年就是书虫的黄金时代,各种题材各种版本各种来路的书就这么明亮亮的摆在那里公开售卖,但凡我有点钱,也不愧这盛世。

可惜我没钱,但是知道我家附近买书又便宜又新,女同学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不吃饭也得让我带着跑来买书。

就在琼瑶就要被遗忘的时候,她竟然又出了一个王炸。

那时候我们已经是上高三了,下了晚自习回去,电视上正在放预告片,琼瑶新片《还珠格格》狂暴来袭之类。

那题目是用的繁体字,父亲有点迷惑,远珠格格是什么东西?

我说是还珠格格,心里还纳闷,这和还珠楼主是啥关系?难道是他女儿?他写武侠小说的,怎么还格格?

等到正剧开始,才知道这剧又一次让琼瑶回到母亲她们的世界。

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是让她们以哭为主,现在以笑为主。不得不说,琼瑶到了这个年龄还有这个转变,体现出来的她对于时代变迁和观众情感的把握,可谓精准无敌。

那时候我们已经搬到了现在住的地方,母亲的欢乐又回来了,家属院的马婶子熊大娘她们又成了看剧的搭子。

她们怎么吵闹,对我已经无所谓了,我们天天上晚自习,十点多才到家,早就已经结束了。

赶上周末,才知道,这剧杀伤力有多大,用她们的话说,太热闹了!

不光她们开心,似乎我父亲也开始陷入其中,这大老爷们,怎么喜欢看这个,要么是老了,要么是不看也不行。

而且,《还珠格格》连拍了三部,中间好像还夹了一部翻拍的《情深深雨蒙蒙》,让母亲她们快乐了好几年。这时候电视台也多,我都不知道她们看了多少遍。

我还是没有看过多少,不过现在长大懂事了,有时候会陪着母亲看一会,看到她高兴,我也心安。

这部剧的演员算是不错的,虽然有些台词还是一贯的琼瑶风,这不是演员能主导的。有时候实在剧荒,我还会翻出来看周杰的《少年包青天》。

唯一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个吹胡子瞪眼咧嘴笑的皇帝,乾隆看了都得痛哭失声,我这十全老人休矣,我的那些章哪,还有金丝印泥,快给我拿来,我要把他的脸都糊上。

对我来说,到了这里,琼瑶剧就已经落幕了。

至于后来翻拍的《还珠》,只记得里面多了一个外国人,真的是不会再看了。毕竟时代在进步,能让我们全情投入的电视剧已经越来越少,可以休闲消遣的内容越来越多。

当然,这部剧还是给我们贡献了几首不错的歌,再过多少年,大家记起琼瑶,可能还是因为这些电视剧带来的主题曲或者插曲。

要不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歌传世,传的就是无邪,要比电视剧传世容易得多。

琼瑶已经归去了,人生太短,那里才是永恒。

让人感动的是,她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却真心劝说年轻人好好生活。不管自己的作品是对是错,既然写出来了, 喜欢的,随时可以翻阅。

不喜欢的,当个反面教材,也不错。

归去了,归去了,那就任人评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或者自拍,善意使用,如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与现实生活没有任何联系,欢迎阅读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