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著名主播何岩柯:父亲是工程院院士,他以孝心陪母亲抗癌

内地明星 4 0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谁能想到这位在央视新闻节目《朝闻天下》《环球视线》等王牌栏目亮相的知名主播,私下里却是个为母亲端茶倒水的"暖男"。

他的父亲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在中国高铁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表面上这个家庭光环加身,令人羡慕。

然而2001年一纸诊断书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

这个当时年仅19岁的大学生,是如何在母亲抗癌路上践行着"孝道"二字的呢?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从不按剧本走。

那是2001年春天,枝头刚刚冒出嫩芽的季节。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里,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大一男生正收拾行囊准备回家。

"下周有点事先收拾点衣服回家拿。"刚说完这句话何岩柯就在家里撞见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母亲舒文君瘦了,整个人都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手里握着一张白纸,眼睛红红的。

"妈这是怎么了?"他的心猛地揪了一下。

那一刻一切都安静得可怕,连时间都仿佛停止了流动。

"是胃癌。"母亲轻轻说出这三个字,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落地。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何岩柯用力眨了眨眼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手术定在什么时候?我要去医院陪您。"他握住母亲的手,发现那只温暖的手此刻冰凉得吓人。

第二天清晨医院的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

何岩柯站在手术室门外,看着那盏刺眼的红灯,感觉度秒如年。

父亲何华武站在身边,那双常年和图纸打交道的手此刻微微发抖。

"爸妈一定会没事的。"他紧紧握住父亲的手,想传递一些力量。

手术很成功但这仅仅是抗癌路上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半年化疗期,成了何岩柯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

每到周五他都会提前溜出课堂,赶在食堂关门前打包好饭菜。

把饭菜小心翼翼地装进保温桶,生怕一个颠簸就洒了。

"大学生就该好好读书,这些事让阿姨来做就行。"邻居王阿姨总是这样劝他。

但何岩柯知道母亲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

他开始学着下厨,虽然第一次煮的粥差点糊锅,炒的菜要么太咸要么太淡。

手被滚烫的油溅到,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水泡,但看到母亲能多吃一口饭,这点疼又算得了什么?

母亲每次化疗后都会吐得很厉害,他就守在床边一遍遍轻拍着母亲的背。

有时候母亲虚弱得连走路都困难,他就搀扶着她在小区的花坛边慢慢散步。

"儿子你看这蔷薇开得多好。"母亲指着花坛里的花朵,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何岩柯知道母亲是在用最柔软的方式告诉他:我一定会好起来的。

说起父亲何岩柯总是充满敬意。

如今的高铁时速可以跑到350公里,但在他父亲何华武的青春年代,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73年的西南交通大学。

那时的何华武是个对火车充满热忱的大学生。

教室里他常常坐在第一排,认真地记着笔记,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课堂上,他遇到了同系的舒文君。

那时候从学校回家的火车提速才48公里,280公里的路程要坐足足6个小时。

车厢里没有空调,只有几个小小的通风口,就连上厕所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但年轻人的心是不怕苦的,反而在这漫长的旅程中,两颗心越靠越近。

"等我毕业了一定要让咱们的火车跑得更快!"何华武常常这样对舒文君说。

这句话他记了整整25年。

从1979年考上铁道研究院的硕士,到进入铁道部工作。

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工程师,到承担起重大研究项目。

何华武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为了确保列车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他们进行了相当于绕地球一圈的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7年在何华武的主持下,全国铁路迎来第一次大提速。

列车平均时速从48公里提升到了55公里,虽然提升幅度不大,却是质的飞跃。

紧接着1998年铁路再次提速,最高时速一下子飙到了160公里。

这个数字让当时的很多人都惊呆了。

"简直是坐火箭啊!"老百姓们这样形容。

2008年对何华武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

北京到天津的"和谐号"高铁即将开通,试运行时速已经达到了350公里。

在一次试车活动中,他特意邀请了刚刚康复的妻子舒文君。

当列车飞驰在京津线上时,透过车窗他们仿佛看到了35年前那个许下承诺的青涩男孩。

此时此刻那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感动,舒文君的眼角闪着泪花。

而何华武轻轻握住妻子的手,目光中满是骄傲。

当父亲在追逐铁路梦想时,何岩柯也在追寻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2004年他以优异的表现进入央视,成为一名外景记者。

从最基层做起跑新闻、写稿子、剪视频,样样都得自己来。

生活就像打怪升级,每一步都需要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

终于在2008年他迎来了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央视派他前往华盛顿,担任首席出镜记者。

这对许多记者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但何岩柯的心里却五味杂陈。

"妈我要去美国工作了。"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去吧别担心我我这边一切都好。"母亲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温柔。

在美国的日子他就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人。

白天跑新闻现场,采访美国大选、报道金融危机。

晚上连线中国为观众带来最新的国际资讯。

但每次直播结束,他第一个打的电话永远是给母亲。

"今天吃药了吗?胃口怎么样?"这样的问候成了两人最温暖的日常。

他在美国的药店里逛了一圈又一圈。

看到新的抗癌药物,立刻买下来寄回国内。

有时为了能准时和母亲通电话,他甚至推掉了一些重要的采访任务。

领导看在眼里却也理解地点点头。

2012年秋天他终于等来了回国的机会。

重返央视后他接手了《新闻直播间》等重量级节目。

但让同事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在镜头前光鲜亮丽的主播。

一下班就变身居家暖男,钻进厨房研究各种美食。

特别是母亲最爱的家乡小吃"猪儿粑",他能捣鼓出好几种花样。

有一次他还特意把"猪儿粑"做成了小兔子的形状。

"这是我看动画片学来的。"他笑着对母亲说。

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一口气吃了好几个。

即便工作再忙他也坚持和父母同住。

有时深夜录完节目回家,还不忘给父亲带一份他最爱的芽菜红烧肉。

岁月静好时光飞逝。

不知不觉间何岩柯已经迈入不惑之年。

在很多人看来他似乎少了些什么。

是啊这个年龄段的男人,大多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可何岩柯依然保持着单身的状态。

"你这样的条件在婚恋市场上不知道有多抢手呢!"朋友们常常这样打趣他。

何岩柯总是笑笑,轻描淡写地说:"缘分这事儿,急不来。"

但其实他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

在他心中理想的另一半首先得懂得如何疼爱自己的母亲。

"太传统了吧!"有人这样评价他。

"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和公婆住在一起啊!"也有人这样说。

但何岩柯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我的幸福很简单,就是能看着母亲一天天好起来。"

如今的舒文君身体状况比从前好多了。

每天早上打开电视,都能看到儿子主持的新闻节目。

那个曾经在病榻前痛哭的大男孩,现在已经成为了央视的金牌主播。

更重要的是他依然是那个贴心的儿子。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诉说着这个家庭最真实的幸福。

母亲爱看什么节目,他都记在心里。

厨房里总备着母亲喜欢的零食。

闲暇时光他还会陪母亲在小区里散步,听她讲述年轻时的故事。

这样的日子平淡却温馨。

在何岩柯看来这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有人说他太过于重视家庭,会影响事业发展。

但他笑着说:"能把家人照顾好,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因为他深知人生最珍贵的不是镜头前的光环。

而是能和至亲至爱的人,相守在平凡的日子里。

也许有一天他也会遇到那个懂得孝心、愿意和他一起照顾父母的人。

但在此之前他愿意继续扮演好这个温暖的儿子角色。

因为在他心中这就是最美的"子欲养而亲在"。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标签: 央视 抗癌 何岩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