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只西哒
张桂梅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伟人值得被反复称颂,
这道理我懂。
但是内娱这一次次伸手,
真是把人恶心得够够的!
他们把张桂梅当什么了?
保他们荣华富贵的捞金勺吗?
01都说没有信仰的人生,就像一座黑城。
而精致的利己小人,
永远无法理解布尔什维主义的伟大。
没想到内娱会一次又一次地搭戏台,
将这个道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山花烂漫时》完结了,
宋佳再次被网友捧上神坛。
不出所料,
那位不惜扮丑当农妇,
想靠‘苦难’去拿奖的海清又挨骂了。
而看完《山花》,
才明白《我本是高山》被拖出来处刑的原因。
海清太着急了,
她太想靠着‘艺术片’拿奖。
使得张桂梅没了和蔼柔性的光辉。
反而充满了大众对老师的刻板印象。
什么‘你不好好学就是对不起我’,
什么‘你们都给我争点气’。
就像临近高考时,
老师每天的精神PUA一样。
明明对那些女孩来说,
读书是奢望不可得的事情。
但在海清的演绎下,
读书反而成了一种痛苦。
她们不是孜孜以求的,
反而是被动的,被禁锢在学校的。
连坐在屏幕前的观众,
都无法从电影里看到希望。
那电影里面学习的孩子们,
她们的天空该有多么压抑啊。
有人说,
“海清的电影版没有信仰,只有紧迫的苦难压身。”
好像是为了拍摄苦难,
而故意让苦难来临。
谈到这里,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
海清曾经被下架的另一部苦难电影?
《隐入尘烟》刚搬上网时,
每个观众都曾被那种绝望摁住喉咙。
但它的本质却是西方对中国的幻想。
贫困、麻木、黑暗,看不到黎明。
是完全拍给西方人看的,冲奖的电影。
而在这一点上,
《山花烂漫》的剧组却处理得很好。
她们的苦难淡淡地,
却都夹杂在生活里,
汇聚成难以跨过的坎。
而偏偏宋佳的眼睛是亮的,
她总是乐观而充满希望。
让人觉得,
“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总有路可走。”
也因此,
有网友批评剧版搞笑的地方太多了,
不够严肃庄重。
可是我的朋友啊,
我不赞同这种想法。
生活不是在人民大会堂发言。
生活朴实无华、不可捉摸,
而悲剧和苦难总是荒谬,令人啼笑皆非。
在电视剧的热度加持下,
宋佳的口碑再次往上走。
网友夸宋佳给孩子们捐钱,
又骂海清没有内涵,迷失于名利场。
看着似乎确实有了高下之分,
但我觉得她们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山花》能火,
不过是因为《高山》把雷区蹚遍了。
02宋佳和海清的私生活半斤八两,
在娱乐圈混的人没几个是为了理想。
说什么海清浮夸做作,宋佳演技炸裂。
其实她们俩都是很努力地在演。
只不过战线拉长后。
配角的光辉完全显露出来,
让剧版高级了不止一星半点。
连带着演张桂梅的宋佳,地位也水涨船高。
就像先前被狂夸的《边水往事》,
郭麒麟都拉成那样了,
还有人夸他未来可期。
可能日入208W就是共情不了普通人。
所以她们才会表现得浮夸,
才会表现地用力。
一看就是演出来的。
“演员是高危职业。”
每当大家夸奖宋佳的时候,
我就抑制不住地想起她这句话。
她有气质有演技,
甚至算得上独立自信。
所以在知道她现实中的作风和行为后,
我就总有种割裂感。
那些追捧宋佳的,
其实说到底,
喜欢的应该是张桂梅才对。
张桂梅老师直到现在,
还是个乐呵呵的幽默小老太。
只有苦难和理想做不出事业,
而她的内核恰巧坚强而乐观。
《山花烂漫时》作为一个正向的叙述片,
其实难免会拍得形式主义,
看着像上党课的宣传片。
先前胡歌他们的《县委大院》,
就夹杂了不少理想主义上的发展。
他们把人情世故掰开来当笑点,
什么一句话一个坑,
吃的是机会,喝的是前程。
我觉得不但没意思,而且十分讽刺。
本来上班就够烦了,
还要去琢磨别人话里的意思。
‘讲话艺术’才是最该取缔的封建糟粕。
好在张桂梅虽然是党员,
但经历却和政治基本不勾连。
这就使得《山花烂漫》的故事性更强。
戴上对张桂梅的滤镜去看,
也不失为一部值得称赞的好剧。
毕竟比起剧版,
海清的影版早已经被骂成了烂蜂窝。
连带着两人同台时,
都有了隐隐的刀光剑影。
03其实内娱很多明星,
都是靠一个角色翻身的。
曾经被称为‘主席专业户’的唐国强,
到《觉醒年代》被夸出圈的曹磊。
不过因为他们饰演的人‘太大’,
演员本身才不至于喧宾夺主。
当初《任长霞》的故事被搬上荧屏,
或许是那时候网络不够发达。
小小的我只记住了任长霞,
根本不记得饰演局长的刘佳。
可如今的故事搬上网络,
大家却只记得演员。
三千孤儿入内蒙,
大家只记住了马苏、丁程鑫、阿云嘎。
还有永远都无法避免的爱情和CP。
而那段过往、那种精神,
却被深埋在饭圈文化之下。
所以我有时候总会想,
这些被万众瞩目的明星,
真的可以共情张桂梅的生平吗?
张桂梅出生在斗争变革的年代,
从小在红色的熏陶下长大。
她自己曾亲口承认过,
偶像是那位宁折不弯的江姐。
其实就像其他电视剧描绘的知青一样,
从毛泽东时代生活过来的知识分子,
身上大多带着浓浓的文艺气息。
不知道看过电影的人记不记得,
海清和胡歌在里面有一段唯美的交际舞。
其实我看到的时候就觉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很多年代剧里,
交际舞一度被人看做‘小资情调’。
身处那个开始变革的时代,
在80年代就接受大学教育。
张校长和爱人董玉汉会跳舞,
确实不是什么新鲜事。
若是放在《父母爱情》里边,
绝对是感情升温的关键时刻。
但放在张桂梅迷茫的时候,
咋说呢,就是很诡异。
以我本人的理解来看,
交际舞是一种极为私密的,
仅可以愉悦两人的表演。
在苦难里跳‘缠绵’的舞蹈。
把男人当成精神支柱,
‘我做这些都是为了我的爱人’。
这一段讲得别扭,
感觉不是张校长能干出来的事。
但看过纪录片后,
我才知道张桂梅的确有一段类似的回忆。
只不过两人跳的不是什么‘交际舞’。
而是董玉汉拉起二胡,
张桂梅轻声哼唱。
《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就回荡在所有人的耳边。
说实话,
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时,
第一反应是起鸡皮疙瘩,
然后就是无法抑制地热泪盈眶。
这该死的泪失禁体质。
张桂梅校长是有爱情的,
她的爱情一生难忘。
而《我本是高山》被人诟病,
却恰恰栽在爱情上。
04信仰这玩意儿,
还真不是随便谁都有的。
有人说,
“《高山》的失败并非是海清演技差,而是编剧不相信人性的伟大。”
世上不正有那样的人吗?
因为自己做不到,
便觉得对别人来说也是天方夜谭。
有些人自私自利惯了,
他无法理解张桂梅校长的行为。
不相信人会为了不相关的东西付出一切。
所以他们给张桂梅找了个去爱的理由。
找个了极其俗套的、极其庸俗的理由——爱情。
他们写革命事业如此,
写奋斗事业如此,
写张桂梅也是如此。
《我本是高山》走的还是那套‘媚男’路子。
其实之前有个节目曾经采访过张桂梅,
问及她为何会选择扎根在大山。
而张桂梅没有提什么信仰,只是轻轻一笑。
“是因为我的丈夫,董玉汉。”
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山》将爱人当做张桂梅的支柱,
甚至用大篇幅来凸显董玉汉的重要性。
似乎是个很明智、很贴现实的决策。
但他们却忘记了人性的变化。
如果将张桂梅为孩子们的奋斗,
改写成‘为丈夫坚守’。
未免太过狭隘了。
人的本色是骗不了人的。
张桂梅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
那些大山里的女孩子,
明明有条件、有能力去谋求更好的未来,
却要被传统思想和愚昧困于方寸之间。
她就是看不惯这种事!
而值得庆幸的是,
董玉汉也是这样的人。
选择扎根的起因是爱情,
但坚守在大山数十年,
却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
对张桂梅的事业而言,
爱情只是一张入门券。
是引领她进入新世界的初级道标。
世界总是如此奇妙,
原来张桂梅也只是个普通人。
唯一算得上特别的,
就是比旁人多了些信仰。
“为事业、人民和祖国奋斗终身。”
雷峰不正是那个年代的佼佼者吗?
张桂梅学生
怪就怪现在的人被浮华蔽目,
使得‘扶不扶’都要斟酌再三。
张桂梅与学生
对评价这些编剧而言,
汪海林的话已经算是哲理。
“他们不信理想牺牲,在这些人的世界里,男女苟且已经是全部。”
本意并不是什么‘为女性发声’,‘为贫困助力’。
他们只是为了名声,
他们只是为了利益。
这样谈起来,也蛮令人唏嘘。
若不是能挣钱,
或许很多只顾着追星的人,
根本瞧不见大山深处的坚持。
有人说这是偏见。
是,这确实是偏见,但它也是事实。
刚做两年老师的好朋友,
曾跟我说起过张桂梅,
“她是多硬的一块基石啊,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就已经十分了不起。”
有人看过张桂梅的坚持后说,
“这样的女高没有遍地开花的趋势,真是细思极恐。”
但其实女高的存在不算什么好东西,
这其中有一个误区。
如果有人看过《无穷之路》,
就会知道全国都在脱贫攻坚,
且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
如果直到2024年了,
这种深山里的女子高中还在遍地开花,
那才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的悲哀。
张桂梅做的一切,才算是彻底白费。
结语不过从瘸子里挑将军,
宋佳能靠着张桂梅熬出头来,
也算得上不容易。
但可惜的是,
不知道资本家和明星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伟人不是制作‘流量盛宴’的羔羊,
也并非他们圈钱的神兵利器。
跳出利益的圈子后再去看,
世界其实盛大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