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于佩尔。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讯(记者 高倩)在那张冰冷毫无波澜的面孔下,几近扭曲的情感却在熊熊燃烧,几十年来,法国著名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以诠释这类“疯狂”角色而闻名影史,这一次,北京观众能近距离感受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了。昨天,法国奥德翁欧洲剧院制作、于佩尔主演的话剧《玻璃动物园》登台国家大剧院,为“拾载有戏”2024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重磅闭幕。值得一提的是,在《玻璃动物园》此次的中国演出中,北京是唯一一站。
《玻璃动物园》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首部大获瞩目的作品,以带有童年回忆的笔触切开一个脆弱之家的生活截面:母亲阿曼达沉溺于养尊处优的旧梦,不愿直面一地鸡毛的现实;姐姐劳拉窝在家里,终日不停地擦拭着那些易碎的玻璃小动物;弟弟汤姆在鞋厂工作,始终难舍那些关于艺术的远大抱负。他们各自孤独地挣扎在无形的牢笼中,梦想着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上世纪40年代,《玻璃动物园》在美国上演,轰动一时。法国奥德翁欧洲剧院制作的《玻璃动物园》首演于2020年,由享誉欧洲的著名导演伊沃·凡·霍夫执导,于佩尔与法国演员朱斯蒂娜·巴舍莱、西里尔·盖伊、安托万·赖纳茨共同演绎。对主创团队而言,搬演一部诞生于80年前的作品,为之赋予当代化表达是重要任务之一。
“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部电影中,我看到的阿曼达是一个有点儿过时的女人。”于佩尔说,她不想用“特定时间内固定的代码”来定义角色,于是,她抓住了母亲对孩子的深爱,在更能唤起当代共鸣的层面挖掘细节、丰满人物。赤褐色调的舞台被毛皮覆盖,穿行其中的一家人如同隐藏在洞穴里的动物,于佩尔饰演的母亲阿曼达姿态轻盈又步履沉重,随时处在崩碎的边缘,却又让人意外地感受到她的顽强坚韧。
“作为母亲,阿曼达很有存在感,她对孩子们的幸福寄予厚望,以至于占有欲过强。”于佩尔解读道,阿曼达的爱把这个贫穷而易碎的家支撑为抵御风雨的港湾,也束缚为监禁之地,在这段略显病态的家庭关系里,阿曼达“有时候感情充沛,有时候很神经质,非常多变,总之,这是一个塑造得很好的角色。”
职业生涯里,于佩尔常被问及是否对这些极端的人物有所偏爱,她曾如此坦荡地回答:“她们的极端,是人类身上某一方面的夸张,诠释这种夸张也是自我的解放,假如没有这种释放,做演员还有什么意思?”
戏剧舞台上,于佩尔游刃有余,大银幕里,她同样活跃而无畏。2016年,出演保罗·范霍文执导的电影《她》时,于佩尔63岁;2021年,收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荣誉金熊奖”时,她快要69岁;现在,她仍然没有倦态。“我是一个不会有太多问题或者容易被困扰的人。”于佩尔说,“我可以从事表演,可以因此去往世界各地,遇见不同的人,这就是我的幸运和自由。”
在中国,她的奇遇不断更新。比如,她正在接洽一部关于演员成长的综艺节目,也期待未来与更多中国艺术家合作。当谈起中国的电影导演时,毕赣、娄烨、贾樟柯等一连串名字,于佩尔如数家珍。面对未知,她总是期待惊喜,忘记恐惧,于她而言,“保持好奇,保持勇敢”是两点尤为重要的品质。
《玻璃动物园》将持续上演至12月6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