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祥一个从湖南醴陵贫困山村走出来的北大才女,她的人生轨迹恰似后者,在命运的无情捉弄下,一篇《卖米》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光芒,但最终又匆匆谢幕。
她并非烈士亦非德高望重之人,为何却在24岁那年让北大师生、媒体记者齐聚八宝山为她送行?
张培祥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偏僻的山村,说是家其实更像是一个风雨飘摇的茅草屋,难以抵挡生活的风霜雨雪。
父亲长年卧病在床疾病缠身,早已失去劳动能力,妈妈得了小儿麻痹,走路不方便得靠着拐杖撑着身体,弟弟年纪小还没意识到生活的不容易。
张培祥家人合照
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里,张培祥乳名琼宝,从小便体会到了生活的苦涩,她清楚地记得烈日炎炎的夏天,天还未亮她和母亲就要挑着沉重的米袋,翻山越岭去赶集。
六十多斤的重量压弯了年幼的肩膀,汗水浸湿了单薄的衣衫,她们家的米颗粒饱满,色泽白皙,远胜于其他掺杂着泥土的劣质米,按理说这样的好米应该能卖个好价钱,可现实却给了她们沉重的一击。
卖米
米贩子们凶神恶煞地压价,任凭母女俩如何苦苦哀求,也只肯出一块八分的低价,烈日当空汗流浃背,母女俩却不敢离开摊位半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潜在的买家,直到傍晚时分,天色渐暗米价更是跌到了一块五分,依然无人问津。
无奈之下她们只能挑着剩下的米,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家中,琼宝挺懂事,主动去扛那袋八十多斤的大米,结果没站稳米全洒了,妈妈一边心疼地数落几句,琼宝眼珠一转用草帽把掉在地上的米粒收好,又放回了米袋。
市场
母女俩对视一笑,那瞬间生活中的酸楚仿佛都随风而散了,回到家中父亲沉重的咳嗽声再次传来,一下一下地敲击着琼宝的心房,琼宝躺在床上觉得枕头的触感特别舒服,睡得挺香。
从小到大她早已习惯了生活的苦难,也学会了在苦难中寻找快乐,就像大米得用手揉掉那粗糙的皮,才能吃到里面软软甜甜的口感,张培祥的求学之路,也像这卖米的经历一样,充满了坎坷与艰辛。
家中
她挺聪明的对学习特别有兴趣,小学时她就能在短短几天内背诵完语文课本上的文学名篇,可贫困的家境却像一堵高墙,阻挡着她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十岁那年爸爸沉重地对她说,家里条件不好,不能再给她交学费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琼宝心中的梦想,她想辩解想争取,却最终只能默默接受现实,幸运的是姑姑张元桂伸出了援助之手,承担起了供养琼宝上学的重任。
罗定中校长
好景不长初一还没读完父亲的病情加重,需要一大笔医药费,张培祥又一次遇到了不得不停学的难题,懂事的弟弟主动提出辍学让姐姐继续读书,姐弟俩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张培祥的堂叔张浩良他将张培祥接到醴陵四中继续读书,张培祥在四中的成绩进步神速,一直排在年级前列,中考前夕她却选择了报考中专,因为中专毕业后可以分配工作,能够减轻家庭负担。
罗定中校长
四中校长罗定中得知此事后坚决反对,他认为张培祥应该继续深造,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未来,在校长的劝说下张培祥最终选择了参加高考,1997年她成绩很好考进了北大的法学专业,那会儿可把村里人给乐坏了。
张培祥迈进北大既圆了梦,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她深知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对于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经济压力始终是她心头的一块巨石,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一天打三份工,白天上课晚上创作,几乎没有一刻停歇。
张培祥在北大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她以“漫天飞花”为笔名,在网络论坛上发表了一系列以《红楼梦》为基础的文学作品,例如《大话红楼》、《飞花读红集记》等,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张培祥
她还参与了北京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的节目创作,展现了她在文学创作和主持方面的才华,张培祥本科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北大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这四年来她对自己要求严格,成绩一直很棒。
她开始往家里寄钱,老房子翻新了买了些家电,还帮父母付了医药费,曾经压在她身上的重担,如今终于可以一点点卸下,读书,成为了她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也让她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奋斗的意义。
张培祥
2003年非典疫情在咱们国家闹得厉害,张培祥的身体也开始出现状况了,身上莫名的红点和青紫,呼吸时的困难和疲惫,都预示着某种疾病的侵袭,但与当时的非典症状相比,她的症状又有所不同。
非典疫情逐渐消退张培祥的病情却日益加重,结果出来了对那个勇敢的小姑娘来说,就像晴天突然打了个响雷——她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个比非典更可怕的疾病,让张培祥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张培祥
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为了不影响即将高考的弟弟,她独自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没有将病情告诉家人,她面对疾病始终保持着坚韧和积极的心态,就像用生命演绎着那种不为得失所动的淡然,不为世间变化所扰的从容。
即使在病重期间,张培祥也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她把创作带到了医院,每次治疗完就在论坛上分享自己的新作品,药物带来的疼痛和副作用,丝毫没有减弱她对创作的热情。
张培祥
就算现在天气不好,我也会想起以前的好天气,对未来的晴天充满期待。这句话也成为了她人生的写照,高考结束后弟弟和爸妈去医院,和张培祥做了最后的道别,张培祥在临别前,使出浑身力气,只写下“花谢”二字。
这两个字是她向生命挥手作别,也是她对人生态度的深刻体会,落花虽散却成沃土,滋养着新芽生长,她用生命谱写的诗篇,将长久地铭记在人们的心里,2003年9月张培祥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
撒贝宁
北大为那名贫困家庭的优秀女生举办了庄重的告别仪式,主持人撒贝宁亲自发言,北大校长几度眼含泪水,北大还破例为她在八宝山申请了墓碑,她的骨灰一半被带回故乡,一半留在了她曾经奋斗过的燕园。
张培祥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情,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窗口,这事儿让人开始深思,比如社会公平和怎么分配教育资源这些问题,在那个年代像张培祥这样出身贫寒的孩子,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他们需要克服经济上的困难,需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抗争,张培祥有个弟弟叫张毅,现在在老家做公务员呢,他继承了姐姐对文学的热爱,也以姐姐为榜样,努力工作回馈社会。
张毅
他忘不了姐姐当年卖米的场景,也时刻铭记着姐姐善良、朴实的品质,为了纪念姐姐,爸爸在张培祥小时候采茶籽帮补家用的那片小山头,盖了一座小小的纪念亭,那里可以眺望到姐姐最爱的日出,也象征着姐姐短暂却闪耀的一生。
张培祥曾经就读的醴陵四中,也以她的名义设立了助学金,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这不仅是对张培祥的纪念,更是对寒门学子的一种鼓励和支持,张培祥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用自己的奋斗和抗争,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张培祥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无论命运如何,只要拥有梦想,只要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她的精神也将像漫天飞花一样,飘散到每一个角落,激励着更多的人勇敢追梦,永不言弃。
张培祥的故事,在互联网时代依旧引发着人们的共鸣,与她有着相似经历的个体,例如南开大学的聋人教师卜欣欣,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命运的挑战,展现着生命的韧性。
张培祥之墓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再黑,也有希望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张培祥的故事,不只是拼搏的传奇,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信源:中国青年网2018-05-30——北大才女作文《卖米》为什么刷屏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