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这一生,是一个时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港台明星 4 0

琼瑶去世,一定会有这样的标题和文案在社交媒体铺天盖地:“一个时代落幕了”。但凡有重要人物去世,这样的感叹一定会涌现,几乎成为一种陈腔滥调。但对于琼瑶来说,这样的概括却又是极其准确、名符其实的。我看到她去世的新闻后,脑中自然而然就冒出这么一句话:在“爱情”这个概念正在离我们远去的时刻,“爱情”的代言人也随之而去了。

说琼瑶是“爱情”这个概念的代言人,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琼瑶就是全球华人的爱情导师,无数人是先从琼瑶作品里感知到爱情,然后才在现实生活中品尝到爱情的。从我小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当我们要调侃一个人热衷于追逐爱情,为爱可以奋不顾身时,就会随口这么说:“你是琼瑶小说/琼瑶剧看多了吧。”

《还珠格格》剧照

只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说这句话的语气也在变化,从最初单纯的打趣开玩笑,善意的调侃,到后来慢慢带上了一丝讽刺讥诮意味;而现在,这句话一旦被说出来,通常都意味着鄙夷和不解,仿佛面对的是一个怪物。

变化似乎就是在最近这几年突然发生的。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爱情”这个概念在公共舆论中已经日薄西山,被彻底祛魅,不再被相信,不再被追逐,甚至被大举批判。喜欢恋爱会被年轻人视作“恋爱脑”,代表一个人脑子坏掉了,不走正道,而偏要走歪门邪道,迟早要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我不知道琼瑶生前对这样的社会思潮转向有怎样的认识。我只知道,去年她在台北小巨蛋开创作60周年演唱会,台上的那番发言,句句依然会提到“爱”这个字眼,比如最后这段:“我常常说,爱要大声说出来,不说出来对方怎么知道。所以我今天也大声地跟你们说,我爱你们,希望你们也爱身边的人,也爱自己的家人,同时把我这份爱传承下去,发扬出去。”

她所说的“爱”,当然可以解释为人间大爱,但通过她60年间创作的无数作品,我们又分明看到,她最在意最想强调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爱——那种由荷尔蒙生发,两个人电光石火、一拍即合、激情燃烧、欲仙欲死的化学反应,然后转为如胶似漆、相濡以沫、细水长流、珠联璧合的亲密关系。她认为这是一辈子必须要有的超越性的巅峰体验,是生命能量得以释放的终极方式,是对于人之为人的最高礼赞。在这样的体验面前,世俗的道德标准可以弃之不顾,功利的利益考量根本不值一提,用歌词里的描述就是,只要能“轰轰烈烈,潇潇洒洒”,这辈子就值了。

这样的价值观,曾经深深植入亿万人心中。尽管爱情从来都是奢侈品,能真正感受到爱情的人从来都是少数,但至少也“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吧,爱情应该被歌颂,这在我们小时候就是天然的正义。

琼瑶 图@湖南卫视

那时候我们一定不会想到,未来的某一天,琼瑶会成为反面教材,她的小说被一一重新解读,冠以“三观不正”的罪名;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被攻击是在毒害女性思想,给父权制献媚;琼瑶本人的感情史也被批判,说她的作品都是在为现实中的污点辩护洗白。

这股重新解读的风潮,首当其冲就是《情深深雨濛濛》,何书桓从二十年前迷倒万千少女的“情圣”,变成现在人人喊打的“渣男”,因为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脚踏两条船。还有《一帘幽梦》,“姐妹雌竞,嫉妒心过剩”;《新月格格》,“把小三塑造成白莲花,父子俩竟要同争一女”……现在看都成了三观炸裂的雷剧。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林凤娇、张艾嘉、秦汉演的一部老电影叫《碧云天》,讲的是二女共侍一夫,其中还有代孕的情节。

《情深深雨濛濛》剧照

以现在的眼光去看琼瑶作品,就是会存在各种意识上的错位,因为不同时代的社会条件不一样,集体心理不一样,道德标准当然也会不一样。当年老百姓爱看琼瑶剧,不在乎其中存在的道德瑕疵,那是因为当时社会刚从闭塞禁锢走向自由开放,公众意识也处在想要打开的状态,都在期待一些新的刺激,新的面貌,对越轨的事情更能够包容看待。琼瑶剧的风靡,和市场经济早期的社会精神是相契合的,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解放个人欲望,生猛地追求幸福。而且很多现在看来可能觉得落后之处,当年也是有其先进性的。在许多琼瑶的作品里,女主角的不幸通常是由父权制下的家庭结构造成的。爱情是一种挑战父权、反抗禁锢的手段。只不过现在大家不认为爱情是唯一的出路,才会觉得琼瑶太恋爱脑,不够女权。

作为国民级的精神旗帜性人物,晚年风评遭如此逆转,实在是出人意料。想想另外那几位曾影响亿万人的国民级作家:金庸所代表的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现在依然有大批拥趸;三毛所代表的流浪精神、诗与远方,如今更有越来越热的趋势。为何只有琼瑶和她所代表的“爱情至上”,被弃之如敝履,呈现出乾坤倒转的局面?

琼瑶

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些方面,或许还要从更久远的历史维度来看。现在回看,我们或许会悚然惊觉:原来“人们普遍追逐爱情”这件事,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是如此短暂的一个阶段。古代虽然也有爱的情愫,也有爱情题材文艺作品,但仅限于极小范围的才子佳人故事,与普通人是隔绝开的,大多数人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只是为了繁衍后代,与爱情无关。

直到近代一百多年前,才因为启蒙运动和人本思想,让爱情成为人性的一大标志,追求爱情就意味着自我解放,就意味着接近自由。可又因为那个时代战火连绵,社会动荡,生产力低下,这样的思潮只能时断时续,火种深埋,难以燎原。这样又过了好几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迎来了持久的和平稳定,又因为科技进步带来生产力大跨越,人们不再挣扎于生存困境,有了余裕去关注内心的精神需要。再加上城市化浪潮,人们从封闭的村庄去往大城市,可以有机会认识陌生人,生活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而爱情就是这种可能性的重要一环。再加上各种媒体和文艺作品的渲染,最后就合力把“爱情”捧上了神坛,普罗大众都要去感受爱情的各种滋味,结婚也要尽量以爱情为基础。

《又见一帘幽梦》剧照

琼瑶和她的作品,是这股合力中的一绺,她参与影响了这个时代的集体心理。但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时代既然已经发展至此,就必须要呼唤出一个琼瑶,琼瑶只是顺应了那个时代。

但那个时代也只是暂时的。随着时代车轮继续向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会进入平台期,我们曾经以为的无限的可能性会渐渐缩窄,甚至干脆关闭,生存的压力又开始高涨;而城市化进行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人的原子化,人与人之间不再有那么多想要链接的热情,媒体形式的变化也会助推这个趋势;再加上女性意识的普遍觉醒,让爱情背后所伴随的风险被着重强调。原来爱情是如此的虚无缥缈,抽象且容易流动,追逐爱情可能会受伤,会得不偿失,会转眼成空;原来婚姻不但是爱情的坟墓,而且在婚姻中,不乏父权制对女性剥削控制的情形。那女性一旦觉醒,当然就会选择不上这个牌桌,不要赌上自己的整个生命。

《情深深雨濛濛》剧照

于是就到了当下这个时代,爱情成为过时的游戏,“智者不入爱河”。大学生根本不想谈恋爱,宁愿把情感投入到虚拟世界和爱豆产业。他们毕业后又要以事业为重,谈恋爱不如搞事业。而文艺总是社会风向的反映,所以我们的文艺行业里,已经很久都没有产出过搅动人心的爱情题材作品了。爱情片只在情人节档和七夕档成为小众狂欢。其他题材的影视剧里,主角为谈恋爱耽误正事会被骂。流行歌坛已经很久没有出过一首大热情歌。离婚综艺比恋综更受欢迎,而且《再见爱人》四季以来,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夫妻之间的鸡毛蒜皮越来越多,爱却越来越少。

在这个时代,如果还有受追捧的爱情元素,那就得是像《好东西》里面那样,前夫只是笑料,可以一笑而过,与现任之间的关系也不需要任何深入,那是一种类似于“课间十分钟”的新型恋爱关系,两个人不需要深度绑定,更不需要白头到老的承诺,而是若即若离,蜻蜓点水,要尽量轻松,不要搞得那么沉重。

时代发展至此,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刚看完《好东西》的年轻人,这个时候看到琼瑶阿姨去世的消息,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我看很多人都被琼瑶的遗书打动了,称赞琼瑶言行合一,一生都在践行那种灼热到极致的人生观,如果失去了尽情燃烧生命能量的可能性,就宁愿潇洒离去。而这种赞美,除了为尊者讳、为逝者讳之外,是否也有一些我们内心真实的惆怅呢?

当我们信奉智者不入爱河,远离爱情带来的高风险,尽量追求人生的稳定,与此同时,那些恋爱中才有的热烈迷狂的体验,也就与我们绝缘了。

现在我觉得,竟然有整整一两代人都渴望爱情和冒险,追求“轰轰烈烈,潇潇洒洒”,这是历史中极其珍贵的一抹偶然,代表着那一两代人都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尽管这个时间段只有三四十年,在几千年人类历史上只是一瞬,却也称得上一场盛大的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