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众多观众而言,王铁成的名字与周恩来总理的形象紧密相连。他一生矢志不渝地专注于饰演这一伟大角色,在《李四光》《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金陵之夜》《周恩来》等一系列影片中,以精湛绝伦的演技,将周总理的神韵与风采鲜活地呈现在银幕之上。为了精准地塑造晚年周总理的形象,已过中年的他毅然决然地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的自我磨砺之旅。长达九个月的时间里,他告别了米饭,每日仅以西红柿、黄瓜等简单食物果腹。那原本摆满丰盛菜肴的餐桌,如今只剩下几样清淡的蔬果,他却毫无怨言,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一心只为更贴近角色形象。而在拍戏过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更是让他遭遇重创,六根肋骨断裂,剧痛如潮水般袭来。但他咬紧牙关,强忍伤痛,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耽误剧组进度。他就像一位无畏的战士,拖着受伤的身躯,继续在片场奔波忙碌,那坚毅的背影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表演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他凭借着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与全身心投入,在影坛成功地刻画出了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周恩来形象,成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以及国家有突出艺术贡献的电影艺术家,他的表演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深深震撼着万千观众的心灵。
王铁成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环境,母亲身为旗人,父亲是富商,家庭的殷实与文化底蕴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自幼对表演艺术满怀热忱的他,凭借自身努力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央儿童艺术剧院工作,就此开启了长达五十余载的辉煌艺术生涯。在其演艺事业蒸蒸日上之际,经人牵线搭桥,他结识了《五月的鲜花》曲作者阎诗述的女儿阎莉莉。两人初次相见,目光交汇间似有电流穿过,彼此心生好感,随后在相处过程中感情逐渐升温,最终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他们满心欢喜地迎来了儿子王蔚平的诞生,这本该是家庭幸福美满的新起点,然而命运却在此刻无情地扭转了方向。
刚出生两天的王蔚平,便被医生冷酷地判定为先天性痴呆。那诊断书上冰冷的字迹,如同沉重的枷锁,瞬间将这个家庭拖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更雪上加霜的是,还未满月,孩子又不幸患上急性肺炎,生命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医生面无表情地询问王铁成是否进行抢救,话语中隐隐透露出放弃的意味,在他们看来,这个残疾儿或许顺其自然地离去,也是一种解脱。但王铁成听闻此言,内心如遭雷击,他瞪大了眼睛,眼神中满是愤怒与坚定,大声吼道:“赶快抢救!就是条小狗,也不能眼看着它死了。儿子的生命是我给的,我就要对他的生命负责。” 这一声怒吼,仿佛是对命运不公的有力抗争,也彰显出他作为父亲深沉而伟大的爱。
自那以后,王铁成的生命便紧紧围绕着两件事展开:演艺事业与儿子的成长。他为儿子取名 “蔚平”,其中蕴含着对公平的深切渴望,尽管儿子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与不公。有人曾好奇地问他为何不生二胎,毕竟当时他们还年轻,尚有生育的可能。王铁成微微抬起头,目光深邃而坚定,缓缓说道:“我们没有选择要第二个孩子,是因为怕第二个孩子会分走他的幸福。” 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他对儿子毫无保留的爱与守护,令人为之动容。
抚养一个残障孩子,其艰难程度超乎想象。为了让儿子尽可能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王铁成夫妇倾尽全力,投入了所有的精力与财力。阎莉莉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从此全心全意地陪伴在儿子身边。她每日耐心地陪伴儿子,教他说话、走路,尽管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漫长的时间,但她从未有过丝毫的抱怨与放弃。王铁成为了撑起这个家,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在演艺事业上更加拼命地努力拍戏。然而,他深知仅靠单位的经济条件,在他们年老体衰之后,根本无法保障儿子的余生生活。于是,年过半百的他毅然决定转战影视圈,开启了一段忙碌而艰辛的奋斗历程。
在影视圈中,他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 “陀螺”,日夜不停地奔波忙碌。他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各个片场,穿梭于不同的角色之间,不辞辛劳地为每一个镜头付出心血。他生活极度节俭,一双袜子穿了八年,袜子上早已布满了补丁,但他毫不在意。而对于儿子的需求,他却总是竭尽全力地满足。每一个儿子渴望的眼神,每一次小小的心愿,他都铭记于心,并努力去实现。终于,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才华,赚到了第一桶金,为儿子的未来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仿佛在黑暗中为儿子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
除了物质上的保障,他们还努力为儿子寻找生活的乐趣,助力他的智力开发。阎莉莉精心挑选了一架钢琴,放置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一角。她轻轻坐在钢琴前,将儿子拉到身边,手把手地教他弹奏。起初,儿子的手指略显笨拙,在琴键上摸索着,弹出的音符杂乱无章,但阎莉莉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地引导着他,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纠正。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儿子逐渐对钢琴产生了兴趣,手指也变得越来越灵活。而王铁成则经常带着儿子参加京剧票友演出。在热闹非凡的演出现场,儿子兴奋地坐在鼓前,双手紧紧握着鼓槌,随着音乐的节奏有力地敲击着。王铁成则在一旁专注地操琴,父子二人配合默契,仿佛在那一刻,他们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逐渐成为了一个戏迷,每日都盼望着能与父亲一同练习。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王铁成都坚持陪伴儿子前往练习场地。他们的身影在风雨中坚定地前行,那是一幅充满爱与坚持的动人画面。
王铁成夫妇为儿子所付出的一切心血与汗水,在旁人眼中或许是一场巨大的不幸,但他们自己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他们始终坚信,是儿子的存在让他们体会到了人生的充实与真情的珍贵。在生活中,他们还心怀大爱,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当内蒙古遭受雪灾,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无数百姓在严寒中瑟瑟发抖时,王铁成毫不犹豫地捐赠出棉被皮褥子,这些物资如温暖的阳光,驱散了灾区人民的寒冷。看到贫困山区的孩子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上学,他默默地捐款修建希望小学,每年还不辞辛劳地为学校送去各种学习用品和物资。这些善举零零散散加在一起,金额已超百万。然而,他行事低调,从不求回报,宛如一位默默奉献的慈善使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
王铁成曾言,若自己与老伴离世后,愿将骨灰撒向大海,回归自然的怀抱。而对于儿子的余生,他早已精心筹备了充足的基金,以确保儿子未来的生活无忧。他还曾表示,假若儿子有一天也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剩余的基金将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用以帮助其他残疾人,让这份爱与关怀得以延续。如今,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已然离去,但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对家庭的无私奉献以及对社会的大爱善举,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