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恐怕又逮住了一波狂欢的机会。一则“谜语人式”爆料,把娱乐圈的“汪姓艺人”统统拎了出来遛一圈。更劲爆的是,这场“全民侦探”最终直指汪建民,而他又一脸冷静地否认了一切。这剧情,真比电视剧还跌宕起伏!
说实话,这样的瓜早就不稀奇了。什么诱骗、强迫、二次侵害,光看描述就已经让人细思极恐。但更让人心寒的是,受害者的遭遇只有在八年后才得以公开。19岁,被信任的人利用、摧毁,换谁都难以走出阴影。而汪建民呢?一边面对网络上的指控,一边又让好友薛志正喊话“理性看待”,试图用“证据说话”的姿态平息舆论。可惜啊,他的过往言行早已被扒得体无完肤——从交友软件的记录到言辞暧昧的节目片段,每一条都让人浮想联翩。
更有意思的是,整个事件中的吃瓜群众,仿佛成了名侦探柯南的化身。没等警方调查结果出来,就靠一条线索拼出一整套“阴谋论”。“键盘侠”们仿佛已经开庭审判,对汪建民直接定了罪。而那些名字里带“汪”的艺人,竟也莫名其妙跟着躺枪。这种将舆论狂欢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真的合适吗?
汪建民事件的发酵,不禁让人联想到陈建州案。这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点:受害者选择在多年后站出来,面对的不仅是心理创伤,还有社会与法律的双重压力。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勇敢发声的代价就是被“掰开揉碎”地审视甚至质疑。舆论的发酵固然能带来关注,但它真的能换来正义吗?
深挖下去,你会发现性侵指控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娱乐圈八卦。这背后,是权力关系的不对等,是受害者的无力反抗,是社会对受害者的“羞辱文化”。受害者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质疑:你为什么现在才说?你是不是在蹭热度?这种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比事件本身更让人绝望。
至于那些为嫌疑人辩护的人,比如薛志正,呼吁大家理性对待,听上去是对的。可是,网络上对性侵指控的过度联想和狂热情绪,本质上也是一种失控的情绪化正义。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在愤怒之余,给法律留出一点空间。
行文至此笔者想问:对每一个性侵案件,我们到底该追求真相,还是追求猎奇的快感?当正义被舆论“审判”左右时,我们是否真正关心过受害者的声音?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