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16年,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内地明星 4 0

2008年,乐坛传来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著名歌唱家施鸿鄂因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74岁。

他的妻子朱逢博,这位同样在音乐界有着崇高地位的艺术家,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当时已71岁的朱逢博,难以承受爱人离去的沉重打击,她的世界瞬间变得灰暗无光施鸿鄂的离去,让朱逢博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将丈夫的骨灰带回家,放在客厅的桌子上,每天细心擦拭,仿佛他还在身边

用餐时,她会习惯性地准备两个碗,一个给自己,另一个放在丈夫的骨灰盒前,还常常对着骨灰盒喃喃自语,分享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朱逢博的儿子并未继承父母的音乐天赋,夫妻俩早早就发现儿子的嗓音不适合音乐,于是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去追求自己的兴趣。朱逢博年轻时忙于事业,陪伴孩子的时间极少,儿子甚至一度不知母亲是谁,这成为了她一生的遗憾。

好在儿子逐渐长大,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最终成为一名程序员,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由于工作繁忙,朱逢博大多时间独自生活。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朱逢博,精神依旧饱满她坚持独立生活,自己买菜做饭,不愿麻烦孩子和保姆

每次出门,她都会精心挑选服饰,穿裙子时总会搭配一条精致的珍珠项链,岁月虽夺走了她的青春,却未能消磨她骨子里的优雅她会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坐在窗前,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与施鸿鄂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是她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她也会偶尔听听自己曾经演唱过的歌曲,在音乐中寻找着一丝慰藉。时光回溯,朱逢博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建筑师。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她自幼热爱读书和文学,尤其对中国古典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梦想着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建筑家,从未想过会踏上音乐之路。朱逢博在学业上一直为这个梦想努力着,最终成功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在这里度过了六年的时光


1960年,她被分配到上海历史纪念馆工作,一切似乎都在按照她最初的规划稳步前行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一次,上海歌剧院到工地演出,纪念馆的同事们纷纷上台表演

在大家的鼓励下,朱逢博也登台唱了一首歌曲。她那清澈嘹亮且爆发力十足的嗓音,展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演出结束后,上海歌剧院的领导对她青睐有加,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音乐人才,果断将她调入了歌剧院。初到歌剧院的朱逢博,内心充满了忐忑与自卑。她觉得自己是“半路出家”,从未系统地学过声乐,而歌剧院的同事们都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不过,朱逢博拥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歌剧院的领导们不愿错过这样的人才,便送她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了几个月进修归来后,她的演唱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逐渐成为了剧院的主演,从此开启了她辉煌的艺术生涯

在歌剧院工作的日子里,朱逢博演唱了多部经典歌剧,她的嗓音如“银铃般”动人,团里将她视为重点保护对象每次演出,都会有领导亲自护送,为了让她专心于歌唱事业,领导还对她的个人生活进行了一些限制

即便如此,朱逢博还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吸引了众多的爱慕者

而在这个过程中,朱逢博爱上了自己的老师施鸿鄂。施鸿鄂是正统科班出身的美声歌唱家,自幼留学海外,学习正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在多场国际古典声乐比赛中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是许多女青年心中的“白马王子”。

朱逢博对施鸿鄂的美声唱法极为欣赏,为了能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她可谓是绞尽脑汁。只要施鸿鄂开课,她就会搬好凳子拿好笔记本去旁听。


但施鸿鄂的课总是人满为患,想挤进教室都很困难于是,朱逢博决定“另辟蹊径”,在施鸿鄂下课后去找他。施鸿鄂一开始并没有对朱逢博特别关照,只是让她自己弹琴试唱几句,然后便端着水杯离开了。朱逢博以为他只是去水房打水,结果两个小时过去,他都没有回来

但朱逢博没有丝毫抱怨,依然坚持练习她的执着最终打动了施鸿鄂,他答应在业余时间给她补课


然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差甚远,加上朱逢博本就不是科班出身,基本功差距较大,她在练习发声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逢博和施鸿鄂之间的情感也在悄然滋生。1967年,朱逢博迎来了自己的30岁,达到了可以恋爱的年龄

压抑已久的情感如洪水般爆发,她不愿再等待,主动写了一封告白信给施鸿鄂信中只有一句话:“今晚十一时在排练厅楼梯口等我


”署名仅有一个“朱”字那天晚上,施鸿鄂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经过传达室,翻阅报纸时发现了这封信,他的内心顿时掀起了波澜。而朱逢博也在镜子前精心打扮,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

夜深人静时,两人各自从宿舍走向排练厅。那晚的上海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格外清新。


施鸿鄂走进楼道时,朱逢博已经在楼梯口等候。她不等施鸿鄂开口,便急切地说:“我已经决定八月一日和你结婚,这就是我今天约你来的目的。

”说完,她流着泪跑出了走廊施鸿鄂被她的真情所打动,虽然来不及回应,但他的内心已经有了答案

六天后,1967年8月1日,朱逢博与施鸿鄂在上海一条小弄堂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房仅有10平米,里面只有一张钢丝床和一个旧书架,到场的亲友也只有十位

但他们的爱情却坚如磐石,不受物质条件的影响。从此,他们在音乐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创造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朱逢博与施鸿鄂步入婚姻殿堂后,她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在丈夫的指导下,她的演唱技巧愈发精湛,情感表达也更加细腻。

她在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其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她的演唱风格独特,将民族唱法与多种音乐元素巧妙融合,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


无论是激昂的旋律还是深情的吟唱,朱逢博都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她的每一场演出都座无虚席,观众们被她的歌声深深吸引。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逢博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在歌唱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音乐教育领域。她深知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她以自己丰富的演唱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们传授歌唱技巧和音乐理论。她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在音乐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她的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热爱音乐的学子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朱逢博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1985年,上海轻音乐团成立,朱逢博凭借着她在音乐界的崇高威望和卓越才华,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首任团长。作为团长,她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她从全国各地挑选有潜力的音乐学子,不仅注重培养他们的音乐才华,还注重培养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她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这些学生们逐渐成长为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上海轻音乐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音乐的道路上,朱逢博与施鸿鄂始终携手共进,他们是乐坛中令人羡慕的伉俪。他们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演唱充满了感染力,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无论是在大型音乐会上,还是在小型的音乐沙龙中,他们的表演都备受欢迎。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他们的合作不仅为乐坛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年轻的音乐人们树立了榜样。

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行融合,推动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精神,为中国乐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