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发表辱华言论,刻意抹黑中国,现在移居国外的她过得如何

内地明星 4 0

文 | 娱签儿

编辑 | 娱签儿

“公知女神”柴静曾经也算是闪耀中国媒体界的名字,她从地方小记者一路奋斗到央视的顶级主播,深入非典一线,剖析社会现实,成为当时公众心中的偶像。

可巅峰之后,她一系列的举动,将她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引发了人们对她价值观转变的深刻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曾经的“女神”跌落神坛?她如今过的怎么样呢?

柴静

柴静的早期经历堪称一部个人奋斗的励志史,出生于山西一个普通家庭的她从小就受到身为教师的母亲的熏陶,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种家庭环境的浸润,为她日后从事媒体行业埋下了伏笔。

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柴静接触到了广播,这让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对声音的魅力深深着迷,非常渴望能够通过电波传递信息影响世界

柴静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开始刻苦学习播音主持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她大学期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毕业后她顺利进入湖南电视台工作,开启了自己的媒体生涯。

在湖南电视台的几年是柴静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虽然最初只是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她抓住每一个机会学习和提升自己,逐渐在电视台崭露头角。2003年柴静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她成功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

柴静

同年非典疫情爆发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在疫情面前,柴静展现出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勇气和担当。

她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深入一线采访报道,成为第一个“零距离”接触非典病人的记者,用镜头记录了疫情的残酷现实,也传递了战胜疫情的希望。

柴静

当时柴静的勇敢和敬业精神感动了无数观众,让她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抗非英雄”。

她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这为她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她主持了多档知名节目,如《面对面》、《看见》等,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和犀利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公知女神”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柴静

柴静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展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并在一些问题上与主流社会产生了分歧。

这种分歧在她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穹顶之下》是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节目,是为了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可这部纪录片在播出后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片中的一些数据和观点被指存在夸大和歪曲的现象,缺乏科学依据。而且柴静在片中流露出一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盲目崇拜,暗示中国应该照搬西方的环保模式。

柴静

甚至她将女儿的疾病归咎于中国的空气污染,却对自身在孕期的一些不当行为避而不谈,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也引发了公众的不满。

除了《穹顶之下》引发的争议,柴静与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关于减排问题的交锋,也进一步暴露了她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在一次采访中,柴静对丁仲礼院士关于减排问题的立场提出了质疑。

柴静

丁仲礼院士认为,碳排放权意味着发展权,中国不能为了迎合西方国家的减排要求而牺牲自身的发展利益。

柴静则认为中国应该以大局为重,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不能有“政治思维”。双方观点的碰撞,从这一点就看出柴静在看待国际问题时,更多地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忽视了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况。

这也预示了她后来所做的决定,让她再次成为了众矢之地。

柴静

2013年柴静赴美产子,这一举动将她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当时赴美产子还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柴静的这一选择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有人认为她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美国国籍,从而享受更好的教育和福利待遇,还有人结合她之前的言论,觉得她对中国社会和环境缺乏信心,想为孩子寻找一个更理想的成长环境。

不管柴静的初衷是什么,赴美产子这一行为都对她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加深了公众对她“崇洋媚外”的印象

柴静

让她的“爱国”形象受到了质疑,一个口口声声关心中国环境问题的人,却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在美国,这种行为上的矛盾,让人们对她的动机产生了怀疑。

在此之后,她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曾经的“公知女神”变成了众矢之的,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被放大解读,并招致批评和质疑。

柴静

柴静的经历引发了人们对“公知”形象的反思,什么是“公知”?“公知”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在柴静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讨论。

一个曾经备受尊敬的公众人物,因为一系列的争议事件,最终走向了舆论的反面。这其中既有她个人选择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和公众认知的影响。

柴静

现在的柴静移居国外,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了,之前的几次露面也是尽显沧桑,她错误的价值观和言论最终毁掉了自己引以为傲的人生,也不知道现在的她会不会后悔。

从一开始的良好口碑,到现在的人人厌恶,柴静现在的境地,到底是名利给她带来的,还是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可能只有自己知道了。

柴静的经历引发了我们对个人选择和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思考,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权利,可当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抉择?

柴静

柴静的选择是她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她追求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这无可厚非。

但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她的选择也必然会受到公众的审视,当她的选择与公众的期待不符时,争议和质疑就不可避免。

我们要理性看待公众人物,公众人物也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柴静

我们不应该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不应该因为他们的一些错误而全盘否定他们的价值。

柴静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成长、选择和责任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迷茫和挣扎,也让我们反思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柴静

在评价柴静时,我们应该避免简单地贴标签,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她的选择和行为。她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她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柴静

信源|今日中国—官员谈柴静赴美国生子:成本低无超生罚款可入籍

信源|中国新闻—网柴静海外生子就是卖国?专家:为何移民更值得思考

信源|柴静—百度百科

信源|《穹顶之下》纪录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