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旧识
编辑|旧识
内娱,从来不缺话题。前有流量明星靠数据、粉丝撑场面,演技被嘲上热搜;后有老牌演员顶着“老戏骨”的名头,贡献着令人昏昏欲睡的表演。
一边是“数字小姐”、“数字先生”的抠图表演,一边是“老戏骨”们的复制粘贴式演技,两相对比,更显讽刺。内娱药丸的呼声,年年都有,年年不绝。
这几年,“老戏骨”这个词,似乎成了演技的免死金牌。年龄一大,资历一长,往那一站,就是演技的保障。
观众们也默认,老演员就等于演技好,就等于值得尊敬。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最近,一些老牌演员的表演,引发了网友的群嘲,他们的演技,与其说是炉火纯青,不如说是千篇一律。
他们演的角色,换汤不换药,演绎方式,也是万年不变。这不禁让人思考,“老戏骨”的标准是什么?是年龄?是资历?还是真正的演技?
本文将聚焦于几位被质疑“德不配位”的老牌演员,剖析他们演技的瓶颈,探讨“老戏骨”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尝试展望未来演艺圈的健康发展。
先来看一组“皇帝专业户”。张铁林,凭借《还珠格格》中的皇阿玛一角红遍大江南北。
之后,便在“皇帝”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然而,角色的重复,也暴露了他演技的局限性。观众总结了他的三大表演法宝:瞪眼、吹胡子、梗脖子。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那些细腻的微表情,那些角色内心深处的波澜,在他脸上几乎看不到。他自己也承认,这是《还珠格格》带来的后遗症。
可是,后遗症这么多年都没治好,是不是也说明,他本身就没想治好呢?
再来看看“职场精英/成功人士”组的代表人物——靳东。一部《伪装者》让他大火,之后接的角色,几乎都是西装革履、气场十足的成功人士。
他似乎被困在了这个设定里,走不出来。观众一看他出场,就知道剧情走向了:要么是运筹帷幄的商界大佬,要么是冷静睿智的精英律师。
角色同质化严重,演技自然也停滞不前。他把自己框在了舒适圈里,不愿尝试新的角色类型,也不愿挑战新的表演方式。
“妈妈/婆婆专业户”,首推张凯丽。早年凭借《渴望》红极一时,如今却只能在家庭剧里演绎各种妈妈婆婆。
她的表演,用力过猛,夸张的表情,浮夸的动作,看得人尴尬癌都要犯了。明明是想展现角色的鲜活,却演成了用力过猛的滑稽戏。多年过去,她塑造了无数个妈妈形象,却没能给观众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刘敏涛和赵雅芝,则属于“固定形象型”演员。刘敏涛曾塑造过聂小倩、陈家珍等经典角色,复出后却在《生活家》中贡献了令人迷惑的表演。
而赵雅芝,永远的白娘子,即使在《上阳赋》中尝试突破,也难以摆脱固有形象的束缚,最终还是演绎成了观众心中的“苕丝花”。
喜剧演员王耀庆,以“舅舅”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角色,大多是西装革履的霸道总裁,表演风格也偏向于诙谐幽默。
然而,十年如一日的表演模式,让观众逐渐审美疲劳。他需要跳出舒适圈,尝试更多类型的角色,才能避免被定型。
为什么这些演员会陷入“演什么都一个样”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舒适圈效应。
演员在某个角色类型上取得成功后,往往会倾向于重复这种成功经验。一来,驾轻就熟,省时省力;二来,市场认可度高,片约不断。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待在舒适圈里,不愿也不敢尝试新的挑战。
其次,是市场机制的缺陷。内娱的评价体系,并非完全以演技为导向。
流量、话题度、粉丝数量,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演员的资源和机会。
一些演技平庸的演员,凭借流量和话题,也能获得大量的演出机会,而一些真正有演技的演员,却因为缺乏曝光度而被埋没。这种畸形的市场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演什么都一个样”的现象。
市场对“老戏骨”这个标签的滥用,也值得反思。似乎只要年龄够大,资历够老,就可以被称为“老戏骨”。
这种不严谨的评价标准,模糊了演技的界限,也让一些演技欠佳的演员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他们不需要努力提升演技,也能获得“老戏骨”的光环,这无疑是对真正有实力的演员的不公平。
此外,观众的审美疲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演员反复演绎同类型的角色,使用相同的表演方式时,观众难免会感到厌倦。
观众期待看到演员的成长和突破,期待看到他们塑造不同的角色,展现不同的魅力。如果演员总是停留在舒适圈里,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最终只会失去观众的喜爱。
陈建斌和黄磊,则属于“转型失败型”。陈建斌在《甄嬛传》中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演技,之后却在《三国》和一些现代剧中表现不佳。
他似乎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戏路,转型之路并不顺利。黄磊早年是文艺男神的代表,如今却在中年油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在《深夜食堂》中的表现,更是让不少观众大跌眼镜。
这些演员的案例,并非个例。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角色类型单一,表演模式固化,缺乏突破和创新。
他们或许曾经辉煌过,但如今,却陷入了演技的瓶颈期。
内娱的未来,在哪里?答案很简单:演技。演技,才是演员的立身之本,才是演艺圈的基石。
流量时代,数据或许可以一时遮掩演技的不足,但最终,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正有实力的演员,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在演艺圈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演员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年龄和资历不是演技的保证,“老戏骨”的称号不是终身成就奖。他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突破,才能保持演技的生命力。
不要害怕走出舒适圈,不要害怕挑战新的角色类型,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在演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市场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建立更加公平、专业的评价体系,让真正有演技的演员获得更多机会,让流量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同时,也要加强对“老戏骨”等标签的规范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让这些标签回归其应有的意义。
观众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演员和作品。不要盲目追捧流量明星,也不要过度神化“老戏骨”。
要根据演员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多元化审美,为真正优秀的演员和作品点赞。
演技,是演艺圈永恒的主题。只有回归演技,内娱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希望未来的演艺圈,能够涌现出更多真正有实力的演员,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希望“老戏骨”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标签,而是一个代表着精湛演技的荣誉称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演艺圈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期,网友们对一些被称为“老戏骨”的演员演技提出了质疑,指出他们的表演千篇一律,角色塑造缺乏新意。这些老牌演员,曾经也是观众心中的演技派,但如今却似乎陷入了演技的瓶颈。
就说张铁林吧,大家一提他就能想到那个瞪眼、吹胡子、梗脖子的皇阿玛形象。这固然是《还珠格格》带来的经典记忆,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张铁林的演技似乎还停留在那个阶段,难免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同样,靳东也被网友指出总在演“职场精英”,西装革履,气场十足,但看多了也让人觉得单调。
张凯丽呢,以《渴望》一举成名,但现在的角色多是些妈妈婆婆,表演方式被指过于夸张,用力过猛。刘敏涛和赵雅芝也被说固定形象太重,难以看到新的突破。王耀庆,那个“舅舅”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他现在演什么都像“舅舅”。
其实,这些演员的问题,说白了就是陷入了自己的舒适圈。一旦在某个角色上取得了成功,就容易一直重复这种类型的角色,因为驾轻就熟,市场也认可。但久而久之,观众就会觉得没新意,没意思。
网友们对此也是议论纷纷。有网友说:“这些老戏骨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演技已经到顶了,所以不用再努力了?”还有网友调侃:“看来‘老戏骨’这个词也要成为贬义词了。”当然,也有网友表示理解:“毕竟年龄大了,可能对新角色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都不如以前了。”
但话说回来,作为观众,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演员们能够不断挑战自我,尝试新的角色和表演方式。年龄和资历不是挡箭牌,“老戏骨”的称号也不应该是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始终保持新鲜感,也才能让演艺圈更加繁荣多彩。
总的来说,“老戏骨”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尊重。我们期待他们未来能够带来更多不同类型的角色和更丰富的表演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