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70周年校庆晚会,朋友圈又是一波回忆杀。
看着屏幕上那些熟悉的面孔,80、90后的DNA动了:周涛、白岩松、鲁健……
曾经守在电视机前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可一转眼,连00后都开始怀旧了。
晚会很热闹,明星校友云集,各种节目致敬经典,把“中传出品,必属精品”的招牌擦得锃亮。
周涛还是那么优雅大气,56岁了状态依然在线,拿着红色文件夹,一开口还是熟悉的“春晚”味儿。
白岩松、鲁健这些新闻老咖也来了,一个个西装革履,讲述着他们和中传的故事,满满的“回忆杀”。
当然,也少不了“凡尔赛”环节,敬一丹分享了她的“中传爱情故事”,李杨薇和喻梅院长师生同台,把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不可否认,这场校庆晚会办得用心,也确实勾起了不少人对中传的回忆和向往。
但刷完朋友圈,我却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大家都在感慨“爷青回”,都在追忆“电视的黄金时代”,却很少有人谈论中传的现在和未来。
中传这所学校,培养了无数电视人,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还能继续保持辉煌吗?
这可不是我一个人在杞人忧天。
看看现在,短视频平台火得一塌糊涂,直播带货成了新的“造富神话”,传统电视的影响力每况愈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以前大家都会涌上街头的热闹场景已经不见了,现在年轻人都是低头玩手机。
面对时代的巨大变迁,中传也不能只靠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
那些年,中传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和新闻记者,撑起了中国电视的半边天。
现在,电视这块“蛋糕”已经不够大家分了,年轻人更喜欢追新媒体的风口。
晚会上,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电视人”,也出现了一些新媒体领域的校友。
他们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做得特别火,用新潮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中传未来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拥抱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培养能掌握多种媒介形式的复合型人才。
中传70年,电视不再是唯一答案
晚会结束后,我翻看了很多关于中传的资料。
不可否认,中传为中国传媒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时代在变,曾经的辉煌不代表永远的成功。
电视行业面临的挑战是真实存在的。
收视率下降,广告收入缩水,人才也不断流失……
这些问题让传统媒体感觉喘不过气来,就像背负着一座座大山。
中传作为中国传媒教育的领头羊,自然也不会缺席。
事实上,中传也在积极求变。
近年来,中传开设了一系列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比如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等等,试图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抓住新媒体发展的机遇。
但光有专业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才培养的思路。
现在的教育不能再用老旧的“填鸭式”方法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更看重那些有创新意识、实践经验和社会跨界能力的人。
中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呢。
从“电视摇篮”到“全媒体孵化器”
70周年校庆,更像是展望未来,而不是单纯回顾过去。
中传不仅要培养优秀的电视人才,还要培养能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多面手。
这需要中传在多个方面做出改变:
课程设置要更贴近市场需求。
除了教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掌握最实用的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教学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
让学生多参与实际项目,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师资队伍要更加多元化。
除了学术型人才,还要引进更多来自行业一线的实战型人才,为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经验和技能。
拥抱技术,更要坚守初心
技术在变,时代在变,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中传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传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精艺”,这十六个字,既是中传对学生的期望,也是中传精神的体现。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介如何变革,中传都要坚守“传播真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时代、反映民生、弘扬正气。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这也对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0年,中传站在了新的起点
70周年校庆晚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关于中传未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中传,这所承载着几代传媒人梦想的地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中传会继续发扬传统优势,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培养更多出色的传媒人才,为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从这里走出的“中传人”,将会带着母校的期望,在各自领域努力发光发热,用智慧和汗水为中国传媒事业书写更精彩的未来。
信源:
2024 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文艺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