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fifi
头一回见「妈味」这个词登上热搜,评论里都是夸的?
“就要妈味”⬇️
“妈味是全世界最好的味道”⬇️
“妈味是温暖美好真实的味道”⬇️
电影《好东西》开启点映后,引起了一轮关于「妈味」的正向讨论。
强调正向,是因为在广泛的语境里,妈味的贬义指向居多,象征着一个女性的说教、唠叨、强势、无条件牺牲和自我感动。
它看起来有一点坏,仿佛总能透过它看到一个抱着双膝蹲在墙角埋头流泪的孩子,而哭泣的孩子身旁,总有一位喋喋不休神情紧绷的母亲。
跟爹味的处境不同,爹味更多指向的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获得服从感的行为,背后未必是父亲形象。
妈味的处境则很微妙,不管它包含着多少种特质,强势的、不容拒绝的、毫无边界的,最后都会落到母亲的身份。
很多影视作品也在着重刻画这一形象,
《烟火人家》里的妈妈孟明玮,是控制欲的代名词。
不顾女儿已长大成人,擅自闯入她的领地。
空降女儿的出租屋,
管控她的发型⬇️
穿搭⬇️
以“为你好”为由头替她辞掉了工作⬇️
毫无边界感地介入女儿的生活,无视她的个人意愿左右她的人生选择。
《隐秘的角落》里也有这样的同款妈妈周春红,几乎管控着儿子朱朝阳的一切。
大到学业人生走向,
小到喝一杯牛奶也要盯着⬇️
当儿子表示喝完会自己洗杯子时,
她没觉得欣慰而是觉得儿子翅膀硬了,
陷入自己不被喜欢的逻辑中⬇️
以上两位母亲无我式的牺牲和奉献,以一种伟大的方式侵占着孩子的空间,一边促成无形伤害,一边激发着孩子的愧疚感。
但这种被“妈味”裹挟着的伤害背后,有着传统家庭分工对母亲身份的规训这一关键原因。
规训之下,默认着母亲们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而父亲的隐身往往被默许。
认领了母亲的为母则刚,她们也就天然地将孩子视为情感寄托和孩子深度捆绑,不自觉倾注更多心血,容不下一丝毫偏差,片刻离心等同于背叛。
孟明玮的丈夫把入赘的怨气丢给了她,女儿出生后就不管不顾,她事无巨细地张罗着一切,但过度的管控反而激起了女儿的叛逆。
周春红的丈夫是婚姻中的背叛者,她离婚后将重心转嫁到儿子身上,怕情感寄托再度失去,但强势介入儿子的一切还是造成了母子离心的局面。
一个个失职的父亲,轻松地出现,轻盈着退场,留下母亲与子女互相纠缠,两败俱伤又难舍难分。
着重强调母亲们的窒息行为带来的勒脖感,逐渐形成剧外将妈味和强势、控制、情感绑架画上等号的舆论,扩大它带来的杀伤力,又对成因语焉不详,形成了妈味的刻板印象。
父亲不管不顾,但窒息的永远是母亲。
把这种勒脖感归结为妈味,到底还是有些片面。
脱口秀演员王梓晗也曾聊到自己的妈妈,
因为老师的身份,妈妈在家会像老师一样教育自己⬇️
在学校会让其他老师对自己特殊照顾,
导致她不敢在学校和任何人交心⬇️
在家里只有学习好才能得到妈妈的喜欢,
经常在饭桌上被思想教育⬇️
出去玩妈妈也会让她要用车牌号算24点,在景点背古诗,玩得开心回家就要被奖励写一篇作文,
导致她出门甚至都不敢表现出开心⬇️
就连考上了北大,都要被妈妈教育“不要表现得太开心,以免让别人觉得飘了”⬇️
但在王梓晗的脱口秀里,也有着对妈妈的探索。
她发现妈妈跟自己有着相似的童年,
从小被同为老师的姥姥管制⬇️
被压抑着情感需求想要什么也不敢表达⬇️
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创伤原来有着完整的脉络,姥姥、妈妈、自己,都处在同一个游戏里,面临着同一个游戏规则。
创伤实际的存在,让母亲的形象变得柔软又锋利。
她的付出的确是出于关心,但失去边界的关心又成了一种绑架。
妈妈的味道,在舆论中逐渐变成操碎了心又令人窒息的自我感动,有着一个咄咄逼人不讲道理的跋扈形象,也代表着不再年轻,疲态和土气。
妈味的出现令人警惕,未婚的女性忙着进行着自我审查,“宁可有班味不要有妈味”成了一种流行趋势。
严重的时候妈味这个词还成为了一种攻击方式,粗暴地运用延伸出来的不年轻、疲态特质,进行年龄羞辱和容貌鄙视。
在这种语境里的母亲是缺陷的集大成者,人人对妈味避之不及。
但倘若只是把母亲们在既定规训下的行为定义为妈味,进行嘲弄、鄙视和痛斥,实际上也只是见证了她们失去自主性的悲哀但又不理解这份悲哀。
电影《好东西》中,宋佳饰演的王铁梅,身上也有着一股妈味。
她会在和女儿争吵时,发出那句令人瑟瑟发抖的“你知道我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吗”⬇️
会对邻居“强行”关心:生理期不许喝酒⬇️
她的怀抱广阔到容纳得下身边的一切,孩子、丈夫、邻居、同事,都在她那里得到过厚待,如同天然有着照顾他人的义务。
她把大大小小的事揽在怀里,实践着社会对一个母亲、一位女性的身份绑架。
给孩子当妈,也给邻居当妈,操心着邻居女孩的身体状况,关心她的恋爱,在她受伤时跟她道歉说是自己没有照顾好。
妈味十足,却没有令人不适。
因为摘去身份绑架,会发现王铁梅的妈味,是责任、正直、善良、勇敢和包容。
她强行关心邻居女孩,第一次是出于正义,发现有人在尾随邻居。
后来接触后,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在路口接送邻居。
对于孩子,她坚信自己教会女儿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勇于为女儿出头,才是真正对女儿有利。
女儿因为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不想去同学家玩,她不问理由开骂,但也会在得知女儿是被欺负后,不是教育女儿要反省自己,而是要替女儿讨说法。
女儿在作文里写自己已经没有梦想了,她就想尽办法四处跟人沟通,替小孩找到爱好。
在女儿尝试过打鼓后发觉自己还是喜欢做个观众,她选择尊重这个想法。
她鼓励小孩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一切,不感兴趣的可以放下。
在和两个人产生分歧时,自己的一篇文章搅动起对单亲妈妈的讨伐时,她也会怀疑自己的好母亲好女性身份。
因为游戏规则要求母亲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容不下母亲的一次走神,但又默许不会带娃的父亲,这件事的严重程度只是徒增笑料而已。
所以影片里小孩的父亲能自信地说出自己比大部分父亲做得好,因为他在育儿的过程中没有隐身。
但影片又通过小孩的口吻试图打破这个规则:你是我亲爹吗?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吗?
王铁梅的自我审查,也在邻居小叶那里得到了正向反馈。
她怀疑自己不是个好妈妈,不是个好女性。
小叶对她说:是人就会做不好。
如果游戏的规则要求是这样,那我们就不玩这个游戏了。
王铁梅只是不符合规则中的完美,但她何必完美?
她是有自主性的母亲,有牺牲、奉献,但不失去自我。
还原了“妈味”本身的责任、勇敢、温暖和力量。
《小巷人家》里也有着两位这样的妈妈,黄玲和宋莹。
时代局限,她们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
但也因为时代在变化,她们对孩子也有着天然的期待。
黄玲是付出型妈妈,
为了子女和家庭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像样的衣服舍不得买,
鞋底都磨破了,
但两个孩子在外的形象从来没差过⬇️
她默认自己的牺牲,只要对孩子好,都能忍。
但温柔并不意味着黄玲没有棱角,
公公婆婆对孙子孙女偏心,
她会在饭桌上据理力争,
在公公婆婆眼中,黄玲刁钻、刻薄、不孝顺。
但黄玲知道,公公婆婆的偏心会让自己的儿子走上和他父亲同样的路,她告诉儿子温水煮青蛙的道理⬇️
侄子要来家里吃饭,她会果断拒绝,因为在定量年代,多一个人来家里吃饭,自己的孩子就要少吃一口。
女儿发脾气,她会觉得是好事,觉得女孩子太善解人意,太习惯忍让是不行的⬇️
女儿恋爱后想和恋人一起离开家乡,
她会教育女儿,自己供她读书,就是为了要有能力做自己的主,而不是依附别人⬇️
失业后不仰仗子女活着,坚持不用子女的钱⬇️
她絮絮叨叨地给儿女们讲道理,把自己的见地和经历分享给孩子们,这份妈味有痛苦也有幸福。
跟黄玲不同,宋莹在育儿过程中也有牺牲。
儿子喜欢看新闻联播,去邻居家看电视因为去的次数频繁又看太久遭到了冷板凳待遇,
宋莹知道后一赌气就决定省吃俭用买了台电视,为了省钱在院子里种菜,一吃就是好几年,但为了儿子钱说花就花⬇️
会为了儿子放弃兴趣爱好,
一下班就给他买菜做饭⬇️
哪怕生气也知道逢年过节不能打小孩⬇️
她崇尚快乐教育,也把自己的快乐需求放得很高。
跟厂里的书记争房子,落得一个强势、不好惹的形象⬇️
邻居黄玲的女儿过生日,会偷偷商量一起出去吃饭,不带自己儿子⬇️
教育黄玲:“不要什么时候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当妈的偶尔吃顿好的,不过分。”⬇️
宋莹给儿子订牛奶,她会说订两瓶,留一瓶给自己美容⬇️
姐妹聚会的时候,她会回忆年轻时候为自己打扮的日子⬇️
主动提出今天不准聊孩子和家庭⬇️
她的妈味是强势,也是悦己。
或许强势、强行关心、控制欲等等,是母亲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出现的行为,但这些到底也只是一部分人的特质,形成了妈味的刻板印象。
更何况还有着被以家庭为名的规训绑架这一层原因,规训要求她们要做一个完美母亲,包容的妻子,养育出出人头地的孩子。
导致这份爱有时令人感到幸福,有时又令人喘不过气。
但仅仅强调一部分行为,就将妈味与窒息、强势挂钩,赋予其贬义成为一个流行的骂人词汇,不过是把妈妈们推向更严峻的境地。
妈妈不是贬义词,妈味也不应该是。
最后一句
赋予妈感、妈味、姨味贬义,何尝不是一种污名化。
※ 最近公众号又又改版啦,橘子君发布的文章可能会被淹没在推送页面的大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