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李海鹰:人不出名歌出名,他的歌大家都会唱,56岁再做父亲(原标题)
什么是怪才?写了很多流传甚广的歌曲,你却没有听过他的名字,这样的人算不算?一个小品《过河》让潘长江成了家喻户晓的笑星,殊不知《过河》这首耳熟能详的曲子,却是出自李海鹰的手笔。
然而这不过是他创作过程中一个不起眼的存在,因为后面还有《七子之歌》《弯弯的月亮》这样家喻户晓的作品,而歌红人不红,才是他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
可即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56岁的高龄,竟然再次当上了父亲。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有了这样的机遇?针对自己歌红人不红的尴尬处境,他又是如何看待?
李海鹰,一个名字,几段旋律,勾勒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他1954年出生于广州,童年是在浓厚的革命氛围中度过的。
父母曾是东江抗日游击队员,他们还参与过援救香港爱国人士的活动,家里保留着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英勇往事。
从小在这样家庭长大的他,心里早已种下了爱国的种子,这也在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红色基因并非李海鹰人生的唯一注脚,与很多“根正苗红”的子弟不同,李海鹰并没有选择继承父辈的衣钵,而是对音乐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只有兴趣还不行,还得有天赋,正是因为有着这两样加持,先让他在16岁那年考入了考入广州粤剧团,担任乐团的小提琴手兼创作员。
粤剧团的经历,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训练,更让他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这为他日后将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养分。
试想,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或许就不会有后来《过河》中那充满东北二人转韵味的旋律,也不会有他日后对中国戏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执着追求。
在越剧团工作了5年,只有21岁的李海鹰参军入伍,然而部队生活并非他音乐梦想的阻碍,反而成为他创作的“练兵场”。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开始自学作曲,这就好像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只有真正能够创出属于自己的绝世武功,才能位于不败之巅。
之后又过了4年,李海鹰获得了前往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班深造的,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进阶”,所以,他没有片刻的犹豫。
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让他从一个“野路子”的作曲爱好者,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的音乐创作者,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思维的碰撞,都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可以这么说,星海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是李海鹰音乐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为他日后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埋下了伏笔。
不过李海鹰并没有选择在部队呆一辈子,1982年退伍之后,那时全国都在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流行音乐也开始在内地悄然流行起来。
如果抱着自己的“铁饭碗”,李海鹰同样可以不用为生活发愁,可在音乐上的追求,还是让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
在那个时期,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得挺勇敢的,很多人觉得他疯了,觉得他放弃了个铁饭碗,跑去追求那些飘在天上的梦想。
李海鹰才不管哪些,自立门户后的他,反而在创作上有了新的灵感,也陆续为一些音乐公司送出过作品,虽然这些作品上并不一定就能被看上,但这却是一段宝贵的“沉淀期”。
机会说来就来,1989年,央视计划筹拍第一部音乐电视片《大地情语》,为谁来创作其中的插曲犯了难,机缘巧合之下,李海鹰接到了这个任务,此时的他,还没想到自己会因此一曲成名。
只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早就摩拳擦掌的李海鹰,仅用半小时就写出了《弯弯的月亮》,这首歌曲充满了离别的伤感,也深深地怀念着家乡。
然而这首歌最初并不被看好,有人认为它过于“阴柔”,缺乏阳刚之气,结果不言而喻,刘欢把这首歌唱火了,甚至成了很多人共同的回忆。
毕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无数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求学,这首歌的出现,恰好唱出了他们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歌曲中所蕴含的淡淡忧伤,也与当时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的迷茫与焦虑相契合,成为了时代的一种“情绪注脚”。
一曲封神不算什么,因为90年代初,李海鹰的创作才华达到了顶峰,他一口气推出了《我不想说》、《走四方》等热门歌曲,不仅自己名声大噪,还带火了杨钰莹、韩磊等一众歌手。
然而在此之后,李海鹰的音乐创作并非一成不变,他始终在探索、在突破,不断挑战自我,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
所以他才收到很多影视剧的邀约,为《鬼子来了》《黑冰》《背叛》《荣誉》《亮剑》等经典影视剧写歌编曲。
澳门回归那一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其中的主题曲歌词用的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写的是个《七子之歌——澳门》。
当时大家都在想谁会又资格为这首诗歌谱曲,果不其然,最后重担还是落在了李海鹰肩上,同样他也没有让人失望,时至今日,这首歌依然被奉为经典。
到了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在这个振奋人心的时刻,李海鹰自然不能缺席,他又一次挥笔写下《祝福北京》,演唱的任务则交给了韩红,结果同样是获得了满堂喝彩。
因为这些贡献,李海鹰生涯获得了不少奖项,加上五个一工程、文华音乐奖这样的大奖,总计应该不会低于白玉奖项。
然而即使已经名利双收,到了53岁的李海鹰觉得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理解还是有所欠缺,于是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下,他选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行深造。
这事儿听上去挺让人惊讶的,因为他都已经很有名气了,按理说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了,但他却选择重新回到学生的身份,去学习、去探索、去突破。
之后的他开始尝试将不同的音乐边沿形式进行融合,比如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到现代音乐创作中,形成独特的“李海鹰”风格。
除了自己发展,李海鹰还不忘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把自己多年的音乐心得教给学生们,想为推动中国音乐进步尽一份力。
然而在音乐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李海鹰,并非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56岁再为人父2010年,56岁的他再次成为父亲,小女儿的到来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新的色彩,对他来说,这既是新的起点,也是责任感的传承。
这时的他也知道自己不再年轻,于是开始更加注重健康,调整作息,只为能够陪伴女儿的成长,因为在家里,他不是什么音乐大师,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而已。
不得不提的是,妻子于力冒着高龄产妇的风险,为他生下了小女儿,原因自然是对丈夫的深爱,虽然他们早已过了爱情的冲动期,但对他们来说,相守就是最长情的宣言。
所以,对于自己能有多么响亮的名声,也许李海鹰从来都不在乎,因为那些都是自己发展事业带来的富家价值,真正让他感到心安的,还是家里的一亩三分地。
如果要问他在音乐和家庭之间做一个取舍,也许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家庭,毕竟一个无爱的人,又怎么可能写得出那些荡气回肠的歌曲呢?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4-01-08《这场音乐会你可以跟着哼唱~李海鹰流行交响音乐会来了!期待......》
羊城派2020-11-02《独家专访李海鹰:能否再掀起广东的流行音乐新浪潮?》
搜狐娱乐2010-10-12《作曲家李海鹰小女儿百日宴 鸿利客串做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