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毛孖
编辑‖雪里红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开头呢?
这是当年诗仙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他逃亡路上所写的《早发白帝城》,从大唐盛世到乱世,从放荡不羁到身陷囹圄,再到后来大赦天下侥幸逃亡,这才是李白内心真实的写照: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不正是如今李子柒的遭遇吗?从田园乡村文化网红到资本压榨,沉寂三年,如今“顶流”回归。
回归首秀“紫气东来”霸气侧漏,横扫全球,你觉得李子柒还是网红吗?
油管粉破2000万,孔子学院都做不到的她做到了,三大主流媒体站台背书,你觉得她还是个小小的网红吗?
不,李子柒现在俨然已经换了一个新赛道:非遗物质文化,她的新身份是非遗守护文化传播大使。
在最近的新华媒体采访中可以看到,李子柒未来规划就是让几近消失的中国非遗文化以更好的方式得以传承下去,这是她的目标也是她的梦想。
看到李子柒火得一塌糊涂,你看到了什么?
我没有看到别人眼中的顶级流量,一片赞歌,神的存在。
我看到的是诗和远方的呐喊,我看到了血与泪的抗争,我看到了诚信与虚伪的刺刀见红。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子柒走过的路。
三年前,提到李子柒你会想到什么?
有人说她把苟且过成诗意和远方,说她苟且是因为她本人从小的家庭悲惨遭遇,命运的坎坷不平。
李子柒的每一期作品里都是诗和远方。一个小院种满瓜果蔬菜,草林为邻,瓜果飘香,各种小动物为伴;院子外面,依山傍水,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煮茶,做饭,耕种,收获,穿一套飘逸的汉服,做起活来有点像七仙女下凡过日子的感觉。
我们这些身处喧嚣的都市之中,每日为生活奔波忙碌着,公司老板的压榨压力、家庭的油盐酱醋一地鸡毛和无处安放的焦虑情绪,不过就是为了碎银几两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苟且地活着,李子柒展现的作品不正是我们这些人日思夜想的生活吗?
诗和远方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世上的事,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们想过真正的农村人看了这样的作品,他们是什么感受吗?或者说让你们跑到农村中去生活一段时间,感受一下真正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
你知道各种蔬菜播种季节吗?你知道怎么洒肥吗?你挑得动两桶水给菜浇水吗?你会除草吗?你知道菜地里各种蚊子苍蝇乱飞吗?你能习惯农家肥的那种味道吗?。。。。你只看到风景如画的一面,你却不知道这背后隐藏了多少辛酸和无奈?
说起田园生活,大家自然肯定想到陶渊明的那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的《桃花源记》可以说那就是人类梦想中的乌托邦,那你想过桃花源记之中渔夫为什么后来找不到桃花源了呢?
有人说,这本身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或者说里面描写的人和景物其实都已经去世,不过就是一座阴宅。
其实陶渊明在文中是埋下了伏笔的,渔夫出来时,村民再三嘱咐千万不可以对外面人说,但他出来后,便处处作标记,还带太守去找,说明渔人失信了,他把“诚信”丢了。这也正寓意了没有诚信哪来的诗和远方。
大家想过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田园派诗人吗?
我们来看看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年),他正是处在东晋(317年~420年),那个时代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有孙恩、卢循之乱等,使得东晋时期政局频繁动荡。
陶渊明作为一个文人,原本做官想一展抱负,哪知几次被贬谪,最后灰心丧气,决心返璞归真,纵情山水田园生活。
陶渊明是个文人,文人仕途生活不顺就会想着隐居享受田园诗意,那么我们想想普通人生活不如意,是不是都会有这样的愿望呢?幻想着诗和远方的美好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李子柒的作品会火的原因,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压力太大,生活工作不如意,身处无奈与心酸之中,只好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诗和远方。
有人会说了,我们现在可是盛世,国家强大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老百姓不幸福吗?
我来告诉你老百姓什么时候最幸福?
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一个朝代即将达到顶峰的那一小段时期,这时期相比其他时间是最幸福的,顶峰过后是什么?你我心知肚明。
唐太宗有一句古话叫: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还拿文人来举例,历史上田园诗人都有那些文人比较出名呢?
除了陶渊明,还有南北朝的谢灵运,唐朝的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南宋的范大成,杨万里。
看看这些田园诗人所处的时代,南北朝的政权频繁更迭,大唐盛世与安史之乱交错,南宋的偏安于江南一隅。这才是他们为什么会成了田园诗人的真正原因。
山水田园诗人中大唐王维成就应该最高。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总是充满了禅意,空灵而又缥缈,这不就是李子柒作品里的画面吗?
所以大家说李子柒把苟且过成了诗和远方,你真的了解李子柒内心的心酸和无奈,以及农村人生活的现状吗?
今年暑假,我带着儿子和闺女回了一趟农村老家,我儿子今年11岁,女儿5岁。
放假前我就告诉了她们回老家过暑假的消息,儿子还是三岁的时候回过一次老家,女儿从来就没有去过。
一听说要回农村老家,两人早两个星期之前就天天向往着农村的山水风景,各种虫鸟花蝶,等到真正回到农村老家那一天,你们猜怎么样?
那一天,我带着他们去半山腰的玉米地摘玉米吃,一路上走不动路,爬不了山,没待十分钟,回来身上被蚊子叮得满身都是大水泡,抓耳挠腮的痒得不行,哭着喊着再也不爬山了,这才是真实的农村生活,真正的山水之间。
那么农村现在还有什么人?除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你还能看到一个年轻人吗?小孩更看不到一个。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惬意吧!你是不是也正在向往这样的生活呢?
现在别说中空村了,就连北墙根晒太阳的老人都凑不成对了。
说到这里了,那就再说说非遗物质文化,非遗物质文化的出路在哪里?
我老家农村的东边有一个村庄,二十年前这个村有大约一千多人,三百户人家,那时候农村多热闹,可以说真的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次回家我叔叔告诉我说,那村现在就剩下一个人了。
这人是谁呢?一个85岁的老人,他是我们当地的豆腐王,他的豆腐我是从小吃到大的,我不去描述他纯手工做的豆腐有多好吃,就单说他的豆腐可以不吃主食,就当成饭菜吃,天天吃都不腻。
可是如今全村只留下他一个人了,他在坚守着什么呢?为了传承这门手艺?怎么传承?连吃他豆腐的人都没有了。
我们总说农村有烟火气息,你看看现在的农村哪有烟,哪有火呢?
农村现在就是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残存着最后一口气息。
你们向往的田园风光现实中就是这样的,钱钟书当年写了一本书叫《围城》。
如今像不像围城里那样说的,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来。
城市里的我们想去农村享受田园生活,向往着诗和远方,农村的人耗尽了一辈子心血想进城,想住高楼大厦。
讽刺的是:当你们真正互换了之后,你才知道被网络骗了。
这其实就是诗和远方的呐喊,还是血与泪的抗争,更是诚信与虚假的对抗。
非遗物质文化大多都是来自农村,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和辛勤的结晶,它离不开农村烟火气息的滋润,脱离了这个气息,它还能走多远呢?
李子柒的回归无疑是深受大家欢迎和期待的,她选择守护非遗物质文化的传承的确是一种大善大义。
三大主媒,国家给她站台背书,也是看到了非遗物质文化的没落,急需要我们拼尽全力去拯救和传承下去。
但是要想让非遗物质文化真正走到更远,发扬光大,它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农村的烟火气不能消失,所以说振兴乡村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