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史研究专家翁敏华
10月17日,上师大有位老师在朋友圈转发三年前翁敏华老师开讲座的新闻报道,并留言“三年前一切是那么美好”。阅后,我感觉有点不大对劲,立即与该老师联系,从而得知翁老师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意外,那些跟着翁老师学习唱戏的场景刹那间进入我的脑海中。
翁敏华老师是上海师大资深教授,专攻中国戏曲和民俗学,我学习经济学,与她认识完全出于偶然。大三时,有位美国教授,给我们上经济学专业课。由于我的英语根底较好,学院安排我和另一位同学协助那位教授授课。美国教授从英文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得知,中国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恳切希望我们陪同他去观赏昆剧。刚听到他的要求,我们有些惊讶,与很多同龄人相似,我们不喜欢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戏曲。但昆剧是国粹,既然外国教授对国粹表示强烈的兴趣,理应满足他的心愿。我们动了一番脑筋,挑选昆剧《西厢记》的折子戏。担心自己听不懂,在看演出之前,我特意仔细阅读《西厢记》剧本。不读不知道,一读我就被其中的优美唱词和动人的情节所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上昆曲,还特意多次旁听翁老师的中国戏曲课程。
记得那时中国戏曲课程在晚上上课。第一节课,记得她带着一大捆书(后来知道是教材),走进教室时,我走到她跟前,向她说明我的情况:“翁老师,您好!我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喜欢戏曲,想来旁听你的课程。”她满面笑容地回答:“欢迎,欢迎!你们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学习戏曲是很好的。上周我还去财大参加一个文化论坛,其中就有不少跨学科的研究,比如从成本角度研究戏曲。”听到这里,我感到特别亲切,她接着又说:“如果你需要学分,则要去学校教务处办手续;如果不需要,坐着听听就行。”根据我在学校多年的旁听经验,那些讲课出色,用现在的话讲“有干货”的老师,往往十分欢迎学生来听课,而那些课程名称高大上却“很水”的老师,大多不喜欢学生旁听,甚至举出各种理由婉拒学生旁听。通过翁老师的这段回答,我想中国戏曲课程一定不错。
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中国戏曲课程具体讲了什么内容,我已记不大清楚,但有两点印象深刻。其一,她上课采用的是自编教材,由于出版社印刷数量不足,我们使用的是学校印刷厂加印的教材,装帧非常朴素,封面就是一张白纸,右侧是黑色竖排的四个大字“中国戏曲”。第一节课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找翁老师签名。其二,教我们唱戏曲是翁老师中国戏曲课程的最大亮点,她讲授的不是枯燥的戏曲文本,而是鲜活的唱词。她不止一次说:学习戏曲一定要唱,仅用眼睛看剧本,无法真正感悟中国戏曲的精华。中学语文教材中虽然有戏曲的课文,但是因为不在高考范围,很多学校不教戏曲,有师资可以教学生唱戏的学校,则更是寥寥无几。我是进入上师大后,在大学语文课程张老师的指导下,才学会看中国古代戏曲剧本,明白文本中那些括号内小字的作用。跟翁老师学习,让我更进一步,真正体会中华戏曲之美。受她影响,我还一度产生跟她读博士,专攻中国戏曲的想法。
我父母虽然没有见过翁老师,但是他们很早就知道她。在读研究生时,为了提高中文写作能力,我经常试写一些散文,有幸常在校报副刊登载。翁老师热爱生活,笔耕很勤,校报经常发表她的散文,副刊还特意为她开设专栏。有好几次,我的文章与翁老师的被同时刊登,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幸。我把报纸带回家向父母展示,他们读完我的文章,顺眼看到翁老师的作品,读后他们都一致称赞,翁老师的文章内容贴近生活,文笔又很优美,希望我要好好向她学习。记得有次全家去上海书展,是母亲首先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展台前,看到翁老师注释的四大戏曲名著《西厢记》《牡丹亭》《长恨歌》《桃花扇》,我赶紧买下,回家后我们三人争相阅读。
在学术讲座中,我多次见过翁老师,无论是当主讲人,还是主持人,她都是妙语连珠,谈笑风生。我从上海师大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在2014年前后,我的英语小说想申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资助,需要两位专家推荐,在我导师的联络下,翁老师还欣然同意作我的推荐人。
翁老师于2024年10月16日离开我们,那天正是上海师大70周年校庆的日子,课堂上全班同学一起唱戏的那段快乐场景,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真是“良辰美景奈何天,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作者:陈晔
文:陈 晔编辑:钱雨彤责任编辑:舒 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