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无代餐的李子柒,是粉丝们在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
最近,老牌网红李子柒的回归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粉丝们以欢迎“熹妃回宫”式的口吻,刷屏视频评论区;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奔走相告:“她回来了”。
一朝流量一朝网红的兴衰定律,在李子柒身上显然失效。没有莞莞类卿的李子柒,在粉丝们心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
2019年,凭借着安逸、宁静的农家生活视频,李子柒收获了全网5000多万粉丝,登上流量巅峰。数据显示,26-32岁年轻一代是李子柒的主要粉丝。彼时,互联网中同样是年轻一代为主力的躺平暗流亦涌动多时,源于他们感到工作发展受限,生存压力剧增。两年后,一篇《躺平即正义》的帖子,掀起了年轻人的躺平浪潮。李子柒也因公司纠纷,开始停更。
时隔3年归来,她仍旧是视频中哪个岁月静好、从容淡然的李子柒。而年轻一代的躺平浪潮过后,意识到无法脱离工作的他们,开始将自己定位为“牛马”,回到格子间,为了生计忙碌。
在生活的淬炼中,人们需要美好的故事疗慰心灵。而李子柒成为了哪个讲故事的人。
#01
用另一个“自己”,疗愈自我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替代性经验,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被既定轨道所束缚的年轻一代,在李子柒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中,找到了自我可能性的共鸣。他们沉浸于这片旷野的乌托邦,借此在精神上寻求慰藉,缓解现实的烦恼与压力。
现实的锉磨下,年轻一代对生活的探索欲被渐渐吞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的男主山音麦,便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在生活的压力下,山音麦进入公司成为了一个小职员,终日职场的打拼,让他深感疲乏,无力再触碰自己曾经喜欢的文学和电影。工作之外,他只想在游戏的世界中,享受多巴胺的快乐。
“物质生活丰富,精神上空虚苍白,人这么做下去,也就等于人变成了活着的机器……没有自己了。”历史学家许倬云说的这段话,反映了年轻一代在生计奔波中逐渐丧失生活探索欲,陷入迷茫与无奈的现状。
李子柒的出现,穿透了年轻一代生活的单调与乏味。她的视频中,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虫鸣鸟叫,以及她身着素衣、长发飘飘,在花木间劳作的画面,传递出一种质朴而诗意的生活方式。
“生活之美好,自我之美好。”李子柒的作品中传递的热爱生活、享受自我的情感,成为了年轻一代疲惫生活的治愈剂。网友们纷纷表示,李子柒成为了他们“梦中的自己”,她的生活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状态。
李子柒的田园生活视频,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让他们在观看中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代入”式的情感共鸣。而视频中展现的自然风光,则成为他们疗愈心灵的良药。
蒋勋在《品味四讲》中谈过:”大自然可以治疗我们,让我们整个繁忙的心情放松,找回自己。”李子柒的镜头,极尽捕捉了大自然的风光,从山河的壮丽到草木的细腻,都被一一定格,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又充满自然生命力的氛围感,产生出让人想“成为更好自己”的魔力。
正如爱默生所言,“社会似乎是有毒的,自然才是解毒剂。人从充满是非的商店和办公室出来,看到天空和树林,他就重新成为人。他不仅仅是退出了权谋,还发现了自我。可是,看到天空和树林的人何其少矣!”
而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观众们不仅遇到了“梦中的自己”,还亲眼目睹了天空与树林。
#02
非遗的坚守,满载人生的热爱
复出的李子柒首次公开亮相,荣获“微博焕新非遗计划匠心守护大使”,并成立了“李子柒非遗工作站”。非遗文化传承是李子柒作品的核心内容。而非遗文化背后传统匠人们的坚守与热爱,恰是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所找不到的价值追求和成就满足。
“择一世,做一生。” 电影《变脸》和《百鸟朝凤》中,两位匠人都将一项传统技艺,作为自己的毕生之事,不断精进和传承,遭遇生活磨难和社会动荡时,他们都始终保持着这份坚守。这两部电影也在诠释导演吴天明的人生态度:“除了干电影,这辈子也干不了别的喽。”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坚定,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也成就了匠人一生的倔强。
反观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时代下,个人的声音消散在企业前进的轰鸣之中。《逆行人生》里,高志垒无论是在写字楼里敲代码,还是大街小巷里跑外卖,都在与时间赛跑。社会转型阵痛期背景里,企业为了竞争,不得不压缩成本,倒逼员工;员工为了生存,不得不压缩自我,提高产出比。在这种行动快于思考的状态中,工作的价值感快速消退,尤其对于正值奋斗期,渴望上升的年轻一代。
许倬云感叹过:“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然而,内卷的环境裹挟着人们底层的生存需求,大家不会因为自己觉得这件工作没有人生价值和意义就辞职。
在这个快速的时代和人们无所适从的浮躁面前,传统非遗匠人们的执着和他们所散发出的“慢下来”文化,便格外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每一件作品在传承与创作的过程中,都要求匠人们“专注与忘我”。李子柒新作《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中的漆艺,制作过程包括挑选木材、制漆、制胎、上灰、上漆、打磨、推光等70多道工序,制作技艺复杂,且每一道工序都有细腻讲究,耗时长久。
制漆中,更是稍有不慎,便会导致皮肤过敏。李子柒在第一次割漆后,脸就肿成电视机,身上全是大的红肿包。晚上痒得睡不着,全身都结痂了又挠开,皮开肉绽,最后整个团队去医院打抗敏针。也正因为这种勇敢、坚持与耐心,最终诞生出那件美又独具魅力的作品。
“做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心里有一种成就感。”这是一位传统匠人内心追求的喜悦。他们在工作中,持续享受着这种个人价值的满足。这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是一件奢侈的东西,但李子柒说:“这对于传统非遗文化而言,是烟火寻常的东西。”
#03
不完美现实里,守住自己的坐标点
泰戈尔说:“世界是不完美的,因而才是活跃的。人类社会是不完美的,因而才奋斗不息。”视频中的李子柒,生活在世外桃源里,无忧无虑、与世无争。视频的背后,李子柒已经精疲力竭,为了完成大量的视频剪辑工作,她不得不熬夜通宵,剪到心跳加速,双手发抖,“觉得再不睡就要死掉了”,才会停下来。
现实世界的李子柒,同样是年轻一代,也曾对人生迷茫和未来焦虑。14岁时被迫谋生,选择辍学,早早开始工作赚钱,露宿过公园的椅子,做过月薪三百的服务员。在城市打拼多年后,因为奶奶生病的因素,她放弃了收入尚可的酒吧打碟工作,选择辞职回家乡。
这种对人生既定轨道的打破,离不开现实环境的逼迫,促使她不断对下一步做出新的选择。刚回乡后的李子柒,想给淘宝店引流才在网上拍起了视频,多次尝试后,决定探索自己拿手的内容风格,逐渐成为了今天的李子柒。这是一次偶然性的成功。
米兰·昆德拉笔下有句话:“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没有人会愿意接受李子柒的现实人生,人们喜欢的只是她所搭建的完美世界。
两年前,有一位网友因为向往《小森林》里的安逸生活,选择辞职去种地。在城市边,租下一片荒地后,他从开垦到种植,却没等到收获。定期拔草、按时除虫、学会施肥...他发现每一步都有很多问题要面对和解决,诗和远方并不是他相信的那么完美,让他又焦虑到失眠。最后,他回到了职场。
内耗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无法接受的现实,产生出逃避心理,让他们丢失内心的自己。而面对现实的不完美,只有跟随自己内心的人才不会迷路。
《花束般的恋爱》中的女主八谷绢,经历了多次职业转变。从最初的冰淇淋店打工;到为了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考取了会计证,并在一家医疗机构工作;后来,她为了更接近自己爱好,选择了一家薪水更低的策划公司工作,这份工作与她的文艺兴趣和创意能力更为契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华。
八谷绢是一个能够在生活的磋磨下仍旧保留自己的文艺情调和浪漫幻想的人。在不完美的现实前,她选择了符合自己兴趣和价值观的工作,因为她认为这份工作能够让她更快乐、更满足地生活和工作。
一位网友觉得“想开了没动力,想不开压力大”时,社会学家李银河提出了一个问题并给出了两种答案:“你这一生要过怎样的生活?”一种,你有自己想做的事,去一步一步设定目标,虽然会比较难;另一种,你不想真正做成什么事,只想活得轻松,就安于一份工作,低标准是挣钱养活自己就够了,高标准是结婚繁衍后代。
比起给出答案,面对问题显得更加困难。我们需要直面生活真相的勇气,同时保持内心的自己,才能继续热爱生活。这是罗曼·罗兰笔下的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浪漫,而英雄不正是那个“梦中的自己”吗。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