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剧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颗永远闪耀的巨星,那就是常香玉。她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充满了艺术的光辉、民族的大义和对人民深深的热爱。
常香玉生于 1923 年,原名张妙玲。她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贫苦的家庭,自幼便饱经生活的磨难。然而,命运的苦难并没有阻挡她对豫剧艺术的热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豫剧是民间的艺术瑰宝,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和先进的设备,但常香玉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踏上了这条艺术之路。
小时候的常香玉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她跟着父亲在戏班子里跑龙套,在后台看演员们表演,耳濡目染之下,对豫剧的唱腔、动作和表演技巧都有了独特的理解。为了学好豫剧,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反复练习唱腔和身段。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她都从未间断过。在她的眼中,豫剧是她生命的全部,是她追求的梦想。
常香玉的艺术创新为豫剧带来了新的活力。她在继承传统豫剧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改革。她融合了豫东调、豫西调等不同的唱腔风格,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常派艺术。她的唱腔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既有慷慨悲歌的气势,又有细腻柔婉的情感。比如在《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一段,她的唱腔刚劲有力,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拷红》里,又把红娘的俏皮、聪明演绎得活灵活现,唱腔中充满了灵动的韵味。她的表演细腻入微,通过眼神、手势和表情,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呈现给观众。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感染力,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
常香玉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有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在抗日战争时期,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用自己的艺术为抗日宣传贡献力量。她演出了大量具有爱国主题的剧目,唤起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的歌声和表演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沉。1951 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捐献一架战斗机。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常香玉没有丝毫犹豫。她带着香玉剧社全体演职员,不辞辛劳,辗转大半个中国,进行义演。在义演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无数的困难,行程紧张、条件艰苦,但常香玉和她的剧社成员们都咬牙坚持了下来。每一场演出,她都全力以赴,用最精彩的表演回报观众。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常香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为抗美援朝战争捐献了一架名为 “香玉剧社号” 的战斗机。这一壮举,震惊了全国,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情怀和爱国精神。
常香玉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演出从来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欢乐和精神食粮。她经常深入到基层,为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演出。无论是偏远的山区、农村,还是厂矿、部队,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把最好的艺术奉献给最普通的人民,她深知自己的艺术生命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她要回报人民。在她的眼中,每一个观众都是她的亲人,她用自己的表演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
在培养豫剧人才方面,常香玉也不遗余力。她收徒授艺,将自己的艺术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她对弟子们要求严格,不仅要求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更要求他们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职业道德。在她的教导下,一批优秀的豫剧人才脱颖而出,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常说:“豫剧是我们民族的艺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根,要让它永远传承下去。”
常香玉的一生,是为豫剧艺术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戏比天大”,什么是德艺双馨。她的艺术成就如同璀璨的明珠,在豫剧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她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如同巍峨的高山,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珍贵的财富。她的名字,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她的故事,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艺术的道路上追求卓越,在爱国的征程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