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十三年,一群江苏籍文艺工作者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凝望着激流奔涌的延水河,行走在沟壑纵横的山峁间,他们从甘苦交织的延安生活中汲取精神养分,为时代而著,为人民而歌。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在《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一书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军的鼎力支持下,今年4月起,江南时报正式启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融媒体新闻行动,聚焦1935年至1948年延安时期的江苏籍文艺人,从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新华日报史的交融结合中,追寻他们的红色足迹,见证他们的初心如磐。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一书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 陈军
无锡荡口镇音乐家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成为中华儿女激昂传唱的“第二国歌”;南京导演王家乙的电影《五朵金花》先后在46个国家公映,创下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纪录;苏州作曲家寄明创作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被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共同唱响……江南时报记者发挥“铁脚板”、用好“手中笔”,深度采访多位江苏文艺人亲属、多地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传奇故事,连续推出27期人物专题报道及短视频,实现“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各平台总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原创H5产品于今年国庆当天重磅发布,引发众多媒体转发,成为备受关注的“现象级”新闻创意作品。江苏省网信办予以全省全网推送。多位政府部门领导、文化学者、江苏文艺人后人等发来评论,为“报网端微深融、红色记忆长存”的创意形式点赞。
立足三个“有”
生动还原“文艺群星”风采
“有情怀、有创新、有力度!”这是陈军对于“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新闻行动的三点评价。
“你们以专题形式,将27位江苏文艺人的故事大篇幅刊登在报纸头版甚至头条的位置。如此高质量的策划与宣传,是江南时报有情怀的体现。”陈军表示,在风起云涌的融媒体时代,传统纸媒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江南时报此番宣传力度之大,充分展现了一个江苏省级媒体肩负的文化自觉和担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本次新闻行动坚持公益性、持续性报道,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也彰显了主流媒体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高度自觉性。”
通过深入挖掘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新华日报史,每篇报道在充分吸收《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这部重要文献“富矿”的基础上,以多方史料相互印证的方法丰富报道内容、真实还原历史。这样的写作思路在陈军看来,极具创新性。“特别是深度挖掘《新华日报》的历史报道,让陈旧的史料鲜活起来,既还原史实,又兼顾了特性,这点非常值得肯定。”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融媒体新闻行动中,记者们凭借“刨根问底”的“钻”劲,不仅联系上电影《五朵金花》导演王家乙的女儿王晓莲、歌曲《南泥湾》作曲者马可的女儿马海莹,还采访到了多位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对此,陈军感叹,寻找江苏文艺人后人说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化“不能”为“可能”,说明江南时报的工作力度大,对新闻行动的重视程度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敬业性。
反响强烈、好评不断,本次融媒体新闻行动为何取得良好成效?陈军认为有三个方面重要原因。
首先,江苏文艺人自带光芒。延安十三年时期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批江苏文艺人佳作频出,流传至今。“他们取得成绩并非一蹴而就,也需要经历奋斗成长。能精准还原他们的成长历程尤为重要。”陈军认为,以雅俗共赏的方式“讲故事”最能引起读者共鸣。“江苏文脉悠长、底蕴深厚,江苏人爱江苏人,江苏人为江苏感到自豪。当人们借此得知,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出自江苏籍文艺人之手,自然会引发热议。”
其次,书报相伴实现“双赢”。“书有厚度,报有广度。《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是我耗费很长一段时间精力推出的学术成果,将60余位江苏文艺人的人生轨迹集成一册书籍推向市场,短时间内好评如潮。然而,书籍始终有传播的局限性,而媒体的广泛宣传正好能填补这一空缺。”陈军认为,江南时报利用报纸新闻报道灵活、精萃、持续的特点,结合短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组合互动,更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再次,报道让文艺闪耀时代的辉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陈军表示,在此重要节点上宣传一批满怀强烈爱国之志、自觉报国之心的文艺人,是全面彰显江苏革命前辈的情怀与风貌,是从崭新角度充实丰富“红色江苏”的内涵与外延。“江南时报作为省级媒体,眼界深远、境界开阔。此次新闻行动充分体现了大报风范。”
用好“书与报”
深刻烙印江苏“文艺符号”
“向着艺术呼吸/让群众的气息音响/生长在一起/把你们的作风/创造的热情传遍大地……”常州作曲家瞿维的弟弟瞿世俊投身抗战,于1938年4月抵达延安。他爱唱歌和写诗,被战友们赞誉为“青年诗人”。
曾风靡全国的电影《三毛流浪记》,其导演严恭出生于江苏南京。“任何时候都要听党的话,紧跟党走!”牢记哥哥的嘱托,严恭的弟弟严正毅然奔赴延安从事群众文艺工作。
……
目前,陈军正在进一步挖掘更多江苏文艺人的真实故事,以新史料、新发现不断充实校正书中内容。“《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第一版发行后,与江南时报的深度合作也给了我许多灵感,提供了更多拓展渠道。”在北京,陈军曾与舒强、马可、瞿维等名家的亲属见面交流,得知还有来自江苏的专家和媒体在关注着这批江苏文艺人,他们都非常感动。
“我曾经去舒强的女儿家拜访。老人家一个人居住,行动不便,听力也不好。我看到老人颤颤巍巍的样子,都不忍心开口,她却十分热情,想把电脑里关于父亲的资料毫无保留分享出来。”这让陈军的内心深受触动,“《歌唱祖国》《咱们工人有力量》《南泥湾》……这些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在我国家喻户晓,然而却鲜有人知道是江苏人创作的作品,两者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如今,随着他们后人的老去,抢救性地发掘和呈现这段历史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今天我们以‘书与报’形式留住江苏文艺人的珍贵记忆的重要意义。”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是文艺工作者共同的时代命题。陈军认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融媒体新闻行动并未完结,而是一次全新的开始,以创意形式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目前,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南京图书馆携手江苏多地图书馆举办的“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展览正在线上线下火热开展,越来越多的人正共同聚焦这批江苏文艺人。
“还原真实、铭记历史,总有人要做这件事。这也是你我正在奋斗的方向——让江苏文艺人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陈军认为,后续还要继续全方位地关注这些历史人物素材,更全面、立体、深入地展开宣传研究,同时进一步打造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主题的相关特展和场馆,推动人物故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红色记忆”“江苏符号”在中华大地绚丽绽放。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杨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