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后再看李菁,才明白他跟郭德纲散伙,根本不是因为分钱不均!

内地明星 1 0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24年3月的两条新闻使人们对一个原本熟悉的人有了新的认识。

这边厢,德云社在马德里站进行巡演,将中国相声的魅力带到了西班牙。大洋彼岸的观众被逗得前仰后合,社交媒体上的视频点赞量持续上涨,一时间"国潮出海"的现象再添新例。

而在另一边,一位曾经的德云社元老李菁,竟悄无声息地当选了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这个新闻或许不如马德里演出那样轰动,但对了解德云社历史的老观众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重的回响。

提到德云社,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郭德纲、郭麒麟、岳云鹏,而李菁作为德云社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却鲜为人知。

如果没有他,那么今天的德云社可能就不存在。

14年前,德云社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正是这位出身富贵的相声演员用自己的资金为其续命。然而,这位功臣为何选择默默离场?更为疑惑的是,即使离开,他至今仍在维护郭德纲和德云社。

“德云社的发展空间有点小。”李菁曾经这样回应媒体。

14年过去,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往事,才发现李菁和郭德纲的散伙并不仅仅是因为外界传言的分钱不均问题。

背后有个关于选择、情怀与现实的故事。

有时候,时间是最好的注解。今天的例子,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另一个则默默守护着相声艺术的根脉。这看似不同的道路,却都通向了各自的精彩人生。

2010年,再次引发了一场重大的风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挫折,它成为了我们心中难以忘却的至暗时刻。

2010年,对于德云社来说是动荡不安的一年。两个不怕死的狗仔,引发了一场足以撼动整个德云社的风波,令人意想不到。

当时的德云社正处于崛起期,在李菁和张文顺的支持下,团队终于有了起色。但是,一些贪婪的狗仔盯上了这个新兴的明星团队,试图挖掘独家新闻,赚取丰厚的利润。

那是个普通的下午,两个狂妄自大的记者擅自进入了德云社演员的宿舍,试图偷偷拍摄。结果毫无悬念,他们被郭德纲的徒弟们当场发现并制止。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徒弟没有任何警告或商量,直接就动手了。

一声清脆的声音,狗仔的相机掉在地上。

现场秩序瞬间失控,两个记者被打得鼻青脸肿。现在这可惹毛了他们!

老话说的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种事,一般道个歉也就完了。然而郭德纲却不是这样,他不仅没有第一时间出面调解,反而急于撇清关系。

这位相声界的师父,选择用“胆大作为”的方式与电视台对抗,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这并不是在解决问题,反倒是在添乱。

记者们可不是好惹的,直接将此事捅到了电视台。电视台看到这一幕,感到了威胁,立即与德云社解约。

德云社突然全面下架,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看到这一幕的德云社演员们,心里都起了疑心,却没人敢说什么,毕竟这是郭德纲的地盘。唯有李菁,这位从一开始就和郭德纲并肩作战的兄弟,选择了退出。

他没有大肆宣告,也没有四处哭诉。就这样,默默地收拾东西离开了。当记者问他为什么离开德云社时,他只是淡淡地说:"德云社的氛围变化让我感到难以适应,发展空间也比较有限。

这短短的一句话背后,隐藏着无尽的不甘和失望。这位曾经的功臣,用他的沉默展现了真正的大智慧。尽管他可以将实情公之于众,让郭德纲陷入舆论的漩涡,但他还是选择了维护这个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以及他们共同创建的德云社。

在这一刻,德云社内部真正的分化开始得以见证。造成分解的原因并非钱权分配不均,而是在应对危机时,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其实没有人能想到,这对曾经的"难兄难弟"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要追溯他们的故事,那就要回到那个曾经在北京的老茶馆。

当时的李菁家境富裕,在北京二环已经有好几套学区房。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下课后跑到茶馆,与其他快板爱好者切磋技艺。

郭德纲那时的形象用现在的网络词形容就是"低矮穷胖",而且衣衫褴褛。

在茶馆里,李菁第一次看到这个陌生的面孔,好奇的他上前搭话。然而,他不知道,这个看起来平凡无奇的胖子,居然能一开口就把他镇住。

"诶,你还别说,郭德纲这人看着有些呆萌,但是这张嘴确实有两下子。"每当李菁回想起当年的事情,总是这么说。相声演员斗嘴,本是为了一决高下,没想到却成了两人结缘的开始。

富家子弟遇上穷小子的情节,在小说里都不算罕见。但是李菁和郭德纲的故事,却比小说更加戏剧化。

当时的德云社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演出时场下甚至只能凑齐三个观众。但李菁和张文顺却毫不在意,他们默默地掏腰包来补贴团队。

一年接着一年,他们始终不渝地投入,只为坚守一个简简单单的信念——让这个团队能够走得更长远。

"我从没抱怨过,即使他天天花我的钱,吃我的。"李菁这样解释,听不出他有任何不满。对他来说,这并不是施舍,而是他对相声艺术的一种坚定的信仰。

努力总会有回报的,德云社逐渐有了起色。从最初的三个观众到场内座无虚席,从无人问津到一票难求。

李菁望着台下愈发增多的观众,心中无以言表的欣喜溢于言表。

现在回望这段历史,发现散伙的真实原因并非外界盛传的分钱不均。倘若只为钱财,当初李菁又岂会一出资助多年。

这里面有很多门道,就是两个人在面对成功的态度和选择上有所不同,以及情怀与现实的较量。

有人说,商业交往中,没有长久的朋友。但李菁和郭德纲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真的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

谈起李菁的相声天赋,那得从他小时候说起。如今担任华北曲艺家协会主席的他,从小就被誉为神童。

年纪轻轻就能背《三字经》,把他妈都给吓着了,以为儿子脑子烧坏了。可这才哪到哪?到了7岁,这小家伙竟然把《山海经》都给背下来了。

小李菁的家里条件不错,住在北京二环的学区房里,出门都有专车接送。尽管如此,她最喜欢的事情还是跟着奶奶上街听相声。

那小脑袋一点一点的,学人说相声的样子,逗得街坊邻居们直乐,他们都说这孩子说起相声来活像个小憨豆。

有一次,李菁和妈妈去公园,车上放着《狸猫换太子》。开始妈妈没注意,等反应过来,发现儿子已经把《珍珠翡翠白玉汤》整段都说完了!这可把妈妈吓到了,立马拿出录音机,想看看儿子还有什么厉害的。

没想到啊,这小子对于陌生的曲子也是一点就通,小手舞动,声情并茂,把个相声说得有模有样。他的母亲在一旁看得直偷笑,心想:这孩子,真是有这方面的天赋。

然而,在那个年代,学业是正事,他的母亲与李菁约定:可以学习相声,但不能耽误学业。于是,李菁开始了他的相声之路,并拜在了快板名家梁厚民的门下。

这段童年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李菁日后做人和处事的方式。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和系统的训练,使得他形成了沉稳内敛的性格。

这与郭德纲从底层打拼上来的经历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可能正是这不同的成长背景,让他们在面对成功和危机的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一个选择沉默,一个选择对抗。

时间是个神奇的东西,总能让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

郭德纲自己也承认:"德云社功劳最大的人是李菁!"这句话背后包含了很多往事和感慨。那个曾经默默付出的富家子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江湖义气。

有意思的是,李菁即便离开德云社多年,在各种场合提到郭德纲,也从不言说其半点不是。无论是私下聊天还是节目访谈,他始终尊崇这位曾经的好兄弟以及他们共同创办的德云社。

他的胸怀实在是让人敬佩不已。

常言道,时间是最好的答案。你看,2024年的两条新闻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德云社在马德里的表演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而李菁则当选为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

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安排吗?一个走向更大的舞台,在国际上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默默守护着相声艺术的根脉,为传统曲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实想来,他们的分道扬镳其实并不是因为钱的问题,当时德云社处于困难期,李菁也不会掏那么多年的钱。

归根结底,这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方式,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李菁用他的方式证明:他离开德云社后照样能飞黄腾达,不受任何人的压榨。而且,他实现了真正的"不计前嫌"——明明可以说,却选择不说;明明可以怼,却选择祝福。

这或许就是人生吧。有时候,看似失意的事,说不定正是另一种美好明天的开始。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有些人的离开,并不是终点,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李菁用了14年的时间生动的告诉了我们,有时候沉默会比争辩更有力量,而大度更值得我们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