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正值青春,却从大楼一跃而下。
留下一句遗言令人泪目,也留下年迈父母承受痛苦。
演员尚于博,究竟为什么而想不开?
1他是《陆军特战队》中追求白凌云的兵王“聂志远”。
他是《天涯歌女》中周旋的好友“赵丹”。
他是《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的前男友“李鸿明”。
在早期的电视剧中,处处都能看到尚于博的身影。
他就像是为了衬托红花的绿叶,为小角色尽心尽力毫无怨言。
演戏是他热爱的事,却没能将他从深渊中“拉”出来。
2011年 10月25日,尚于博独自来到楼顶,开始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徘徊。
在这三个小时里,他的内心必定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挣扎。
他或许在回忆自己的一生,从童年的孤独到对表演的热爱,从大学时的努力拼搏到事业上的起起伏伏。
他可能想起了自己曾经在舞台上的辉煌时刻,也可能想到了抑郁症给自己带来的无尽痛苦。
在楼顶,他的眼神空洞,看不到一丝求生的欲望。
但同时,他的内心也许在做着激烈的斗争。
一方面,他可能对这个世界还有着留恋,留恋自己的家人、朋友,留恋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另一方面,抑郁症的折磨让他觉得生无可恋,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他在楼顶踱步,每一步都充满了纠结和无奈。
这三个小时,对他来说,仿佛是一场与命运的较量,也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
但最终,生的希望没有获得胜利,这个只有28岁的年轻演员,毫不留念的从楼顶一跃而下。
尚于博在跳楼前留下一句遗言:
“我的死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不要怨任何人。”
在放弃世界的时候,他却仍然想着别人。
即使在被抑郁症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时候,他依然不想让自己的死给任何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但尚于博的去世,让他的亲人朋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他的母亲毛爱珍在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
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曾经那个活泼开朗、充满朝气的儿子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她。
毛爱珍在回忆起儿子的点点滴滴时,泪流满面。
她想起儿子小时候对表演的热爱,想起他在舞台上的光芒四射,想起他为了梦想努力奋斗的样子。
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为了回忆,只剩下无尽的悲痛和思念。
尚于博的去世也让他的朋友们深感痛心。
那些曾经与他一起拍戏、一起奋斗的朋友们,怎么也没有想到。
那个在剧组里总是充满活力、亲和力十足的尚于博,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伙伴王珞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们一起拍戏的过程中,尚于博十分活泼,给人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然而,谁也没有察觉到他内心的痛苦,他默默地承受着疾病的折磨,直到最后一刻。
那么造成尚于博走上“不归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1983年,尚于博出生在湖北荆州。
父母从事文艺工作,后为更好生活去深圳经商。
尚于博随父母来到陌生的深圳,因不熟悉环境没有玩伴,加上父母忙于工作,他时常感到孤独。
孤独的童年里,看电视成了他的爱好,尤其钟爱武侠剧,还喜欢模仿剧中人物,也由此喜欢上了表演。
读书时,尚于博性格孤僻不合群,他努力融入集体。
但大多数时间,他选择安静独处发呆思考。
高中时,热爱表演的他加入学校戏剧社,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担任男主角。
此后,他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真正演员的梦想,因为他觉得只有演戏能让自己找到快乐和自我。
可这种性格,却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2001年高考,热爱表演的尚于博以670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中戏表演系。
大学期间,他拼命努力学习,成绩优异,为人踏实,深受同学们喜欢。
甚至还没毕业,就已经有广告商纷纷找他拍摄广告。
但尚于博甚至打好基础才是关进,因此一心扑在学业上拒绝了那些邀请。
事实证明,脚踏实地的人果然运气不会太差。
大三时,尚于博被导演沈东相中邀请拍摄电影。
但起初,尚于博并不想参演电影,因为他最大的梦想是演话剧。
能够在话剧界留下成绩,才是他的理想。
可在班主任劝说下,他才答应参演了个人首部电影《枪手》,饰演男主角“肖聪”。
他没有因参演电影而急功近利,依旧踏实排练作品、磨练演技。
成绩优异的他还成为班级学习委员,老师眼中的尚于博,前途不可限量。
大四时,尚于博与同学合作投资话剧《长椅逸事》,饰演有梦想的工人。
这部话剧大获成功,受邀到不少剧院演出,让他更加坚定了对话剧舞台的痴迷与向往。
尚于博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演艺事业逐渐走上正轨。
他凭借出色的表演和硬朗的外形,逐渐被观众熟知。
在《娘家的故事》中,他饰演的沈建弘一角,更是让他的人气大增。
随后,在《杜拉拉升职记》中,他饰演的李鸿明。
虽然不是主角,但他精湛的演技,生动地诠释了角色的复杂性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尚于博的演艺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他的作品不断在各大电视台播出,积累了不少粉丝。
可超强的共情能力,和他的成长经历终于在多年后“触底反弹”。
3尚于博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常常全身心地投入,这也使得他很容易受到角色的影响。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对角色的深度沉浸,让他的情绪逐渐出现问题。
2009年5月,尚于博向母亲透露自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随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之路。
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同时还通过旅行、健身、写快乐日记等方式来缓解病情。
然而,抑郁症的治疗并非一帆风顺。
药物的副作用让他的脸越来越浮肿,拍戏时也常常犯困、记不清台词、注意力难以集中。
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难以治愈。
但尚于博并没有放弃,那时候的他还对生活和未来有着希望。
他坚持跑步,常常泡在健身房,做一些难度极大的训练项目。
尽管如此,他的病情还是时好时坏。
2011年7月,尚于博带父母外出旅游前,抑郁症复发,此后四个月不断加剧。
9月20日,他本应去参加派对,却在半路拐到另一个小区,上了顶层。
在楼层边缘,尚于博突然清醒后怕,却怕父母担心,对这事只字未提。
10月初与好友自驾游,在途中尚于博躁郁症发作,开心得哈哈大笑,大喊“我好了!我好了!”。
但实际上,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10月23日,尚于博找母亲决定选择哪一部新戏合作,那时他已经因重度症状发作无法做出任何决定。
两日后,他没有战胜心中的“病魔”。
或许对于尚于博来说,这是一种解脱。
但对于爱他的人来说,未来的每一天,都在痛苦中度过。
尤其是他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该如何缓解?
母亲的心中充满了痛心与自责。
她回忆起儿子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如今都成为了刺痛她心灵的利刃。
她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察觉到儿子的异常,为什么没有在儿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支持和帮助。
而父亲也同样沉浸在悲痛之中。
他们曾经为了给儿子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打拼,却忽略了儿子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他们后悔没有多花时间陪伴儿子,没有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为了不让尚于博的悲剧再次发生。
母亲毛爱珍在儿子逝世1周年之际,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关爱抑郁症患者的公益基金会。
她四处奔波,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筹措活动经费。
她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帮助,尚于博的故事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而尚于博的母亲用自己的行动延续了儿子的爱心,让儿子的生命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了升华和延续。
尚于博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生命只有一次,要珍爱生命”。
这世上,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因为生命从来都不怕“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