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回归,互联网过年。
连更三条视频,李子柒宣告回归,三条视频让整个互联网从白天沸腾到晚上,甚至连海外也同步开启了追更模式。
两支视频发布后,“李子柒”相关话题迅速登顶热搜,全网213余条热搜上榜。3小时内,多平台点赞量均破百万,抖音日涨粉350万,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微博视频发布6小时播放量即破亿。截至11月13日12时,两支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亿次。视频在海外发布后,10分钟爆超5000条评论,当日李子柒YouTube粉丝订阅量破2000万,数十万网友热情回复。
这一天,又感受到了李子柒视频里熟悉的治愈感。
很多人说,爽。
爽,不只看到了互联网白月光的回归,而是真正见证一个普通人,机缘巧合之下因视频创作为人熟知,一次又一次打破了质疑、谣言和偏见,当大多数人以为她因江湖纷争“金盆洗手”,她却潜心修习三年,“学成归来”,其人其作焕然一新。李子柒视频作品《一物一生》中,曾以漫长的时光记录二十多种农作物的故事,如今,再回看李子柒的故事,衔接上这看似沉寂实则沉淀的三年,怎么算不上一句热血沸腾呢?
最爽的是,属于李子柒的故事,还在继续。
再没有谁能复刻李子柒这如同重生爽文般的逆袭人生:
6岁,因不被继母善待,爷爷奶奶把年幼的李子柒接回了家。
11岁,只剩奶奶和她相依为命,本不宽裕的日子变得更为紧张。
14岁,李子柒进城谋生,露宿过公园的椅子,啃过很久的馒头,当服务员的时候,领着一个月300块的工资。
22岁,奶奶生了一场病,李子柒选择回家照顾奶奶,在线上开了家不怎么赚钱的网店。
离她被更多人看到,大概还有四五年。
单拎出来任意一个时间点,都会有人叹息李子柒此前经历之坎坷。
站在任意时间线往后回望,若不开上帝视角,谁又会相信李子柒真的能做到:全网粉丝过亿,任一视频都有千万级打底的播放量,被各大媒体报道,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人们知道她、喜欢她,并热切地和身边的中国人讨论关于她视频里的种种。
这一切,差点在2021年戛然而止。
2024年11月12日,李子柒更新,有人戏称为《重生之白月光归来》第一章:白月光回国之子柒东来。
单看标题,似乎就能预见这篇“爽文小说”在互联网的又掀起怎样的波澜。
回看李子柒归来,这是一个女主角史诗级别的爽文,却和言情小说无关,李子柒的背后没有任何助力她成功的霸道总裁,只有面对资本和诋毁依旧挺直的脊梁。
2021年停更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李子柒的反击。说到底,MCN机构为创作者提供一系列服务,旨在实现流量变现,这决定了MCN天然想要利用IP影响力获取利益的底色,但过度的商业化行为和李子柒本人想要“保护李子柒”的理念背道而驰。
尽管在舆论上,MCN机构常常处于被声讨的地位,但在现实中,往往是创作者处于实际话语权的劣势地位。每年都有这样的案例,知名视频创作者因和签约机构产生纷争,或面临高额违约金,或被封禁账号。能从MCN机构设下的种种限制之下全身而退的博主,往往寥寥无几。
在长达一年多的对薄公堂中,李子柒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成功从与资本的博弈中抽身而出,奔赴更为纯粹的远方。
面对铺天盖地的“团队” “造假说”质疑时,李子柒公开了创作历程:“2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按动(相机)开关4万次,按每条素材走25步来算,步行约260公里。”所有视频,均由她本人构思、拍摄、剪辑、配乐,直至成片。
困扰于拍摄的效率,李子柒也干脆真的找了一个团队,小助理民国、摄影师舅舅和阿浩——四人小队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合作。而李子柒的粉丝,也从200多万,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单就海外YouTube订阅量,就已将近2000万,可能再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家里入不敷出的时候,李子柒并没有被动接受外界的帮助,而是主动进城打工;奶奶生病需要看顾的时候,李子柒宁愿放弃在城里打拼的一切,毅然回乡;在老家不知道什么工作可以增加收入,那就先听听别人的建议,试着拿起手机拍点短视频。
如今看来,这些选择当然显得不够思虑成熟,然而对当时的李子柒来说,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她做决定,面对纷至杳来的困难,李子柒的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打怪升级,她退无可退,唯有前行。
有句话说:“不要相信掌心的纹路,要相信十指握成拳头的力量。”
无数次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始终只有李子柒自己。
而对于观众来说,暌违三年,熟悉的一切都回来了。
李子柒的视频有一个有趣的彩蛋:海外平台下的评论区。
中国人喜欢李子柒的视频并不意外,毕竟中国人的传统血脉里就镌刻着存在千年已久的种地基因,而在传统东方美学的浸润下,大多数人的骨子里有着对归田园居般诗意生活的向往。
外国人也无法自拔地爱上了李子柒——带有东方神秘力量的迪士尼公主,在一方小天地自给自足,与自然和动物和谐共处,还有一个慈祥和蔼的奶奶和她相伴,她似乎掌握着有数不清的技能,让一切食物从零到有,把一切旧物变废为宝。李子柒的视频是一扇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窗口。
李子柒在国外最受欢迎的视频《年货小零食特辑》,有1.3亿的播放量。
看到外国人喜欢李子柒的视频,总有一种与有荣焉的爽。
李子柒以个人独特化叙事作为跨越文化沟通的桥梁,让全世界看到并欣赏我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人们新奇也好,佩服也好,这样的了解,打破的是数以“千万”计的刻板印象。
早在8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漆器。浙江井头山遗址挖掘出的两件木器文物,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源自《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8日 09版))然而,漆器的英文名却叫做Japan,这门手艺在日本,被发扬壮大。
漆器、竹艺、绒花......这些手艺或是中国独有,或是中国早有,我们却缺乏足够的声量打破外界的认知。在传统文化越来越为本国年轻人所喜爱的当下,我们期待更多关于中国的故事能为世界所熟知,李子柒的身上,承载着这样一份厚重的期待。因为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同类型的博主,可以比得过李子柒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清华大学蒋俏蕾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李子柒的视频在海外传播中展现出跨文化传播的新特点,她的个人化叙事和独特的镜头表达,突破了国家之间文化、语言的障碍,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一口气看完李子柒的三条视频,爽字,说倦了。
视频还是熟悉的风味,没有旁白,只有极为简单的步骤注解;青疙瘩般的柚子长成诱人的金黄色后熟落,从短袖薄衫到厚实棉袄,她还是会花几个月的时间耐心雕琢一门手艺,而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奶奶和子柒一同撑在窗台边,静静仰头看雪花落下。
重新流转的时间,也是李子柒送给所有关注她的人,最好的礼物。
三个视频,也是一张封存三年后揭晓的答卷:为什么在同类创作者多如过江之鲫的当下,人们依然期待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归来?
这三年,李子柒全身心投入到了非遗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学习非遗技艺,将这一过程记录并拍摄视频,这些,只是她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传统文化视频创作领域,早已百花齐放,但曾经一枝独秀的李子柒,从一开始,就没有囿于视频创作的方式,在视频之外,她能做到的还有很多。
譬如,通过帮村中拍摄古法柿子的宣传片,成功帮村民打开柿子的销路并实现增收。拍摄记录是过程,宣传是手段,但种种努力所抵达的最终目的,是帮更多普通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与此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触及到更多人的日常。
诚然,看到李子柒更新视频,是11月的意外之喜,然而,仅仅用优质视频创作者来定义李子柒,已经稍显局限。在新华社的采访里,李子柒再次出现。
没有更新视频的三年,李子柒走访了全国20多个省市,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在深入学习和了解非遗技艺之后,李子柒有了更多的时间倾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年过八旬的王振兴,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人。2018年,李子柒前往江苏南通,跟随王振兴学习蓝印花布手艺。王振兴的儿子、孙子虽然都继承了这门手艺,出于现实考量,孙辈们却并未以此谋生。6年后,王振兴开心地拉着李子柒的手,和她分享最新的作品,它们既时尚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这些作品设计均出自他的孙女之手。
用更多方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也是李子柒未来的探索路径:根据过去几年的调研结果,针对性解决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年龄断层、缺乏有效宣传手段等问题,并搭建保护非遗传人个人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譬如,将年轻的自媒体创作者和年长的非遗传承人聚在一起,创作者学技艺,传承人学设计、学宣传。
网络视听语言,让优质的传统文化变得鲜活,然而看到之后,优质内容的生命力只存在用于作为载体的视频本身,一门门古老的手艺和传承人依旧面临处于被遗忘的边缘,其境遇并未因一时的注视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或许李子柒的野心同样在于此,她要作为文化传播的窗口,让传统文化融入更多人的生活。在新华社的采访中,李子柒说:“我要做传承的话,就不应该只有短视频。我认为不管是互联网、短视频、科技、AI,这些东西它其实都可以成为我展示自己的生活,还有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我想要继续往前走走看,看能不能踩出一些新的脚印。”
连更三条新视频,何尝不是新的《一物一生》系列,每一项流淌于华夏血脉的传统技艺,倾注了匠人们一生的心血,或许在日后,也能伴随人们的一生。
再一次,李子柒乘着时代的风,即将同风而起。
李子柒何时更新下一个视频?答案或许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她重新站在了国际视野之下,而李子柒本人和她即将续写的故事,都属于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