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食色性也。
这句话说出来略显文绉,但也不免直白,具体的意思大家都一万个明白:人活着就要满足生理需求。
一方面人要养活自己,另一方面人要繁衍生息,结婚生子通常是人生的绕不开的过程,不过近年来这成了令长辈头痛的事情。
长辈就等着孩子们喜结连理、多子多孙,但青年人似乎永远不着急,甚至对婚姻恐惧、免疫,等得长辈头发都没有一根黑的。
这不是普通家庭的烦恼,名人也会遭遇这样的感情支离,比如艺术家雷恪生的子女也不让他省心,到现在也没有享受到天伦之乐,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讲雷家的烦恼故事。
艺术家雷恪生
雷恪生这个名字也许我们不太熟悉,但雷老爷子的脸我们再熟悉不过,露牙笑眯眯一副慈祥样貌。
和宋丹丹合作小品中的懒汉、在小品中被黄宏弹了四个脑瓜儿的老谭、《大宅门》里的总管家、《暗香》中的七叔,都是雷老爷子没错了。他可以说是中国千家万户的明星脸,80多岁可谓人民艺术家。
1936年雷恪生出生在山东,从小就跟着戏迷父亲去梨园听戏,算是从小就跟艺术结缘,回到家父亲还会给他详细地讲一遍故事梗概。耿直又幽默的他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就从事专业表演,至今已经参演30多部电影、70多部话剧和上千集电视剧。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级演员,雷老爷子为后生树立了一个标杆,他饰演的多是生活中的小人物,每一个心理、语言、动作细节都拿捏得非常到位,他很投入但投入得自然而然,深入人心因为一点都没有矫揉造作。
雷恪生之所以被人民认可,因为他愿意为艺术献身,老爷子很少用替身,一度因为在戏中小跑而送医吸氧,也因为他超强的感染力。
当雷老爷子出现在大众荧屏,所有人都会被他带入戏中,并且可以得到放松和欢愉,可以说雷恪生的成功靠的是实力,他在台上和台下的功夫都是一流的。
雷恪生的婚姻家庭生活
对于名人,我们都想知道他们的家人是谁,雷恪生的妻子是谁?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因为大家都想知道,是谁这么有福气可以分享雷老爷子的快乐。
雷老爷子的演艺事业比较顺利,但在婚姻上略有一些坎坷,其实雷恪生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后留下一儿一女。
雷恪生需要兼顾演艺事业和家庭生活,为了给发妻治病和养活两个孩子欠下了不少债务,那段时光可谓非常艰难,很多朋友都劝他再找一个老婆。
雷恪生找老婆还有一段趣事,当年报社记者去采访他,刊登出他做单亲爸爸的故事,这无疑是一则面向全国观众的征婚广告。
45岁的雷恪生受到很多热心人士的关注,有朋友给他介绍大龄女青年,如今雷恪生的老婆是一位中学教师,心甘情愿和他组成家庭。
当时雷恪生的家中只有一个暖壶和一辆自行车,就这样妻子和雷恪生一起还完所有债务,如今依然相濡以沫、携手晚年。
雷恪生之所以能够演好那么多戏,因为妻子在后方把家照顾得很好,妻子对两个孩子视同亲生,这让雷恪生可以安心地背台词、想表演,一个好艺术家不能离开好的家人,雷恪生算是找对了妻子。
子女丁克,雷先生的遗憾
如今雷恪生的戏份已经不多,不过80多岁的他还会偶尔出现在话剧舞台,举手投足间依然健步如飞、神采奕奕,可以说是演艺界的一棵不老松。
走过半生的演艺生涯,雷恪生坦言自已最好的时光都在舞台之上,在事业上了无遗憾。
不过雷老爷子有个家庭遗憾:子女都选择丁克家庭,目前他没有抱上孙子孙女,而且也没有希望抱孩子了,因为一双儿女都已经四五十岁了,儿女们宁愿养狗也不想养孩子。
后来在参加综艺节目《花样爷爷》时,雷恪生多次表示出对小孩的喜爱和对其他当爷爷的人的羡慕之情。
不过雷老爷子也算开明,按照子女的意愿来,从来不会强迫子女做什么,退休后常和老伴出去旅游,一家四口美满和睦也不错,况且雷老爷子的身体非常好,也就可以由着孩子们的性子来。
既然不能享受天伦之乐,雷老爷子就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在中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项目,每年拿出一些资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
一方面可以弥补他在影视剧中的反面形象,另一方面也和孩子们建立深刻联系。对于这么开朗热心的老爷子,真心祝愿他能够健康长寿、继续眉开眼笑。
单身和丁克社会的到来
像雷老爷子的子女一样,目前中国丁克家庭已经超过60万户,单身青年已经超过2亿人,有专家表示,未来社会将不再存续传统家庭模式。
丁克家庭是自主选择,和失独家庭的被迫选择不同,不过他们的未来命运都差不多,老两口在世间相依为命,没有儿女也没有天伦之乐,需要依靠社会方式养老并期盼保持身体健康。
当然,丁克家庭的人会享受没有孩子的自由,不过总是缺少了家庭的活跃细胞。
究其根源,丁克家庭也充满着无奈,有些家庭是不能生,有些家庭是不想生,而有些家庭却是不敢生。
不能生的是因为身体原因,比如石女,有些人最后选择抱养孩子;不想生的不一定因为资金不足,也许不喜欢孩子,也许有更大的事业要做。
不敢生的最无奈,明明想要孩子却不能要,特别是在大城市,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实在太大了,这让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最后落得个人生大遗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所有相爱的人都能如愿,不论丁克与否,愿我们都能健康快乐。
文/知行路上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