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一个新闻,那就是刀郎登上了《纽约时报》,里面称他是“中国真正的音乐人”,但是这件事情其实完全就是有人为了捧杀刀郎,所搞出来的事情。
而其中的目的就是让网友对于刀郎有更高的期待,最终让他一败涂地,可以说这样的行为对于任何一个音乐人来说,其实都是致命的,但是刀郎却不会,因为他的高度已经决定了他能达到怎样的水准,所有人其实都是心知肚明的。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捧杀刀郎?刀郎如今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
去年刀郎用一首《罗刹海市》宣布了自己的回归,再到如今全国的巡演,自然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当初与刀郎有一定仇怨的那些人,自然也在关注着刀郎的现状,尤其是一个叫陈伟的音乐人,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紧盯着刀郎进行一系列的侮辱和谩骂。
尤其是在这段时间刀郎开演唱会的时候,他更是第一个站出来,指责刀郎演唱会没有水准的,原因却是可笑的,刀郎只有初中的文凭,让很多人都是莫名其妙,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有些人并不想让刀郎火起来,而这就不得不提,刀郎火起来的原因了。
刀郎,原名罗林,出生于四川资中,却在新疆找到了自己的音乐归宿,早年间,他辗转多个城市,组建乐队,四处走穴,经历了底层音乐人的辛酸与坎坷。
在新疆的岁月里,他深入民间,汲取音乐养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刀郎”风格,新疆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西域音乐的元素,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爆红埋下了伏笔。
2004年,一张名为《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专辑横空出世,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强大的幕后推手,这张专辑凭借着口口相传的力量,创造了惊人的销量奇迹。
在盗版猖獗的年代,正版销量达到270万张,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刀郎的名字,也从新疆走向了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星。
他的歌曲,歌词朴实无华,旋律朗朗上口,唱出了普通人的心声,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在KTV里,在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他的歌声,刀郎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用音乐讲述了底层人民的故事,表达了他们的情感,这正是他能够引起共鸣的关键所在。
刀郎的“土味”并非粗制滥造,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他的音乐,根植于民间,汲取了大量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西域风格。
这种风格,不同于流行音乐的精致和华丽,却有着一种原始的野性美,正如音乐评论人丁太升所说,“土”并非低级,而是刀郎审美定位的基石。
刀郎的成功,恰恰在于他没有盲目追求“高雅”,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他用“土味”的音乐,唱出了普通人的心声,表达了他们的情感,这正是他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刀郎的音乐,是一种民间艺术的审美,一种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他用音乐记录了时代变迁的轨迹,也记录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歌声,是底层人民的心声,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这却恰恰的触碰到了一些自诩高雅音乐的底线。
捧杀然而,随着刀郎的爆红,各种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质疑他的音乐品味,有人批评他的歌词低俗,还有人认为他的成功只是一时的昙花一现。
2010年,那英在担任“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评委时,公开反对刀郎入围“十年影响力歌手”,并称刀郎的歌曲“不具备审美观点”。
这一事件,将刀郎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引发了关于音乐价值观的激烈讨论,刀郎的“土味”风格,与当时的主流音乐审美格格不入,这也导致了他受到了不少音乐圈人士的排斥,在经历了这些争议之后,刀郎选择了隐退,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2023年,刀郎带着新专辑《山歌寥哉》高调复出,这张专辑延续了他一贯的“土味”风格,却融入了更多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专辑中的歌曲《罗刹海市》,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有人认为这首歌是在讽刺歌坛乱象,有人认为是在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还有人认为只是单纯的艺术创作。
无论如何,《罗刹海市》的爆红,再次证明了刀郎的音乐实力和市场号召力,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疯狂的“捧杀”。
刀郎复出后,各种关于他的新闻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刀郎登上纽约时报”的传闻,在社交媒体上,一张据称是《纽约时报》的报纸截图广泛传播,截图中刀郎的照片赫然出现在头版,并配有“中国真正的音乐人”的评价。
这个消息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许多人将其视为刀郎走向国际的象征,也有人将其视为对当年质疑刀郎的人的“打脸”,然而,很快就有媒体和官方机构辟谣,称这张截图是伪造的,原版报纸的内容与刀郎毫无关联,所谓的“纽约时报”报道,纯属子虚乌有。
这场“纽约时报”事件,是典型的“捧杀”案例,一些粉丝为了抬高刀郎的地位,不惜编造虚假信息,进行过度宣传。
这种行为,看似是对刀郎的支持,实则是在给他制造更大的压力和困扰,虚假的赞誉,如同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一旦真相被揭穿,不仅会损害刀郎的声誉,还会让那些真心喜爱他的粉丝感到失望。
除了“纽约时报”事件,刀郎复出后还经历了其他形式的“捧杀”,例如,有人将他比作“民族英雄”,认为他的音乐代表了大众的口味,是对“主流音乐审美”的反击。
这种说法,看似是对刀郎的赞美,实则充满了夸张和误读,刀郎的音乐,的确贴近大众,表达了普通人的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音乐就代表了所有人的审美。
将刀郎的音乐与“主流音乐审美”对立起来,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利于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也会加剧网络上的争论和对立。
刀郎澳门演唱会的盛况,也成为了一些人“捧杀”的素材,演唱会门票一票难求,现场气氛火爆,这些都足以证明刀郎的人气和影响力。
然而,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开始夸大宣传,甚至编造一些不实信息,例如,有人声称赌王四姨太梁安琪也到场观看演唱会,并将其解读为“上流社会”对刀郎的认可。
虽然梁安琪确实到场观看了演唱会,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上流社会”的看法,更不能将其拔高到某种象征意义,这种过度解读和炒作,只会加剧“捧杀”的程度,对刀郎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过度追星和虚假宣传,对刀郎的声誉和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刀郎的音乐,原本是以其朴实、真挚、接地气的特点而受到大众喜爱。
然而,在“捧杀”的氛围下,他的音乐被赋予了过多的象征意义,甚至被一些人神化,这种过度解读,扭曲了刀郎的音乐形象,也让他的音乐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
更重要的是,“捧杀”会让刀郎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他的创作状态,一个艺术家,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平静和自由的创作环境,而不是被各种虚假的赞誉和过度解读所包围。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