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琳的控制癖,终于引发全网热议。
吐槽有之。
辱骂有之。
攻击与审判更是无处不在。
但麦琳违法了吗?犯罪了吗?破坏公共秩序,伤害社会伦理了吗?
其实也没有。
那为什么大家要围剿她,恨不得将她逼死才罢休?
因为她的疯癫、情绪化、格局小、不自洽,引起了不少人对家中控制成瘾的长辈的阴影。
我们不能骂长辈,只能骂被我们投射了长辈形象的麦琳。
只是作为一个写作者,跟着狂欢与猎巫,有违本意。
我还想知道真正的原因:
为什么麦琳明知不妥,依然不改变?
李行亮似乎也没有去改变她的强烈意愿。
那么,她的疯癫与病娇,到底因一意孤行,还是因集体合谋?
是她自己造成的,还是被某些力量,推至如今的境地?
说得更直白些——
是不是丈夫与环境,家庭与社会,将她或显性或隐性地,摁在了那个定位中。
并让她自己也认同了这个定位。
我在想,在进入家庭之前,李行亮有没有许过承诺?
类似,“你辞职吧,为我生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好好照顾家庭,我会用尽全力让你们母子三人幸福一生。”
有没有?
也就是说,他有没有给麦琳制造过一种幻觉,让她以为牺牲前程之后,会获得“幸福”的回报?
而“幸福”是什么?
在传统女性的认知中,如果将其具象化,就是——
丈夫体贴关怀一生只爱她一人、儿女听话可爱、育儿像偶像剧一样轻松、家务只需花极少的时间就能搞定、孩子争气考好大学找好工作顺利结婚生子......
看着美好吧。
其实极为可怕。
因为这个“幸福”场景,是被定死的。
这个场景里,所有人都被镶嵌在固定的模式中。
不能出错。
不能有自由选择。
每个人都不能走出设定之外。
仿佛都是物,老老实实地,站在某个位置,定格成再也不会有成长、有变幻的状态。
一旦变了,麦琳用青春、梦想、职业、自我去交换的“幸福”,就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她10多年的努力就会成为笑料。
她存在的意义就会化为齑粉。
但现实告诉她:
生活有如逝水,随时在流动,在变化。
为了让努力有回报。
也为了“幸福”幻景始终存在。
她必然会按照“幸福”图景,牢牢控制丈夫与孩子,不让他们偏离“幸福”设定。
丈夫必须体贴关怀一生只爱她一人;
儿女必须听话可爱;
育儿必须像偶像剧一样轻松;
家务必须只需花极少的时间就能搞定;
孩子必须争气考好大学找好工作顺利结婚生子......
于是,家庭开始窒息
另外一点是麦琳被或明或暗地,许诺婚姻内的“平等”。
“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
你付出生产的伤痛,得到丈夫的感恩与爱意。
你付出青春,得到丈夫的陪伴。
你付出劳力,得到一家人的愧疚与顺从。
......
这是李行亮与麦琳共同构建的逻辑。
在这个逻辑下,麦琳心甘情愿成为主妇,为家庭倾尽所有。
但现实世界是这样运行的吗?
不是。
真相是,你越付出,越被漠视。
因为付出太多,已经日常化,大家看不见、不珍惜、对此无动于衷。
付出有回报,不对吗?
对,也不对。
大家要知道,这话是有前提的。
前提是,你付出的领域,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
付出时间在梦想上,梦想属于你,于是,你很容易看到梦想开花。
付出时间在工作上,工作属于你,于是,你很容易在工作上晋升。
会出时间在爱好上,爱好属于你,于是,你很容易在爱好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惊喜和成就感。
但麦琳不是这样的。
她付出时间与精力,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而丈夫与孩子属于他们自己,不属于任何人。
他们是独立的,自由的。
不为他人所有,也不因他人意志而改变。
所以,当孩子长大,当丈夫有了更大的世界,麦琳就会看到一个痛苦的事实:
她的付出,换不来同等回报。
换不来感恩与爱意,换不来陪伴,也换不来愧疚......
她当然不想承认失败。
也不想放手。
于是,她将手攥得更紧,索取她以为应该存在的“平等回报”,于是,控制欲逐渐爆棚。
还有她在进入家庭之前,还可能被承诺以“主人”的主导权。
“你是这个家的主人,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给予主妇以“我能作主”的权力感,将女人回归家中。这些权力可能是:
可以管钱。有经济支配权;
可以说教。有意志操控权。
可以施压。有身份带来的高人一等之感。
但这些权力都是水中幻影。
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悄悄失去。
因没有收入,经济权随时会被回收,或被架空。
因没有社会化经验,认知停滞,无人愿意听你说话。
身份优势则随着地位更改,早已不复存在。
如果一个主妇,想依然拥有控制权,就会成为另一个麦琳。
不知不觉变得“强势”。
以及不讲道理。
那么,怎么样才能避免成为麦琳?
出去告诉每个家庭之外的女孩:
什么是幻景?
什么是真相?
幸福图景、平等回报、家庭权力是幻景。
而幸福无法定格、付出无回报、权力易失去,才是真相。
失去之时,你的付出,太容易被一笔勾销。
你很容易成为一个控制成癖的“疯女人”。
而丈夫吃尽婚姻红利之后,又能轻易占尽道德高地。
届时,你哪怕觉醒,但因沉没成本过大,覆水难收,也很难回头。
会甘心吗?
很难吧!
不信你看麦琳,正在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