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1日清晨,著名剧作家代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84岁。
代路生前留下遗愿:不发讣告,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搞追思会,不举行一切与自己有关的纪念活动。
生前,代路向青岛市档案馆、图书馆捐出了全部手稿、获奖证书和奖杯。他留下了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告白:“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戏剧工作者,演了、写了一辈子戏,做了我喜欢的事,很幸福。别人只活了一辈子,我却替别人多活了几辈子,几十辈子,体验了不同的人生,这辈子活得值。”
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晋京首演之际,代路在国家大剧院欣然留影。
代路践行了作为艺术工作者的质朴、洒脱和淡然,而对于青岛文化艺术界来说,他留下的作品堪称一座丰碑,作者深自缄默,身后影响力长存。
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代路总结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我从事话剧艺术已经63年,从演员到导演,后来又做起编剧来,没离开话剧的艺术流程,从1973年进青岛话剧院编导组至今已有50个年头。”
如此漫长的创作经历,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尤其进入新时期以来,代路的戏剧创作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同频,从现实题材话剧、儿童戏剧到民族歌剧,他一次次推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作品,为中国戏剧舞台贡献了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品。
在青岛戏剧发展的各个阶段,代路都有着与时代匹配的作品,他为人生留下了简明扼要的总结:“我爱剧院,我爱话剧”。
《哥仨和媳妇们》剧照。
无师自通,执着追求
一个戏剧人本能地领先于他的时代。在时代的贫瘠中,艺术家汲取超越生活之上的养料,熨平清贫生活带来的波折,铺就一条指向清晰的追梦之路。
1940年生于济南的代路赶上了大时代的波折,兄妹八人生活清苦。在中学时期,代路遇见了来自北京的音乐老师曾骞,在老师鼓励下他开始展露音乐才华,“我像疯魔了一样学习拉二胡、吹竹笛、吹口琴、拉小提琴……这些都是自学,无师自通。”还是中学生的代路购置了一把二手小提琴,手抄了霍曼的《小提琴基础教程》,用勤工俭学的钱购票聆听了小提琴名家马思聪济南专场音乐会。代路坦言:“我的艺术道路起源于音乐梦”。
一甲子之后,代路转型创作音乐剧、民族歌剧,早年的音乐功底展露无遗。
早在小学时代,代路就跟舞台结缘。他从小就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6岁登台演唱歌曲《渔家女》,备受师生肯定。1957年,在济南铁一中读初二的代路参加了学校文艺汇演。代路回忆:“我导演并主演了独幕话剧《异路人》,这是我第一次登台演出话剧,也是我的处女作。几十年后,同学们聚在一起,大家说:你这辈子搞了文艺工作一点儿也不奇怪。”
青少年时期对文艺的热爱引导代路在1960年考入了济南市话剧团。话剧团只存在了两年,然而,对于代路来说,不啻读了一座戏剧学院。
《回声》剧照。
原来,济南市话剧团与中央戏剧学院有深厚的关系,话剧团借用中戏的师资培养年轻人,将最好的导演老师请到团里。代路曾经回忆说:“他们把刚从学校学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通过艺术实践手把手地教给我们,我们这批人起步学到的是真正的学院派,等于进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两年。这些知识终生受用,后来,我排戏对演员的要求还是学院派那一套。”中戏导演执导了话剧《红缨歌》《青年近卫军》、儿童剧《英雄小八路》等作品,让代路这批年轻人得到了充分锻炼。两年后,济南市话剧团解散,代路通过遴选考试被青岛市话剧团(青岛市话剧院的前身)选中,开启了艺术生涯的新阶段。
《工人世家》剧照。
舞台积累,创作绽放
青岛市话剧团创建于1956年,由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抽调60名演职员为基础班底建立,建团之初就为国内文艺界所关注——青话在艺术上的起点高,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22岁的代路满怀豪情加入话剧团,完全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励志青年形象。
代路每天的生活井然有序,何时起床、何时练功、何时跑步锻炼、何时练习毛笔字都写在纸上贴在床头,作为日课督促自己。作为演员的代路白天练台词,晚上演出。他进入青岛市话剧团遇到的第一部戏就是《红岩》,后续还出演了《雷锋》《霓虹灯下的哨兵》《南海长城》《赤道战鼓》《千万不要忘记》等,角色越演越吃重,“代路”这个名字也频频出现在报纸的话剧广告主演栏里。
随着青岛市话剧团在全国范围打响知名度,剧团的演出也越发繁忙,像是话剧《红岩》全国巡演首站放在上海,在大众剧场、儿童剧场、沪东剧场连演三个月,观众反响热烈。后续,该剧一口气巡演7个月,历经马鞍山、芜湖、铜陵、九江等各个城市,备受全国观众欢迎。
20世纪60年代的话剧还是新兴事物,各个城市剧团着力推出反映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的新剧。青岛市话剧团在话剧《敢想敢做的人》之后编剧位置空缺,代路这位艺术多面手再次登场,“如果问我为什么要转行从事幕后的编剧,只能说‘工作需要’。”
1973年,代路调入青岛市话剧团编导组,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编导。此时,他已经历经了学校、乡村、部队、城市等多样态的生活锤炼,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对于话剧创作可谓轻车熟路。
1976年创作的《常青颂》是代路话剧编剧的处女作。他此时的戏剧创作理念已初步成型。1982年,代路成名作《哥仨和媳妇们》横空出世。这个以胶东渔村为背景的故事源自代路的采风创作,富于生活情趣的喜剧风格轰动全国,当时,不止青岛市话剧团在演,全国上百家剧院团都在上演此剧。代路曾经回忆:“当时《剧本》月刊总编王育生说,1983年两部戏救活了一批剧团:上半年是青岛市话剧团的《哥仨和媳妇们》,下半年是《高山下的花环》。1982年底到来年春季,光北京就有包括北京人艺在内的八个剧院团同时上演该剧。”
在代路看来,剧团的工作经历是自己作为编剧最大的财富,“话剧创作离不开舞台,离不开剧场,离不开剧团。我是在剧团里‘滚’出来的编剧,虽然从事专业戏剧创作前,我的文学准备不算充分,但是我熟悉舞台,演了多年戏,读了不少剧本,知道观众爱看什么,知道戏眼在哪里,所以我离不开剧院,剧院是我艺术生命的根。”
《我曾经爱过你》剧照。
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代路进入创作高峰期,在儿童剧、现实剧等领域相继取得佳绩。
在代路看来,校园一直是一片被戏剧遗忘的角落,“正在求知的孩子们嗷嗷待哺,而剧作家又很少问津这个领域,这就是我探索儿童戏剧的起因。”1985年3月,代路反映高三生活的校园题材励志剧《飞吧,海燕》在青岛首演,旋即在校园里掀起一股“海燕热”。截至1986年12月,“海燕”在北京、杭州、济南等地巡演了300多场,演到哪火到哪,长春电影制片厂把该剧改编为电影《难忘中学时光》搬上了大银幕。
感受到校园小观众的热情,代路又创作了《海燕》的姊妹篇《回声》。1992年,代路又以小学四年级小朋友为主角,创作了新剧《陈小虎》。越是低龄观众,越难被戏剧吸引,乖乖在座位里看完一部戏十分罕见,而《陈小虎》真正走进了小朋友心里,《陈小虎》和《回声》分别收入《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和《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儿童剧卷)。代路放低视角,真正贴近儿童进行创作,将学生当作一个个观众来尊重,“我深信,无论何时,戏都是演给观众看的,编剧要坐在观众席里写戏,心里时刻装着观众。”《陈小虎》这部剧连续演了近两千场,扮演“陈小虎”的演员换了六代,足见代路作品的生命力。
青岛既是纺织业重镇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1988年,代路以纺织女工为主角创作了话剧《女儿城》,为此,他跑到纺织厂集中的四方、沧口、娄山后一带跟着女工上三班,体验纺织女工的生活甘苦,和许多纺织工人成了朋友。《女儿城》在青岛就演了40场,还成为第二届山东艺术节的开幕演出。1990年,代路又开始到青岛港体验生活,创作了《海边有个男儿国》。这次,他仍然是到码头上体验生活,感受码头工人的酸甜苦辣……
代路每次创作的剧本都会放到创作对象中“试读”,“他们听完剧本会说:这个人物像,那个人物不像,这句话俺不那么说等等。发言很朴实,但一语中的。”
代路对工人题材情有独钟,创作于1998年的《工人世家》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将父辈的影子和多年来积累的工人形象融入其中,该剧先后荣获“五个一”优秀剧目奖、“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众多荣誉。
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剧照。
勇于探索,荣誉等身
作为国内最早接触百老汇音乐剧、日本四季剧团的剧作家之一,代路早早意识到音乐剧的魅力。在代路眼里,自己倾注心血最多、最满意的作品就是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
《二小放牛郎》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代路以音乐剧的方式再次呈现,创作历时三年,五易其稿,被誉为青岛市话剧院投资最大、外聘专家最多、台上演员最多、排练时间最长的作品。该剧将音乐、舞蹈、话剧融为一体,2004年10月首演获得了众多重量级奖项,也让代路对音乐剧创作有了全面的把握。
由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到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与廉海平合作),代路持续进行创作探索。代路表示:“‘马向阳’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歌剧,甚至如何安排‘咏叹调’‘宣叙调’‘抒情短板’等完全是模糊的,如何运用歌剧思维去创作都不懂,怎么办?还是学习。我慢慢悟到‘歌剧也是剧’,既然也是剧,也需要人物、情节、悬念、细节等,和话剧不同之处,歌剧演员是用歌唱来说台词,用咏叹调来诉说内心独白……整个创作都在学习中,熟能生巧,终于把握了民族歌剧的创作规律。”
2019年,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荣获“文华大奖”,代路又投入了歌剧《国·家》的创作中。《国·家》在2021年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 ”,为代路艺术创作再添辉煌。
在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代路一共创作了30余部话剧、歌剧和戏曲,累计撰写200余万字。他的作品曾17次被文化部等邀请进京演出,个人先后5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6次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新时期以来,代路的作品累计获奖79次,其中国家级26次、省级37次、市级16次、省文化厅记功5次……
2005年,国务院授予代路“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青岛文化艺术界,代路是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文化人物。代路谦虚地表示:“戏剧创作是一项终身的劳动,而我不过是这条长路上的一名劳动者。”
代路将自己视作一名文化工作者,而非单纯的艺术家。他始终坚信,只有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代路的一生是充满激情与奋斗的一生。他曾说:“一个剧作家最完美的告别是倒在舞台上。”就在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用微信与《新剧本》的编辑热烈讨论即将发表剧本的配图剧照。在他去世后,编辑郑重地把新出版的刊物邮寄给他以示敬意——冥冥之中,他用最后的作品给自己的戏剧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