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明星这个词儿,都已经被用滥了。
但当年,它是多么珍贵啊。
1962年的夏天,我国大小影院,突然就挂出了22位电影演员的标准照片。
而且这些照片,每一幅都很巨大,高高地悬挂在影院入口处最醒目的地方,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这22位演员,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全国观众最为仰慕的“电影明星”。
这是大家第一次,用“明星”这个词,来称呼“人民演员”。
直到现在,我们也依然习惯性地将他们称之为“22大影星”。
很长一段时间,只要一说到“明星”这两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
似乎在我们的心里,也只有他们,才真正配得上“明星”这个至高无上的称谓。
那么,亲爱的朋友们,“22大影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评选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为何像浦克这些作品多演技佳的演员未入选?而刚刚参加电影拍摄的祝希娟、金迪等却榜上有名呢?
这些都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
不如今天就让咱们一同来探寻和揭秘一下吧。
这其中啊,还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呢。
金永泉是一位老放映员。
他在天津的一家电影院,放了一辈子的电影。
在他的记忆里,1962年之前,电影院里也有悬挂电影明星的照片,不过不是咱们中国的,都是前苏联的电影明星照片。
事实上,老金的说法,我们从那个年代所发行的《大众电影》杂志,就能得到证实。
那时,《大众电影》杂志的封面,很多时候刊登的,都是前苏联电影的剧照或明星的照片。
这种情况在1961年的夏天,终于得到了改变。
1961年6月,由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又称“新侨会议”)。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总理鼓励电影工作者们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思路,反对套框子、挖根子、抓辫子、扣帽子和打棍子。也因此我国的电影创作,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好势头,一大批优秀电影应运而生。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进行的过程中,总理提出了评选我们自己的“电影明星”的建议。他说,苏联和朝鲜,都有人民演员、功勋演员,我们是不是也需要?
另外,他觉得在我们的电影院里,不能老挂别的国家演员的照片,应该换上自己的明星。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主抓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热烈响应。
他随即便安排一班人马,积极行动起来。
话说“新侨会议”结束后,各电影厂的领导刚回到厂里不久,就接到了文化部下属的中影公司,所草拟的一份“老中青相结合”的演员名单。
但电影厂的领导对这份名单并不能完全认同。
比如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的书记丁一、厂长陈鲤庭、副厂长齐闻韶和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沈浮和副厂长徐桑楚等,就专门召开了会议,在这份名单基础上,又添加了好几位厂里所看好的青年演员。
于是,单单是上影厂,就上报了包括了赵丹、白杨、张瑞芳、孙道临、秦怡、王丹凤、上官云珠、刘琼、韩非、康泰、王蓓等在内的十几位演员。
不过当时在报送这份名单的时候,有人对是否将上官云珠的名字,加入其中,提出了异议。
理由是她不符合“入选条件”。
那么入选条件是什么呢?
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点。
一是代表作品多,二是国民认知度高,三是公众形象好。
而上官云珠,吃亏就吃亏在个人情史比较复杂。
而且在1957年的时候,还险些被打成了“右派”。
但她的演技和表演实力,大家又都有目共睹。
50年代后期她虽然未再得到出演女主角的机会,但每一个配角她都演得栩栩如生,令人叹服。所以最终,她的名字还是被上影厂呈报了上去,并在文化部所确定的入选名单中,幸运地位列其中。
对于赵丹、白杨、张瑞芳、孙道临、秦怡、王丹凤的入选,大家基本上都没有异议。但刘琼、韩非、康泰、王蓓等的落选还是令天马和海燕厂的领导深感遗憾。
尤其是刘琼,本来已经入选,但为了扶持年轻演员,总理亲自给他打电话,让他把这个名额,交给祝希娟。
这是祝希娟在几十年之后,才透露给我们的一个小秘密。她说,要不是老艺术家高风亮节,她很可能就失去这次入选机会了。
不过,祝希娟也的确享受到了“一炮而红”所带来的红利。在“22大影星”评选之前,我国刚刚才举办了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电影《红色娘子军》成为了大赢家,祝希娟凭借出演吴琼花一角,而成为时代偶像。
可她毕竟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影坛新秀,代表作品不多,所以能入选,幸运的成分占得比较重。
而相比之下,同样作为年轻演员代表的康泰和王蓓,则代表作品比祝希娟更多,而且在观众也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康泰在《青春之歌》中所扮演的卢嘉川,给无数青年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康泰的落选,显然是因名额有限所致。
同样的情况,在北影厂也有遇到。
北影厂很想推出几位青年演员,所以在上报名单的时候,添加了赵联、秦文、俞平、李长乐等几个人的名字。
赵联当时在影迷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由他在《患难之交》、《上海姑娘》、《青春之歌》、《红旗谱》等电影中所出演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秦文、俞平、李长乐当年也都在电影中有出色表现。
尤其是李长乐,显然是北影厂当时力捧的“银幕花旦”。
但可惜他们最终全都榜上无名。
因为北影厂资历深、成绩好的老演员,也有很多——崔嵬、张平、谢添、于蓝等,哪一个名字不是如雷贯耳?
于洋虽然在其中算是“小字辈”,但他代表作多啊——《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的黛乌、《英雄虎胆》中的曾泰、《青春之歌》中的江华、《水上春秋》华小龙 、《暴风骤雨》中的肖队长等,个个都具有鲜明的性格色彩。
陈强虽然以出演《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和《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这两个反面角色而著称,但他精湛的演技却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所以他的国民认知度非常高。况且他也在《一件提案》、《三年早知道》、《耕云播雨》、《魔术师的奇遇》等电影中塑造了正面形象,所以他被提报上去,也得到了北影厂上下的一致认可。
最大的争议,似乎是出现在谢芳这位年轻演员的身上。
因为当时谢芳还不属于北影厂,所以有的领导觉得不应该占据北影厂的名额。这时当年发掘谢芳担任《青春之歌》主演的恩师崔嵬,再一次站了出来,为谢芳说话。他说,我宁愿不上,也要谢芳上,培养新人义不容辞。
崔嵬在北影厂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因此最终他和谢芳都双双入选。
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北影厂对于李长乐等演员的落选,感到有些不满。后来印发“电影明星”的宣传照,他们就在“22大影星”的中间,也加上了李长乐的照片。算是弥补某种失落吧?
长影厂当时也在为名额有限不知该如何分配而焦头烂额。
长影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立的第一家电影厂,人才济济,各个年龄段的优秀演员都很多,尤其是像浦克、方化等这样的老戏骨,他们无论资历还是成绩,都很突出,所以在厂里上报的名单中,他们全都位列其中。
另外像郭振清、印质明、李亚林、庞学勤等青年演员,也都各自有出色的表现——郭振清在《平原游击队》中出演的李向阳神形兼备,印质明被誉为“银幕公安专业户”,李亚林在《徐秋影案件》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表演才能,庞学勤主演的《战火中的青春》和《甲午风云》等电影,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女演员方面,出类拔萃的也有很多——张圆、贺小书、卢桂兰、金迪等,都很不错。
所以始终都在争论不休,上报的名字一会儿增加,一会儿删减,总在不断改变。
后来干脆把所有觉得好的演员全都报上去,让领导们去定好了。
结果,长影厂分到四个名额,分别给了张圆、李亚林、庞学勤和金迪。
大家对于浦克的落选颇感意外。
因为浦克从影的时间,是所有演员中最早的,他所出演的电影作品也是最多的,所以大家都为他鸣不平。但浦克本人对此却反应平淡,他觉得自己做演员,不是为了“当明星”,而是为了成全角色。
金迪的入选也让厂里的一些人感到惊诧,觉得她资历太浅。然而我觉得她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表现,也的确很惊艳,孔淑贞这个角色被她塑造得很成功。
她和祝希娟、谢芳等演员一样,都是沾了角色的光。
八一厂虽然是四大电影厂中最后成立的一家厂,但其中演员剧团的演员,都是从各部队文工团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而且他们在实践中也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
老演员中有刘季云这样演啥像啥的代表,中青年演员中备受瞩目者就更多,像田华、高保成、王润身、王心刚、张良、张勇手、袁霞、王晓棠等。
当时上面让报“老中青相结合”的演员名单,所以厂里把这些演员都报了上去。
因为好演员实在太多,一碗水怎么才能端的平呢?
最终也是由文化部确定,八一厂有三名演员入选,分别是田华、王心刚和王晓棠。
这也基本上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也算是争议最小的一个组合。
只是仍有不少人为刘季云、张良等演员感到惋惜。
同时更觉得“22大影星”的名额实在太少了。
是的,为什么只是“22大”而不可以更多一点名额呢?
我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替换前苏联的“22大影星”。
1962年夏天,我国“22大影星”的照片,赫然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也终于有了公认的“明星”。
这些明星,都把这份荣誉看得很重,从此,他们愈发谨言慎行,始终按照“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标准,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生怕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
因为心有敬畏,所以他们始终如一。
而现在的那些所谓“明星”呢,却大多只是徒有其表的“塑料演员”,艺术成就、文化素养以及个人品格等都令人捉急。他们动不动就翻车,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
这就让我们愈发想念当年的“22大明星”。
只可惜,到现在,他们当中,仍健在的,只剩下田华、于洋、王心刚、王晓棠、谢芳、祝希娟这几位了。
在此,让我们衷心地祝福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