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李伯祥对郭荣起说:师爷您是我的恩人,您看这谦虚论行吗

内地明星 8 0

1987年的一个夜晚,天津人民剧场后台,刚刚完成《谦虚论》演出的李伯祥,看到恩师郭荣起坐在那里,立即快步上前恭敬请安。这位被誉为"李快嘴"的相声名家,此时却显得格外谦逊。八年前,正是郭荣起的一句推荐,让在建筑工地搬砖的李伯祥重返相声舞台,成为天津市曲艺团的教师。如今,李伯祥带领相声队承包演出,创作的《谦虚论》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这个被郭荣起认可的新作品,也成为了他贯穿20余年的代表作。一声"师爷您是我的恩人",道出了李伯祥对郭荣起的无限感激之情。

1917年,在天津的一个相声世家,郭荣起出生了。他的父亲郭瑞林是当地有名的相声艺人,可惜天不假年,郭荣起四岁就失去了母亲。

父亲郭瑞林常年在外跑江湖演出,无暇照看年幼的郭荣起。小郭荣起被送到外祖父家寄养,过着清贫的生活。

年少的郭荣起并非天赋异禀,他跟随师叔学习相声时笨拙迟钝。两个月的学习时光里,简单的段子都说得磕磕巴巴,最终被师叔当面指责太笨,拒绝继续教导。

命运在郭荣起11岁那年出现转机,他拜入"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门下。这一拜师让他成为了中国相声第五代传人,位列"寿"字辈。

拜师之后的郭荣起勤学苦练,不放过任何向师兄弟和相声前辈学习的机会。他的相声技艺日臻成熟,逐渐在天津相声界崭露头角。

新中国成立后,郭荣起加入天津市曲艺团,与马三立等名家同台演出。他不仅是团里的台柱子,还担任教学工作,负责培养新一代相声人才。

1938年,在北京的相声圈里,又一个相声世家迎来了新生命。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同样是说相声的艺人,这注定了李伯祥与相声的不解之缘。

相声圈里有个说法,这叫"李家的孩子,就该说相声"。李伯祥果然没有辜负这句话,年仅六岁就能登台表演,还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小神童"。

命运安排李伯祥拜入相声名家赵佩茹门下,成为其关门大弟子。这一拜让他成为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位列"文"字辈。

在赵佩茹和干爹刘宝瑞的悉心指导下,李伯祥如饥似渴地学习相声艺术。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了近两百段传统相声。

天津的相声舞台上,郭荣起已是大家,而年轻的李伯祥也正冉冉升起。两位相声人的命运,将在不久的将来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后,李伯祥曾在安徽曲艺团工作。在那个特殊时期,相声演员无法登台,他只得回到天津,在建筑队干起了体力活。

这个从小就在舞台上表演的相声演员,个子不高,哪里会干建筑工地的重活。幸好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都很照顾他,让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1979年的天津,一场改变李伯祥命运的机遇悄然而至。天津市曲艺团招收了一批新学员,其中包括郑健、戴志诚、刘亚津、王宏等年轻人。

这群十八九岁的青年演员正需要一位好老师来教授相声基本功。团里本来安排了德高望重的郭荣起负责教学工作。

郭荣起作为大艺术家,在相声界的地位堪比大学教授。让他教这些刚入门的青年演员基本功,确实大材小用。

团领导考虑到这一点,专门去征求郭荣起的意见。郭荣起直截了当地说:"有一个青年教师教他们比较合格,他的基功好,他的名字叫李伯祥。"

这番话让团领导喜出望外,立即派人前往建筑队寻找李伯祥。命运就是这样奇妙,一句举荐,让在建筑工地搬砖的相声演员重获新生。

当时的李伯祥正在天津一处建筑工地干活,几个区属曲艺团都在找他。这些曲艺团开出的工资相当丰厚,希望他能去说相声。

面对多个选择,李伯祥回家与老母亲商议。权衡再三,他还是决定接受天津曲艺团的邀请,担任青年教师。

重返相声舞台的第一天,李伯祥就直奔郭荣起所在的办公室。他对郭荣起深深鞠躬:"师爷,您是我的恩人,谢谢您推荐我,不然我怎么也来不到曲艺团。"

郭荣起听罢大笑:"小子,什么恩人不恩人,你谢我干嘛?你要没有真本事,谁推荐也没用,好好干吧!"面对郭荣起的豪爽回应,李伯祥依然认真地说:"师爷,不管怎么说,您都是我的恩人!"

走上讲台的李伯祥展现出极强的责任心,他对待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在教学过程中,他与这几位学员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时光飞逝,学习期结束时,戴志诚和郑健更是拜在李伯祥门下,成为了他的入室弟子。这段师生缘分,让李伯祥在相声艺术的传承中找到了新的使命。

从此,李伯祥的生活轨迹重回正途。他不仅在舞台上恢复了往日的风采,更在教学岗位上发光发热。

郭荣起的知遇之恩,让李伯祥永远铭记于心。每当提起郭荣起,他总是充满感激地说:"郭先生是我的恩人,没有郭先生,我回不到文艺这支队伍里。"

这份感恩之情,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李伯祥对待相声艺术的态度上。他将郭荣起对相声的执着与严谨,传递给了自己的每一位学生。

198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相声大赛。李伯祥和搭档杜国芝带着精心创作的《综合之最》参赛,这是他们精心准备的作品。

比赛现场,观众们对这个节目反响热烈,掌声不断。但电视台的领导们认为节目中有不合适的内容,最终只给了两个三等奖:一个创作奖,一个表演奖。

两人带着两台收音机回到天津,这份成绩远不及预期。李伯祥深知相声的好坏要由观众来评判,于是他在1987年向天津曲艺团领导提出申请,要组建一支相声演出队。

组建相声队意味着要承担不小的责任,每月都要向团里上交固定的承包费。不管演出收入如何,这笔钱是一分都不能少的。

团领导批准了李伯祥的请求,他立即开始组建演出队伍。杜国芝、刘俊杰、于宝林、冯宝华等优秀演员纷纷加入,队伍很快成型。

虽然组建了强大的演出阵容,但李伯祥对即将到来的北京演出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他已经多年没有在北京的舞台上表演了。

经过与杜国芝商议,他们决定先在天津进行试演。天津人民剧场和河东礼堂成了他们练兵的主战场。

演出期间,两个剧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近一个月的演出时间里,观众的热情持续高涨,这让李伯祥看到了希望。

为了在北京打响这一仗,李伯祥决定创作一个全新的相声段子。他连续熬了几个通宵,最终完成了《谦虚论》的创作。

创作完成后,李伯祥和杜国芝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他们用了三天时间背词练习,就在天津人民剧场进行了首演。

这场演出出乎意料的成功,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谦虚论》的首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评。

一天演出结束后,李伯祥回到后台,发现郭荣起正坐在那里。他立即快步上前,恭敬地问候:"师爷您来了。"

郭荣起面带微笑地说:"伯祥啊,我听说你最近挺火的,特意来看看。"李伯祥连忙谦逊地摆手,请求郭荣起为自己指点。

郭荣起给出了肯定的评价:"小子,不错!"李伯祥继续虚心求教:"师爷,您听我这段《谦虚论》使得还行吗?哪儿不对您给我说说。"

郭荣起笑着点评道:"伯祥啊,这还有什么说的,你是按着《穷富论》的路子改的,那还能不行?"这番点评给了李伯祥极大的信心。

得到郭荣起的认可,《谦虚论》的艺术生命从此走向辉煌。从1987年开始,李伯祥和杜国芝演出这段相声,每次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段相声陪伴李伯祥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成为了他的代表作。而那一声"师爷您是我的恩人",见证了两代相声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郭荣起的点评给了李伯祥莫大的信心,他带着相声队开始了在北京的演出征程。北京的观众同样被《谦虚论》所折服,演出场场爆满。

这段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相声的精髓,还融入了李伯祥独特的艺术创新。他将《穷富论》的框架重新演绎,注入了新的时代特色。

演出的成功让李伯祥在艺术上更加自信,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郭荣起的提携之恩。每逢重要演出,他都会邀请郭荣起前来观看,请教表演中的得失。

随着时间推移,李伯祥和杜国芝的《谦虚论》越发炉火纯青。这个作品不仅受到观众欢迎,更成为了相声界的经典段子。

李伯祥也开始将自己的艺术经验传授给新一代相声人。他将郭荣起教给他的艺术真谛,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自己的徒弟们。

在相声界,李伯祥以"快嘴"著称,但他教授徒弟时却格外耐心。他常说,说相声不只是嘴快,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传统,创新发展。

《谦虚论》的成功,让李伯祥的相声队在天津和北京两地都打响了名号。演出收入不断增加,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追求。

这个相声队成为了天津曲艺团的一张响亮名片。团领导也为当初采纳郭荣起的建议感到庆幸,让李伯祥重返舞台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二十多年来,李伯祥和杜国芝不知道演出了多少场《谦虚论》。每一场演出,他们都像对待第一场一样认真对待。

在相声界,李伯祥逐渐成长为德高望重的前辈。但每当有人称赞他的成就时,他总是提起郭荣起对他的提携之恩。

郭荣起在1999年离世,但他的艺术精神通过李伯祥得到了传承。李伯祥将这份艺术精神继续传递给了自己的徒弟们。

相声艺术在这种代代相传中不断发展。从郭荣起到李伯祥,从李伯祥到他的徒弟们,一代又一代的相声人用心传承着这门艺术。

李伯祥的成功证明了郭荣起当年慧眼识珠。而李伯祥对郭荣起的感恩和尊重,则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中的师徒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