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病逝7年后,如今再看遗孀李文辉的选择,才知道他有多聪明

内地明星 1 0

谁能想到,一位享誉文艺界的老艺术家离世七年后,他的遗孀和儿子竟会为了作品版权对簿公堂。这位老人就是著名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歌剧《江姐》更是让他名垂青史。

1964年深秋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正沉浸在歌剧《江姐》的磅礴气势中。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剧组全体成员,并在一个月后特意召见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者阎肃。面对最高领导人,阎肃掷地有声地承诺:“我一定好好努力!”这句话不仅是对党和人民的誓言,更成为了他毕生追求的写照。

要说阎肃这辈子,可谓是白纸般清白。可人走茶凉,世事难料。他的遗孀李文辉和儿子阎宇因为作品版权问题闹上法庭,让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名声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生于1930年的阎肃,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家里靠父母经营小买卖度日,他还要照顾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七岁时全家搬到武汉,后又辗转重庆。那时的重庆饱受轰炸,他们的家被炸毁后,只能在山洞里栖身,后来又搬到贫民区。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阎肃天资聪颖,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先后读完南开中学,考进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命运似乎终于对这个倔强的少年露出了笑脸。

1950年,阎肃加入西南青年文工团,开启了他的艺术生涯。从台前到幕后,从表演到导演,再到创作曲艺作品,他样样都能做得风生水起。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出征抗美援朝期间,父亲病逝,他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此时的家中,母亲和弟妹都无工作在身,生活捉襟见肘。阎肃二话不说,扛起了家庭重担,每月工资除留下少许生活费,大部分都寄回家中供养亲人。

1955年的一纸调令把阎肃带到了北京空政文工团。这一来,可就来对了地方。三年后,单位安排他下连队体验生活,从做饭到养猪,从刷洗飞机到日常保养,这些看似与音乐创作八竿子打不着的活儿,却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部队的一年半里,阎肃亲眼目睹了战机翱翔蓝天的壮观景象。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很快就写出了《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

作家苏叔阳曾这样评价阎肃: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不平凡的意境,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话一点不假。你看他创作的歌剧《刘四姐》,不仅赢得了领导的赞誉,还拿到了三百元的稿费。

说起《江姐》的创作,还真是个有趣的故事。那天,阎肃拿着《刘四姐》的稿费请大家吃火锅。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打趣地问他下一部作品准备写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突然间,阎肃灵机一动,想到了他最近读过的小说《红岩》中的江姐形象。

这个提议一出,立马得到了在座所有人的一致赞同。阎肃那会儿正要回家陪新婚妻子休假,临行前,朋友们给他下了道“军令状”:回来之前必须把《江姐》的剧本写出来。就这样,阎肃在仅有9平米的小屋里,一边陪伴妻子,一边埋头创作,硬是在休假结束时完成了剧本。

空军司令刘亚楼看完《江姐》的手稿后赞不绝口,当即决定重点推广这部作品。为了让作品更加完善,阎肃带着团队前往四川,拜访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还与江竹筠(江姐原型)的亲友进行了深入交谈。他们甚至到重庆实地考察,走访了江姐曾被关押的监狱,亲身体验铁链和牢食,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人动容。

在创作生涯中,阎肃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不追求名利,只专注于艺术创作。这种纯粹的艺术追求,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即便在“文革”期间,他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而是默默地积累创作素材。

阎肃的艺术人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他的很多代表作都是在五十岁以后创作的。这或许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关,也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分不开。正如他自己所说:“艺术创作需要生活积累,需要时间沉淀。”

在家庭生活中,阎肃是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与妻子李文辉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李文辉不仅是他生活上的贤内助,更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支持者。阎肃常说,没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他不可能专心创作出这么多作品。

人生总是充满戏剧性。阎肃去世后,他的作品版权问题成为了一个难解的结。妻子李文辉作为遗孀,自然要维护丈夫的艺术遗产;儿子阎宇则认为自己作为继承人也有权参与作品版权的管理。这场家庭纷争最终闹上法庭,成为文艺界的一段公案。

这场纷争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矛盾,更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平衡艺术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何处理好这种价值的分配,确实需要智慧。

标签: 遗孀 阎肃 李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