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央视主播颜值担当,隐婚妻儿幸福,却不顾名声送父母去养老院

内地明星 2 0

文|思雨

编辑|思雨

《——【·前言·】——》

把父母送进养老院,真的就要戴上“不孝”的帽子了吗?

尤其是对郭志坚,这样一个“人中龙凤”般存在的名人,27岁进央视,36岁登上《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乃至春节联欢晚会的大舞台。

与神秘妻子低调完婚,育一儿,家庭美满,唯独却将年迈父母,送进养老院。

任谁听来,都是“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桥段,可事实是什么?真的是“不孝”吗?

这本“家庭难念的经”和“社会的道德经”又该如何论对错呢?

村里飞出的“金凤凰”

《晚间新闻报道》中,《新闻30分》中,还有更大的主播台《新闻联播》上,郭志坚的形象,那一抹温暖正派的笑容,成了他的标志。

沉稳,端庄,大气,从容不迫,满腹诗书,如今年过半百的郭志强,也成了央视“台柱子”般的存在。

可在四十多年前,他还只是奔跑在乡间田野的农村娃。

甚至都不曾幻想过,有一天会走上电视荧屏,出现在全国人民眼前。

1971年出生的郭志坚,是河北张家口人,记忆中的儿时生活,与贫穷是分割不开的。

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买玩具,因为性格内向,也很少和别的孩子玩耍在一起。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郭志坚能想起来的,而且是一辈子都难忘的,就是他的收音机。

普通的一部收音机,打开了属于他的播音大门。

小小的收音机里,藏着大大的世界 。

有悠扬婉转的戏曲,有义正严词的新闻,这让生活在闭塞乡村的郭志坚,比别人了解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那时的他,意外惊喜的发现,原来声音和语言,是可以把人带入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是银河,甚至是宇宙。

随着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大江大河在他脑海里浮现,先进科技有了具象,国内国外发生了什么,人在家中坐,尽可观天下。

收音机里的声音,吸引着郭志坚,他开始模仿收音机里面人说话,学着播音腔,跟着诵读了起来。

这种机能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渗透到了他平时说话的腔调中,渗透到他在课堂上的每一次朗读中。

课堂上迎来的赞美,让他对自己的爱好,又多了几分热情。

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反反复复的听收音机,一边听,一边学,学完了自己就录音功能,把自己朗读的录制下来。

这样痴迷播音的郭志坚,在那个年代,换成大多数的父母,几乎都要棍棒相向。

可多年后回忆起来,郭志坚最感激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自己的爱好,父母从不扫兴,只要他需要,任何时候,父母总是尽全力的去满足。

为了朗读效果更完美,怀着忐忑的心,向父母提了出来,本以为会被阻止,不料第二天,就拥有了一台新的收音机,他专门用来放音乐。

激昂的文字,配上奋进的音乐,柔美的文字,配上婉转的音乐,这让他的朗读,更加深入意境。

凭借着一腔的热爱,1992年,郭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专业的老师,专业系统的课程,专业的设备教学,一切的专业环境,让郭志坚真正的走上了专业播音主持的道路。

加上这张正统俊朗的相貌,玉树临风,器宇轩昂的身形气质,都给郭志坚的播音主持生涯,插好了翅膀羽翼。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

郭志坚的“善价”与“时飞”,就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的一次主播招聘中。

上百人的选拔中,他是佼佼者,他必然独树一帜,脱颖而出。

他的播音主持生涯,也从这里,真正走上正轨,走进大众视野。

在央视端上“金饭碗”

郭志坚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原本并没有规划到,走进中央广播电视台的大门。

1997年,央视《早间新闻》的一则招聘,让他动了心。

可初出茅庐的他,对于央视的舞台,是充满敬畏的,有跃跃欲试的心,可胸中未成竹。

是老将罗京的一通电话,给了他尝试的勇气。

他是“玉”,他是“钗”,这样的一次奋勇的尝试,让他有了“善价”,也“飞”了起来。

1998年,央视播音组,成了播音主持生涯更高一层的台阶,也成了他在央视的起点。

“郭志坚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了”,这一消息传出,瞬间成了村里的热门,而郭志坚的父母,耳边也充满了“你家志坚真有出息”,“你们二老以后可享福啦”这样的赞美之声。

可只有二老知道,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走上央视的这条路,儿子承受过多大的心理压力,也付出了多少的辛苦。

可这些,儿子从来不在他们面前说,每次听到的,都是得到表扬,拿了什么奖,得到了什么好的机会,报喜不报忧的背后的心酸,他独自承担。

至于父母,也从不会被他表面的“喜”欺骗到,一如既往的支持儿子,鼓励儿子。

在央视的日子,郭志坚更加忙碌,对他来说,央视的主持工作需要更加的精益求精。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练习,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维持简单的吃饭和睡觉这些基本续命要素之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工作学习上,他不想落后,他更想勇攀高峰。

这座高峰,在2007年12月9日,他登上了。

《新闻联播》,几乎是所有播音主持人们,都期望到达的“珠穆朗玛峰”,郭志坚攀登成功了。

在央视,郭志坚一扎进去,就是25年。

“忠”与“孝”的抉择

人生有多少个25年,郭志坚几乎都用在了工作事业上。

就连婚姻这种人生大事,他都选择低调完成,至今他的妻子是谁,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名字,即便是有名字,前面也会被加一句“据说是”。

唯一外界能清楚的是,他在2001一年,喜得一子,三口之家,幸福美满。

事业有成,家庭幸福,“零”绯闻,按理说这样的人生,可称之为“圆满”,可对郭志坚来说,有着一个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也是唯一被世人所“指点”的,就是把父母送进了养老院。

这是他的无奈之举,老人的故土难离,自己的分身乏术,造就了这个结果。

他无法跟自己热爱的事业割离,也是他生存、养家之本,父母也一样,无法从扎根的家乡抽离。

为了让父母晚年得到更好的照顾,他只能选择一家更好的养老院,让父母过的舒适一些,但这并不能填补他不能时常陪伴父母身边的遗憾。

算上去年,郭志坚已经五年没有跟父母一起过过年三十了。

他把希望寄托在今年的春节,希望能请两天假,和父母过一个年三十,过一个大年初一。

当观众得知这一消息,对于郭志坚这种成功人士,却把父母送进了养老院一事,摆上了舆论的风口,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不孝”的这顶帽子,郭志坚无形之中就被扣上了。

可究竟什么是“孝”呢?

按照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承欢膝下,颐养天年,养老送终,都是孝。

可只要不陪伴身边,不能陪伴晚年时光,不管你是为了什么,除非是为了民族大义,其余几乎都可称之为“不孝”,为了钱,为了事业,不陪老人晚年,就是“不孝”。

我见过最为理智的对于“孝”的解释,是在《人世间》中的一句话

“孝”分为两种,养口体,养心智。

何为养口体,就是传统的,承欢膝下,让老人晚年衣食无忧,老有所依,说白了,尽心尽力伺候左右。

那何为“养心智”,功成名就,让父母心里为之骄傲,提起自己的孩子,喜上眉梢,引以为傲。

二者都能让父母得到满足,获得喜悦,很显然,郭志坚属于“养心智”,更何况,已经53岁的郭志坚,正在试图让二者之间取到平衡,尽可能腾出更多时间,让父母养心智的同时,也能养口体。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郭志坚的事,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更不知道若是我们面临这样的抉择,选“忠”,还是选“孝”,也都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