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扮演周总理,万事俱备,1978年,为何会被王铁成代替?
世人皆知赵丹是中国电影界的泰山北斗,更知他与周总理有着深厚的友谊。1978年夏天,一纸邀请函送到赵丹手中,邀请他在电影《大河奔流》中扮演周总理。为了这个角色,63岁的赵丹几乎倾注了所有心血:反复研读资料,练习淮安口音,揣摩周总理的一举一动。试妆时,整个片场的人都惊呆了——镜中人与周总理竟如此神似!然而,就在万事俱备、即将开机之际,这个角色却突然易主,改由默默无闻的王铁成来演。这让赵丹无法接受,以至于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在追问:"为什么一下就不让演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场注定成为经典的演出,在开拍前夕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故?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赵丹与周总理的深厚情谊
1937年的武汉,战火纷飞。这座临时的陪都聚集了众多文艺工作者,他们用艺术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当时年仅22岁的赵丹,正在这里参与抗日救亡演剧第三队的演出工作。一天,在排演抗战剧目《保卫卢沟桥》时,周恩来来到剧场观看彩排。演出结束后,周恩来主动找到赵丹,详细询问了剧组的情况。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这次相遇之后,周恩来多次关注赵丹的演出。在一次慰问演出结束后,周恩来特意叮嘱赵丹:"艺术要为抗战服务,但也要注意自身安全。"这句话为日后赵丹在新疆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1940年春,赵丹带领话剧队前往新疆演出。临行前,周恩来特意找到赵丹,交代道:"新疆的情况比较复杂,你们要格外小心。"果然,赵丹一行人在新疆遭遇不测。当地军阀盛世才因怀疑他们的政治立场,将整个剧组关押。得知消息后,周恩来立即采取行动。他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与苏联方面协调,一方面暗中派人与新疆方面谈判。经过长达五年的周旋,1945年冬天,赵丹等人终获自由。
获救后的赵丹回到延安,周恩来派人为他们安排了住处,还特意准备了御寒衣物。在一次谈话中,周恩来说:"阿丹,你们这些年受苦了。"这份关怀,让赵丹终生难忘。
建国后,赵丹主演的《武训传》引发争议。在这个特殊时期,周恩来依然以实际行动保护着赵丹。1952年春天,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周恩来主动承担责任:"拍摄和放映《武训传》,我是点了头的,我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随后,他还安排赵丹调往北京,主演《屈原》,帮助他重返舞台。
1954年,赵丹因病住院。周恩来得知后,特意派秘书前往医院探望,并送来营养品。病愈后,赵丹前往中南海感谢周恩来。周恩来笑着说:"我和阿丹是老朋友了,这都是应该的。"
这份跨越近40年的友谊,在两人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赵丹经常说:"我一生最敬佩的就是周总理。"每次提到周恩来,赵丹总是满怀感激之情。而周恩来也始终把赵丹当作值得信赖的朋友,在他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二、赵丹对演绎周总理的执着准备
1978年夏天,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函送到赵丹手中时,他已经在沪上休养多时。接到扮演周总理的任务后,这位63岁的老艺术家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为了还原周总理的音容笑貌,赵丹首先从外形开始下功夫。他找来了大量周总理不同时期的照片,反复观看新闻纪录片。在一个月内,他就收集了超过百张周总理的照片,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生活照。赵丹将这些照片分类整理,特别注意周总理在不同场合的仪态。他甚至请专人帮忙剪裁了一套与周总理同款的中山装,每天在家里穿着练习走路的姿势。
语言是赵丹最为用心之处。周总理的淮安口音带有典型的江淮官话特点,与赵丹熟悉的上海话有很大差异。为此,赵丹专门请教了几位来自淮安的老同志。他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从最基本的声调着手,一遍遍地录音,反复对照。他还特意收集了周总理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讲话录音,研究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化妆间里,赵丹第一次试妆的情景令人难忘。当他穿上量身定制的中山装,化妆师仅仅做了简单的修饰,站在镜子前的赵丹就让在场所有人惊叹不已。不仅是容貌上的相似,连带着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周总理特有的气质。
赵丹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他找来了周总理的前秘书了解日常习惯,比如如何批阅文件,如何在会议上做记录,甚至包括用茶的习惯。为了准确还原周总理办公时的场景,赵丹多次到中南海周总理故居参观,仔细观察办公桌的陈设,文具的摆放位置。
在台词方面,赵丹的准备更是细致入微。他不满足于简单地背诵台词,而是深入研究周总理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他发现周总理在讲话时常常使用的一些独特措辞,比如"同志们"的特殊语气,以及说到重点时略微放慢语速的习惯。这些细节,赵丹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在排练现场,赵丹常常一个动作要反复演练数十次。即便是最简单的走路姿势,他也要求自己做到与周总理一模一样。他注意到周总理走路时微微前倾的姿态,以及转身时特有的节奏感,这些都成为他苦练的重点。
北影厂的工作人员回忆,在那段准备时期,常常能看到赵丹一个人在片场走廊里来回走动,嘴里念叨着台词,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在片场的化妆间里贴满了周总理的照片,每天都要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表情变化。
试拍时的一个场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那是周总理在接见外宾时的一个片段,赵丹站在那里,目光温和而坚定,面带微笑地伸出手,整个动作行云流水,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仿佛看到了周总理本人。一位老摄影师当场落泪,说道:"这哪是在拍戏,简直就是周总理回来了。"
三、角色更替的幕后真相
1978年秋,就在赵丹为扮演周总理做了充分准备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这个角色将由王铁成来演。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动背后,实际上涉及多重因素的考量。
首要原因是赵丹的健康状况。当时的赵丹已经63岁高龄,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在准备期间,他就因为过度劳累两次住院。医生多次提醒他不宜承担如此重负的拍摄任务。《大河奔流》的拍摄计划长达半年,需要在全国各地取景,强度之大令人担忧。电影厂领导多次与赵丹商议,希望他以健康为重。
其次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78年正值重要的历史转折期,这部反映周总理生平的电影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有关部门认为,由赵丹这样在文艺界享有盛名的演员来扮演周总理,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关注,甚至喧宾夺主。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能够完全融入角色,不会让观众产生"赵丹在演周总理"这种联想的演员。
在这个关键时刻,王铁成的表现引起了决策者的注意。1977年底,王铁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转折》中饰演周总理,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他在舞台上塑造的周总理形象,与真实的周总理极为相似。更重要的是,王铁成在表演时完全跳出了个人特色,让观众看到的就是周总理本人。
1978年初春,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转折》的演出。演出结束后,几位老同志特别提到王铁成的表演非常到位,尤其是他对周总理细微表情和动作的把握十分准确。这场演出实际上为后来的选角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表演风格的考虑。赵丹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有着鲜明的个人表演特色。他塑造的每个角色都带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扮演周总理这个特殊角色时,导演组认为需要的是一种更为朴实无华的表演方式。王铁成在这方面恰恰展现出了独特优势。他没有太多表演包袱,能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位老艺术家回忆,在《转折》演出期间,王铁成经常一个人在排练厅里揣摩周总理的神态。他不追求表演的技巧,而是专注于还原周总理的本真。这种朴实的表演风格,最终成为他被选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选角会议上,导演组特别强调了一点:扮演周总理不是要做一个艺术创作,而是要完整、准确地还原这位伟人的形象。这个标准也直接影响了最终的人选决定。尽管赵丹在试妆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相似度,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还是选择了王铁成。
这个决定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权衡。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多次座谈会,邀请包括周总理的老同志在内的多位专家参与评议。最终,在权衡了演员年龄、健康状况、表演风格等诸多因素后,才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四、赵丹晚年的遗憾与执着
角色更替的消息传来后,赵丹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1978年深秋的一天,他独自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自己准备的所有资料和笔记整理好,交给了剧组。这些材料中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详细的人物分析笔记,足足装满了两个纸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丹始终关注着《大河奔流》的拍摄进展。1979年春节前夕,他特地从上海赶到北京,观看了部分样片。看完后,他主动找到导演,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包括对周总理在重要会议场合的仪态处理和与外宾交谈时的细节表现。
1979年夏天,赵丹在上海的家中接待了一位老友。谈话间,老友提到了《大河奔流》的拍摄情况。赵丹从书房里取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当年为扮演周总理所做的准备工作。笔记本的扉页写着"周总理形象准备札记",每一页都工整地记录着细致的观察和揣摩。
1980年初,赵丹应邀参加上海电影界的一次座谈会。会上有人询问他对《大河奔流》的看法,赵丹说:"这是一部重要的历史题材电影,每个细节都值得认真对待。"之后,他详细讲述了自己对周总理形象的理解,以及在准备过程中的一些特别发现。
1981年春,赵丹在给一位年轻演员的信中写道:"演戏要用心,特别是扮演历史人物,更要下真功夫。"信中还提到了他当年为扮演周总理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专门学习淮安方言,研究步态举止等细节。
1982年,赵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次演讲中,特别谈到了表演艺术中的"形神兼备"问题。他以自己准备扮演周总理的经历为例,强调了对历史人物进行全方位研究的重要性。这次演讲被整理成文字资料,成为上海电影学院的教学参考材料。
直到1983年,赵丹依然保持着关注周总理相关资料的习惯。他的书房里专门辟出一个角落,存放着与周总理有关的照片、资料和新闻剪报。每当有人来访,他都会详细讲述这些资料背后的故事。
1984年底,赵丹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对表演艺术的理解。他说:"艺术创作需要执着,但更需要理性。有些遗憾终究会成为人生的一部分。"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谈及扮演周总理的往事。
1985年初,一位老同志探望住院中的赵丹,提起《大河奔流》已成为经典影片。赵丹说:"我还保存着当年准备的所有资料,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这些资料后来被整理成册,成为中国电影史研究的重要档案。
临终前的几个月里,赵丹将自己珍藏的与周总理有关的资料整理成册,托付给儿子保管。这些资料中除了准备演出时的笔记,还包括他与周总理交往的许多珍贵记录。这些材料见证了一位艺术家对角色的执着追求,也记录了一段独特的历史片段。
五、赵丹的表演艺术得到后人传承
1986年,上海电影学院设立"赵丹表演艺术研究室",将赵丹生前的表演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其中,准备扮演周总理时的详细笔记和研究方法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研究室的首任主任徐某回忆,赵丹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方法堪称典范,特别是他对人物细节的关注和还原。
1988年春,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了一场"赵丹艺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重点讨论了赵丹在准备扮演周总理过程中展现的专业精神。会议期间,赵丹的儿子展示了父亲留下的部分资料,包括手写的角色分析、收集的历史照片等,这些实物资料后来被制作成教学用品。
1990年,一批年轻演员专程到上海,向赵丹生前的同事请教表演经验。这些老艺术家详细讲述了赵丹准备角色的方法,尤其是他在研究周总理形象时的严谨态度。有位老演员说:"赵丹不仅收集资料,还建立了完整的人物档案,这种做法影响了很多后辈。"
199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开辟专区,陈列赵丹的艺术成就。陈列中特别设置了"周总理角色准备"专柜,展出了赵丹当年收集的照片、剪报和笔记。这些资料成为研究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史料。
1995年,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材编纂组将赵丹的表演方法整理成教材。其中专门有一章论述他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方法,以准备扮演周总理的经历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塑造重要历史人物形象。
1998年,一部关于赵丹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片中重点介绍了他对表演艺术的探索。纪录片采访了多位与赵丹共事过的演员和导演,他们一致认为赵丹对待角色的认真态度堪称楷模。特别是在准备周总理这个角色时,他展现出的专业精神影响了整个演艺界。
2000年初,中国电影家协会举办"新世纪表演艺术研讨会",会议特别回顾了赵丹的艺术成就。与会专家指出,赵丹在准备扮演周总理时建立的人物研究体系,对当代演员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青年演员培训班将赵丹的研究方法作为必修课程。授课老师通过赵丹留下的资料,向学员们展示了如何系统地研究和塑造一个历史人物形象。学员们还实地参观了赵丹当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感受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2005年,一批年轻导演在筹备历史题材影片时,专门研究了赵丹的表演笔记。他们发现,赵丹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方法既系统又细致,特别是在细节把握和形象塑造方面,提供了很多实用的经验。
2008年,中国电影博物馆增设了"表演艺术传承"展区,重点展示了包括赵丹在内的老一辈艺术家的成就。展区中专门辟出一个单元,展示赵丹准备扮演周总理时的工作笔记和研究方法,这些内容成为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